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治疗后蹄铁型肛瘘的临床研究

2015-12-31 03:45王睿斌任连伟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5年1期
关键词:放射状内口肛瘘

王睿斌 任连伟 王 微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肛肠外科 北京 102600)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分别采用“隧道式浮线对口引流术”与传统“弧形切开挂线内口引流术”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2012年8月~2013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

民医院肛肠外科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蹄铁型肛瘘住院患者,连续进入试验观察。

1.1.2 患者分组: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行隧道式浮线对口引流术)和对照组35例(弧形切开挂线内口引流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与病程等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肛瘘诊断标准:瘘管环形或半环形围绕肛管,外口在肛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位。[1]

(2)年龄在18-60岁之间;

(3)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1.2 评价指标

1.2.1 术中出血量:纱布块(平铺的面积大约15×30cm估为5ml)选取以10ml、20ml、30ml作为界点来进行统计分析。

1.2.2 术后疼痛:术后疼痛按照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2]划分

评级标准如下: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疼痛明显,需要口服镇痛药,睡眠受干扰;3级: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表现或强迫体位。

1.2.3 肛门功能评估标准:参照Browning和Parks的8分肛门功能评估标准拟定。

评分标准如下:能够控制固体、液体及气体为0分,能够控制固体、液体,但不能控制气体为2分,能够控制固体,但不能控制液体及气体为4分,不能控制固体、液体及气体为6分。

1.2.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面愈合;好转:症状、体征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方差齐且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4 手术方法

1.4.1 试验组:腰麻后侧卧位,在肛门后正中内口处作放射状切开,肛内从内口上约0.5cm至肛缘外瘘管处切开1cm敞开部分瘘管,切除内口肛窦、肛腺,结扎内口两侧黏膜,彻底处理内口,瘘管经括约肌部分予以挂线。再分别于外口处作放射状切口长约1cm,无外口者,在两侧管腔末端作放射状切口,开窗造口。如果外口放射状切口与前或后正中切口之间夹角大于90°,则在两切口之间增加一放射状切口,切除各切口附近部分纤维化组织,搔刮、冲洗肛缘两侧切口与肛门后正中切口之间皮下瘘管,修剪切口,于肛缘两侧切口与肛门后正中切口之间挂以浮线(丝线束)。

1.4.3 对照组:腰麻后侧卧位,于外口至前或后正中作弧形切口,切口距肛缘2cm以上,内口部位作放射状切口,敞开管道,清除管道及坏死组织,修剪创面,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创面敞开,不做缝合,利于引流。其余处理同试验组。

1.4.4 术后处理:术后进无渣半流质饮食3天,静滴抗生素5~7天,及时小便,控制大便24小时。浮线的拆除与否应视分泌物及创面生长情况而定,待分泌物明显减少,瘘管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可每天或隔天拆除1根丝线,待丝线拖动困难时方可全部拆除,一般15天左右。肛管直肠环挂线应隔2d紧线1次,帮助挂线的切割作用,直至挂线脱落。

2 结 果

2.1 术中出血量比较。见表1:经秩和检验(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在术中出血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情况

2.2 术后疼痛比较:试验组在术后7天内疼痛轻于对照组。

2.3 肛门形态、肛门功能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2.4 疗效比较:见表2两术式在疗效方面经校正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

2.6 复发情况:术后随访1年内的复发情况,试验组有2例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经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近年临床研究表明[3],一些肛瘘无需从外口到内口全部切开同样可以治愈。因而诸如隧道式拖线术、药线引流术、瘘管旷置术、对口引流术、药捻脱管术等不完全切开瘘管的术式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临床试验所应用的“隧道式浮线引流术”即属于括约肌保留术式中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的一种方法。该术式不直接切开皮肤,不会切除过多的周围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肛门周围组织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肛门直肠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此种切口术后瘫痕最小,可避免肛门畸形。选择肛门后正中放射状切开作主引流口,避免了对括约肌和肛尾韧带的全层切断.减轻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整个术式既达到了治愈肛瘘,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外观及功能的目的,符合现代外科手术微创化、有限化的发展趋势。

[1] 张东铭,王玉成.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433.

[2] 刘俊青,部魁英,李贵信.痔瘘围手术期镇痛治疗[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3):22-23.

[3] 陆金根,曹永清.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3 4(2):140-146.

猜你喜欢
放射状内口肛瘘
尿道内口漏斗各参数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相爱的日子
水晶灯耳饰
外口切开盲端旷置内口结扎术治疗老年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
5例乳腺放射状瘢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肛瘘术后内口不愈组织修复影响的研究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肛瘘相关性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