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疗效观察

2015-12-31 00:53韦君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尿激酶急性脑梗死

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疗效观察

韦君丽

(西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04)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尿激酶;动脉溶栓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韦君丽(1975-),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临床研究。

对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有相关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1〕,但是对于DSA 检查未见相关责任血管的患者是否应进行动脉溶栓学术界仍存在广泛争议。本研究旨在了解DSA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是否安全有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经DSA检查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行动脉溶栓治疗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溶栓组;均符合2010 年〔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中关于动脉溶栓的入组标准。选取同期未行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1∶1 匹配,两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在入院当时及发病后2 w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组均经DSA检查未见明确责任血管,给予尿激酶20~60万U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术后24 h给予阿司匹林0.1、1次/d口服;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0.1、1次/d口服,余治疗方案两组基本一致。

1.3疗效考核依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以上。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0%~17%。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显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发病后2 w NIHSS评分比较两组入院的NIHSS 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溶栓组评分明显低于未溶栓组(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溶栓组显效率(77.14% vs 45.71%)及总有效率(97.14% vs 82.85%,基本治愈11 vs 3例,显著进步7 vs 13例,无变化1 vs 6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3,P<0.05)。

2.3两组脑出血并发症的比较溶栓组发生脑出血3例(8.57%),对照组2例(5.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评分项目溶栓组对照组t值P值入院时发病后2w差值10.32±3.964.89±4.825.92±4.2810.18±3.296.97±4.123.86±3.220.248-2.2082.8310.7890.0320.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继之引起脑组织变性坏死。动脉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是缺血半暗带(IP)理论,即在IP 进展为不可逆损伤的时间窗内,若能及时恢复IP区血供,就能最大限度避免脑细胞坏死,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因此溶栓的时机很重要〔4〕,本研究报道均在6 h内溶栓,提示此类患者有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由此考虑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脑血管造影未见明确责任血管,其原因可能为: ①受脑血管造影机分辨率的影响;②由于脑的动脉皮层支及穿通支动脉血管细,且数量不确切,导致虽有一支或数支穿支动脉闭塞,但全脑血管造影并不能完全确定〔5〕。尿激酶半衰期短,抗原性小,价格便宜,安全性较高〔6〕,且经济方面较易为患者接受。本文结果表明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未发现责任血管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本研究中无责任血管组溶栓后并发脑出血3例患者头部CT表现均为相应供血区梗死后脑出血,考虑为血管再通后的再灌注损伤〔7〕。综上,对于DSA 检查未见与其临床表现相关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安全有效,今后需要灵活调整、以建立合理、规范的个体化治疗策略〔8〕。

4参考文献

1Adams H,Adams R,Del Zoppo G,et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2005 guidelines up-dat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Stroke,2005;36:916-2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53.

3Bivard A,Spratt N,Levi CR,etal. Acute stroke thrombolysis:time to dispense with the clock.and move to tissue-based decision making〔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1;9:451-61.

4刘富东,洪丽蓉,方淳,等.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1):31.

5江卫,沈晓文,戴文卓,等.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1):63-4.

6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210-3.

7Jahan R,Duckwiler JR,Kidvell CS,et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experience in 26 patients with long term follow-up 〔J〕.AJNR,1999;20(7):1291-3.

8Nakashima T,Minematsu K.Prospect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J〕.Brain Nerve,2009;61:1003-12.

〔2013-08-25修回〕

(编辑赵慧玲/张慧)

猜你喜欢
尿激酶急性脑梗死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