弘扬睦邻文化 建设和谐宜城

2015-12-31 07:28陈平
唯实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街道特色社区

陈平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建设,弘扬睦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宜兴市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以睦邻文化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全面提升居民素质,通过街道、社区和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现已基本形成了“与邻为和、与邻为学、与邻为乐、与邻为善、与邻为助”的和谐氛围。

一、党建引领,找准睦邻文化的发展方向

睦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居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精神面貌,承载着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的重要使命。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只有秉持“党建带社建,睦邻促和谐”的理念,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准确把握睦邻文化的精髓,真正形成以全体居民为主体、以先进文化主导、高雅与通俗文化并举的睦邻文化建设新格局。

为发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睦邻文化建设中的牵头作用,近年来,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社区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制度》、《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社区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正确指导和积极参与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力地保证了睦邻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同时,由街道统一组织,交替举办“邻居节”和“社区文艺汇演节”,确保年年都有引领睦邻文化建设方向的大型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睦邻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通过加强社区建总支、小区建支部、楼幢建小组的垂直化社区党建体系建设,搭建党员参与睦邻文化建设的服务平台,组织社区党员开展“零距离服务”、党员示范岗、党员“红袖标”等活动,组织在职党员进居住地社区开展政策宣传、帮贫助困、民事调解、就业援助、医疗咨询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睦邻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身边没问题”。通过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营造了和谐氛围。目前,宜城街道30个社区已有27个建成社区党总支,建立楼幢党小组190多个,党建睦邻点8个。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工作举措,充分发挥9名副镇级以上退职干部的特长和优势,将他们下派到条线、行业任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为非公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好党建工作把关领航。

通过发挥党建在睦邻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指导和服务,既为党员干部拓展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也为睦邻文化建设不走弯路、不失方向提供了保证。

二、整合资源,形成睦邻文化的创建合力

睦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和谐邻里氛围。建设睦邻文化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家庭和个人息息相关,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还要有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作支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走出了一条街道引导、社区搭台、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睦邻文化发展道路。

在整合财力资源方面,我们按照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列入街道年度财政预算。结合老小区改造,科学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公共空间、小区会所等活动场所增设公共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采取冠名、工作室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10分钟文化活动生活圈”。对特色文化团队实行社区申报、街道审核补贴的方式,每新组建一支特色文化团队按规模在组建后的第一年一次性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对特色文化社区和小区,创建成功之年一次性安排一定资金以奖代补。近年来,我们共投入6000多万元,按照“六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标准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使所有社区的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得到根本性改善,平均用房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我们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对老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对城中村实施拆迁改造三年规划,使这些区域的居民同等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方面,我们设立“宜城街道群众文化联合会”,以行业协会登记注册,社区成立文化联合会分会,下设专业小组。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把分散于各社区辖区内的民营文化服务单位、各类培训机构、文化艺术场馆、文化产业单位和其他文化组织、民间团体等吸收到文化联合会内,动员其参与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共驻共建,以在职党员进社区为契机,提高机关干部、辖区单位认同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建立文化志愿者网络体系,动员和引导各类文化标兵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使之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播者。

目前,供需衔接、各尽所能,捐资捐物、献智出力,合力建设睦邻文化在宜城已蔚然成风,各类场所得到了充分利用,各类人才都有了用武之地。所有社区实现了“五个一”:有一个天然的文化广场,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文体设施,有一支喜爱健身活动的专兼职体育运动团队,有一首健康向上的社区主题曲,有一支能贴近居民、反映心声、自编自创、自娱自乐的专兼职文艺团队,有一个修身养性、健身强体的活动平台。

三、一社一品,彰显睦邻文化的丰富内涵

睦邻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社区情况各不相同,差异明显。在推进社区睦邻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培育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既有普遍性的规定动作推进计划,又有发挥各社区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的具体要求。规定动作注重的是面,追求的是全体居民的广泛参与;自选动作注重的是点,引领的是睦邻文化的提升方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从不同角度彰显了睦邻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供了样板。目前,经过高标准推进,宜城街道社区睦邻文化一社一品创建已初具规模。如民主社区的“敲门大姐”、巷头社区的“365S党建工作法”、新华社区的“党建睦邻点”、大同社区的“爱心接待室”、土城社区的“楼道党小组”、宝东社区“123为民服务法”、岳堤社区的“共驻共建”、北虹社区的“广场群众文化”、碓坊社区的“绿色小区、低碳生活”、袁桥社区的“安置小区管理”、曲坊社区的“新市民教育”等一批特色亮点,呈现出群星闪烁,竞相争艳的喜人局面。全街道30个城市社区中,100%已建成了无锡市级以上和谐示范社区,宜城街道也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四、典型示范,扩大睦邻文化的社会影响

睦邻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居民,目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观来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只有善于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放大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睦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睦邻文化生态,使全体居民共同受益。我们在睦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求每个社区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年年有节庆,而且充分挖掘和总结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扩大睦邻文化的社会影响。

为全面加强社区文化队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建设,让睦邻文化元素渗透到社区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从2011年起,我们在全街道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计划三年内在全街道培育“一万个特色文化家庭”、“一千个特色文化楼道”、“一百个特色文化标兵”,组建一批特色文化团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群众文化活跃的特色文化小区和特色文化社区。各社区(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据街道制定的《实施意见》和“六特”评选标准认真组织实施,街道从2012年开始以社区(村)为单位每年组织考核评比,考核分值计入街道年度综合考评。对当年度被评为特色文化小区以奖代补1万元,被评为特色文化社区的以奖代补3万元,奖励社区(村),每组建一支特色文化团队(兴趣小组)按规模在组建后第一年对其补贴(15人以下团队补贴500元,15人以上30人以下的团队补贴800元,30人以上的团队补贴1000元),对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楼道由街道授牌、表彰。2012年和2013年两年,共考核评选出特色文化家庭6500多个、特色文化楼道540个、特色文化标兵185个、特色文化团队95个、特色文化小区22个、特色文化社区10个。今年的考核评比工作正在进行。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的全面持续推进,丰富了居民生活,和睦了邻里关系,拉近了彼此距离,提高了居民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了全体居民的文化创造力,扩大了睦邻文化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文化建设与转型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实现了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同步提升。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营造全社区关心重视老龄事业、加强老龄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为主题,从2012年起,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敬老爱老大弘扬”评比表彰活动。将积极参与社区惠老服务工作,对老年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评选为“尊老奉献之星”;将孝敬善待父母、岳父母、公婆等长辈,尊重理解再婚父母,善待继父母如生身父母等事迹感人至深的先进个人,评选为“孝亲敬老之星”;将积极参与助老公益活动,长期结对帮助孤寡、空巢、困难老人,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评选为“关爱助老之星”;将发挥余热,奉献社会,老有所为,以老助老等事迹感人、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评选为“老有所为之星”。为扩大社会影响,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往年已被评为“四星”的单位和个人,不得重复参加评选。

虽然我们的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参与睦邻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提高。但是,宜城只是一个县级城市的区域中心,受空间、地域、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职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乐民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社工等相关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尚未形成。今后,我们将以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城为努力方向,将睦邻文化和幸福社区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幸福宜城的全面化、常态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我们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满意度,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谱写“中国梦”宜城新篇章!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街道特色社区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影像社区
风居住的街道
2015影像社区
街道等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