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之路——以甘肃省定西市某农村学区为例

2015-12-31 08:42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城市化进程下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之路——以甘肃省定西市某农村学区为例

杨舍莉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300000)

【摘要】当下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农村教育亦问题重重。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对该地区农村教育的影响具有其地域特殊性。通过对西北某农村学区的调研发现,城市化进程下当地农村学校的入学人数锐减、空壳学校增多,而教师流动则较为稳定。同时,现阶段该地区农村教育在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师质量的保障、农村学校的发展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建议政府需从改革农村教育理念、保障教师质量、合理布局农村学校三方面着手,以促进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下的平稳过渡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教师保障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奠基性工程,关系着经济及国民素质的长远发展。当下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农村教育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甘肃省定西市作为我国一个较为典型的西北贫困地区,当地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同时,该地区农村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下的发展变迁也是我国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对定西市某农村学区的调研,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该地区农村教育的变动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该进程下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削弱,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社会走向衰落,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城市化进程下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及学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等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我国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对该地区农村教育的影响具有其地域特殊性,对西北农村教育的研究可为全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地域补充。基于此背景,我们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化进程下当地农村基础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动?存在哪些问题?二是新形势下西北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应怎样求发展?

(二)文献回顾

随着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各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加深,农村教育显现的问题成为当下学界关怀的主题。崔民初、范先佐指出,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教育问题更为严重,表现在学生人数的骤减,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加剧、农村优秀教师流失加剧;①郑金州认为城市化使得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进一步拉大,同时也认为城市化加剧了农村教师短缺;②胡俊升提出城市化进程使得乡村学校遭遇学生外流、教师不稳、阵地失守三大阵痛;③刘利民则指出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农村教育存在负面的影响,也存在正面的影响,如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师素质,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代化。④

在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上,早期研究倾向于立足农村、振兴农村教育,集中体现在对“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呼吁上,如崔民初、范先佐提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教师待遇;①鲍传友提出要创新农村教育投资体制,拓宽经费来源。⑤随着城市化进程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加深,农村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愈来愈多,政策研究开始趋于多样化、实际化:杨东平对当前的农村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城市化背景下要着重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重新启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供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回归平民教育;⑥胡俊升针对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空心村、空壳校、城市化潮”等问题,认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由农村转移至城市,不应一味地强调对农村学校的投资,而应适时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做大城区教育资源蛋糕。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虽然已有文献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性探讨为主,实证类研究较为缺乏。鉴于以上研究局限,本文将通过偏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对该问题作以解答,以使学界对城市化进程下西北贫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一初步了解。

(三)本项研究所使用数据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某农村学区所提供的2000~2014年普九年报数据,同时借鉴了定西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在调研方法上,以对当地学区校长及部分教师的访谈为主,数据分析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二、城市化进程下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定西地区城市化水平概述

在分析该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之前,我们先对城市化这一社会背景作以简要介绍。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基于该概念,我们主要从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变动两个方面来考量该区城市化发展水平。

1.定西地区城市化率分析。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形以黄土沟壑为主,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是我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尽管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的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之前均有大幅提升,但相比于我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仍显滞后。从城市化率来看,如图1所示,201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3.7%,预示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入了城市人口多于农业人口的时代,而该地区该年的城市化率仅有27.16%,比我国1992年的城市化水平(该年城市化率为27.63%)还低0.47%,农业人口比重远大于城市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农村劳动力逐渐释放,农业人口开始缓慢向城市转移。

图1 定西地区城市化率与我国城市化率的比较

2.定西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动分析。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变动趋势来看,如表1所示,在2009年到2013期间,城市人口增长约三十多万人,而农村人口则减少约五十多万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此消彼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城市化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农村人口减少近三十多万人,预示着该地区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相比较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该地县城或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转移。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相伴的是农村学生的大量外流,农村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面临着走向衰落的困境。

表1:定西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动情况

(二)城市化进程下定西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困境

1.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学校教育问题重重。学生人数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的限制,造成学龄儿童的“过疏化”;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带动了农村学生的大量外流。以该学区为例,如图2所示,2000年至2005年间该学区在校生最多,其中2002年达到最高峰的2858人,该时期学生多教师少,多为大班化教学;自2005年后入学人数逐年递减,每年的减少率保持在15%左右,教师与学生比率趋于协调;而随着该地区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学区的入学人数从2010年开始呈锐减趋势:2010年入学人数1444人,到2014年仅剩558人,五年间减少了2300人,减少学生量相当于该学区2006年一整年的学生人数,同时,该时期入学人数减少率由之前的15%增加到了25%左右,其中2013年入学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28.1%,为历年入学人数减少率之最。就学生的流向而言,其中大部分学生随父母迁移至县城就学,少数部分流向省城或我国其他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图2 定西学区入学人数变动趋势

通常认为,农村学生的大量外流致使城市学校教育压力倍增,农村教育压力则有所减轻,但根据我们的调研,现阶段农村在校学生的学校教育仍面临着多重严峻问题:其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城市化造成农村学生群体的分化,留守儿童规模扩大,而该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外流人口多,相应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较多。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受到家庭拆分、亲情缺失的影响,农村学校单一化、应试化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如何为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其二,农村儿童缺乏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13年我国城市户籍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77.6%,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园率仅65.5”,⑦城乡儿童的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而西北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学前教育尤为欠缺,如该学区仅有一所近两年才开办的镇级幼儿园,其师资与教育方式与城市学校的学前教育差距较大;其三,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自国务院在1999年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素质教育”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在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各执一词的背后,西北贫困地区的学生则面临着缺乏专任教师的困窘。根据当地校长的反映,农村小学缺少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专任教师,音乐课、美术课等通常由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来兼任,专业教师缺乏,农村学生难以全面发展。

2.教师流动稳定,工作条件较差。教师是保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现有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优秀教师短缺的现象,但根据我们对该学区2001~2014年教师数量的统计发现,相比于当地学生人数大幅的减少,教师数量变动幅度不太大,西北贫困地区教师流失问题并不明显。如图3所示,十余年间教师数量大致持平在130人左右,自2012年起开始逐渐减少,至2014年教师数量降至113人。当地教师减少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代课教师的清退。根据该学区2005年数据显示,该年137名教师中代课教师有11人,占教师总数的0.8%,随着教育部2006年“逐步清退农村代课教师”政策的提出,代课教师逐渐减少,至2014年,该学区教师均为公派教师;第二教师的调任。该区教师的流动趋向一般是本乡镇区域内的平行流动,较少数调往其他乡镇或城市地区;第三教师应聘至城市就业。少部分年轻教师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考入城市就业,离开农村学校;第四,老教师的退休。

图3 定西学区教师人数及师生比变动趋势

现阶段该地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师生比趋于失调,工作效率下降。如图3所示,2001年至2005年间,该地师生比较高,其中最高为2001年的24.26:1,2005年至2010年师生比趋于均衡,自2010年起师生比骤减,至2014年减少到4.49:1,师生比严重失调。学生外流,空壳学校增多,村级小学的教师无学生可教,因此被“富余”的教师只能在学区内重新调整调派,学生逐年减少而教师结构较为稳定,致使师生比失调。师生比失调致使一些教师无书可教,如当地校长所言,“教师太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教师工作效率下降”。第二,教师职称评选难,收入水平低。教师职称的高低关系着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教学积极性,从而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根据当地教师的反映,教师职称的评选困难重重:人多指标少,很多教师评不上,“尤其是进中级,由于名额太少,最近几年几乎停止”;职称的评选论资排辈,“指标满额的情况下,只有教师退休或调离学区才有空岗,下一个人才能进行评聘”;在评职称机会上,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难。第三,生活条件困难。城市化进程促使该区大多数教师从农村搬迁至城市生活,很多教师要在城乡两地辗转,上班路途变远,同时,教师大多数时间集中在农村学校工作,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少,生活条件较为困难。

3.学校数量缩减,学校发展之路迷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学生外流对农村学校的发展造成冲击,由于入学人数差距的拉大,当下农村学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生人数较少的小规模村级小学,一类为人数相对集中的乡镇中心小学或普通完全(中)小学。对于小规模学校来说,村民迁移、学生外流造成了空壳学校的增多,如表2所示,2000年至2010年间,该区村级小学大致在10所左右,而从2010年开始,该类学校急剧萎缩,从2011年的9所,到2013年的6所,再到2014年的3所,每年平均减少的学校数量达三所,其中尤为注意的是,2014年仅存的3所村级小学中,有2所学校各只剩4名、7名学生,仍面临着空壳的可能。村级小学的萎缩使农村基础教育的重心转移至乡镇中心学校,但乡镇学校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该区中心初中2014年的入学人数为192人,而2013年为262人,人数下降率达26%,中心小学2014年入学人数为159人,仅有人数最多的时期(2001年364人)的一半。

表2 定西学区两类学校数量变动趋势

农村学校的发展之路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学生过少的村级小学是否需要撤并?一方面,村级小学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学校布点过于分散,使得教育资源难以集中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村级小学位置偏远,对该类学校的撤并可能造成儿童上学的不便。参照我国2001年起正式开始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情况,一些地区过于盲目地撤并导致了农村儿童上学不便、上学路上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等负面结果,因此,村级小学的发展之路是当下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两难难题。第二,中心学校在学龄人口逐年减少的背景下应怎样求发展?由于该地区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城市化发展仍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将持续减少,乡镇学校是应坚持立足本土发展,振兴农村特色教育?还是为“城市中心论”所左右,迁移至城市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动?这亦是新时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城市化进程下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之路

1.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当前农村教育正在经历从“普及教育”到“提供优质教育”的转变,让孩子享受优质的学校教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首先,鉴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农村学生群体的分化,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关爱与教育权益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单一化、标准化、应试化的升学教育方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学生群体特征进行办学,保障留守儿童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需加强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改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乡镇中心学校由于学生集中,学生的住宿问题与饮食问题关乎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投资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与农村学校食堂的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以保障学生的住宿安全、营养全面。其次,建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财政补贴计划,保障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幼儿园师资水平,吸纳小学“富余”教师至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创建农村学校学前教育办学新机制,形成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第三,鉴于当地农村学校缺乏专任教师、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困难,政府应政策上加大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支援计划”,大力引进稀缺性教师;把提高待遇作为提升职业吸引力的突破口,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县、镇、村三级学校教师的对口支援机制,推动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的流通。

2.教师质量的保障。教师是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政府应着力推动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等政策的实行。在教师待遇的提高上,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选标准,适当增加中高级职称的评选名额,改革评选机制;其次,教师待遇的提高应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协调,建立合理的教师绩效工资制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同时对教师的保障应分层分类,由于小规模学校位置偏远,条件落后,加上学生数量过少,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因此应特别增加对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补贴。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当下农村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应尽量补充年轻教师,给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多吸引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任教。在教师生活质量保障上,应落实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增加教师的工作津贴,保障好教师的工作环境,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之,对农村教师的保障根本之路在于政府及社会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如当地校长所言:主要问题在于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不够,一年分不来几个人,一转眼又考进城去了,年轻人有走心,没有守心,更谈不上守土有责、安心教育。

3.农村学校的发展之路。由于当下农村的小规模村级小学与学生较为集中的乡镇学校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应根据学校所面临问题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不能单一地将农村学校视为一个整体,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对于要不要保留小规模村级小学,我们认为应当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适当保留。范铭、郝文武曾指出,对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并未能实现集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均衡教育发展的政策初衷,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加剧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⑧由此可见,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应遵循当地学校的特点,不能因为学生人数的减少而盲目、过急地撤并。同时,根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暂缓实施布局调整,对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原则上暂不撤并”,我国西北贫困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强制撤并易引发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小规模学校发展之路的选择上,前提是要尊重民意、慎重选择。基层政府应对当地村民的迁移意向作一调研,若该地区大部分村民长期内无迁移计划,应保留学校,坚持让儿童就近入学,从而保障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对于乡镇中心学校的发展问题,根据胡俊生先生的总结,现阶段我国各地已探索出的解决模式主要有三种:(1)本土化:农村学校立足本土、城区学校提供教学帮助、政府加大投资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发展均衡;(2)半城镇化:“一个法人代表,两个办学场所”、“管理权限上移至城市学校,资源拉通分享”;(3)完全城镇化:学校撤并,学生转移至城市。③结合我国西北贫困地区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比较适宜的模式为本土化和半城镇化。由于现阶段仍有一大部分人扎根在农村,乡镇学校成为农村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本土化模式”是当前最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的方式之一,政府应保障好对农村教育经费的增援,完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教

注释:

①崔民初,范先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03,(1).

②郑金洲.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病理现象[J].教育发展研究,2006.

③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6-212.

④刘利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求是,2012, (23).

⑤鲍传友.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选择[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

⑥杨东平,王帅.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到撤点并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

⑦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⑧范铭,郝文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

作者简介:杨舍莉,甘肃定西人,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