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执行成效

2016-01-04 20:51孙晓燕蔡金刚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典藏计划数字

孙晓燕+蔡金刚

鉴于一期计划成绩非凡,2007年,台当局“国科会”决定继续实施二期计划。在规划构想方面,除了延续一期计划的方向外,二期计划的愿景与一期在定位上有显著差异,即可持续经营台湾数字典藏,呈现台湾语言、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推广典藏成果应用,缩减数字落差;推动海外交流合作,共创人类新文明。二期计划的三项重要目标为:呈现台湾文化与自然多样性;促成典藏内容与技术融入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推动典藏成果海外化、建立海外合作网络。

二期计划及调整

依据此三项目标,该计划办公室设立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推动人文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网络3个主轴计划,以及技术研发、网络核心平台两个核心计划。主轴分项计划涉及推动各项工作以达成计划的总体目标,并在核心分项资源的提供下,与典藏专业领域的各种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应用建立连结、互动与对话,并进一步与国际合作伙伴相互交流。核心分项计划通过技术与内容的互相协调,整合前端的产出与后勤支持工作,提供主轴分项计划关键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要素,因此在第一期计划执行过程中,属于跨分项、整合不同机构间的重要工作,例如联合目录、公共展示系统、异地备份系统、标准规范以及创新技术与平台,都在此双核心分项计划中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07年1月,台当局“立法院科技及资讯委员会”认为,将台湾重要典藏文物加以数字化毕竟只是数字内容产业的起点,为落实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资讯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朝知识社会的发展与构建,进而实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有必要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晚一年实施的“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合二为一。

整合后的所谓“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08年开始执行,至2012年结束。以“典藏多样台湾,深化数字学习”为总体目标,并致力达到如下的子目标:呈现台湾多元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应用数典内容与科技促进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储备数字关连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深化数字学习在正规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应用;奠定华语文数字教学的国际地位;推动数字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共有中研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局”、“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国科会”、“国史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20个“部会”机构参与。

该计划团队设置总主持人一人,共同主持人两人;计划办公室有主任一人,负责整体计划办公室运作事宜,向总计划共同主持人负责。计划办公室之上设有指导小组、咨议小组。此外,计划办公室还设有审查小组、工作小组,依据权责内容分级审视该计划的运作。

“国科会”希望通过这些“部会”和机构的参与,能够扩大该计划对于整体资讯社会的影响力,在一期典藏文物、精致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强调本土内涵、呈现台湾文化多样性脉络、彰显台湾的文化主体性,从最底层的数字化档案、整合深度后设数据描述的文化内容、开发技术与创意结合的应用,呈现台湾文化在人文领域、社会领域、自然环境领域的多样性脉络,全面性地将典藏与学习、内容与技术融入到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结合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将台湾丰富深邃的数字内容带向国际舞台,与世界建立平等互惠、合作创造的有机连结与创意互动,最终达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

核心分项计划内容

该计划共设置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数字核心平台”、“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数字教育与网络学习”、“语文数字教学”及“数字典藏与学习的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等8个核心分项计划。各分项计划分别设有分项计划主持人、共同主持人若干名,及专案经理与助理若干名,负责该计划的整体各项事务运作。其中与数字典藏内容有关的分项计划有:

“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 主要目标是建立呈现台湾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的数字内容,并将基础的数字化产出提供各分项计划进行加值应用(包括教育、商业及学术研究等)。主要任务是提供方便的参与渠道,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推广数字化标准与经验共享,降低数字典藏的建设成本,以深化加值为导向推动跨机构之计划合作等。在“典藏台湾多样性”的大目标下,向民间公私营部门和机构公开征选数字内容,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台湾自然、考古、语言文字、地理、族群文化、历史、经济与民主历程、艺术与美学、民间生活等。除了针对各种数字化物件、数位化工作流程及技术,结合国际标准,兼顾本土化的需求,形成岛内外相关领域的典范之外,未来还希望跨自然与人文、文化与科技领域,系统性的整合岛内数字资源,提供各知识领域的数字典藏内容素材,促进全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

主要目标为整合技术平台,发展先进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技术。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并提供内容典藏计划资讯技术相关咨询以及支援各项服务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多媒体技术、影音处理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后设数据、缺字与异体字、系统整合服务以及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等。通过研发典藏系统所需的相关工具及拟定数字典藏相关规范,并配合未来无线网络与多媒体发展趋势,研发先进数字典藏资讯技术,建立技术支援与服务能量等,促进数字学习相关产业的发展,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子计划,通过成立大型研究团队及研究中心,整合岛内的研究资源,以促进数字学习领域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数字核心平台计划”

主要目的是协助计划办公室建立并维持整体计划运作的基础架构,与整合、维护、展示及保存全体计划产出的数字资料,并以追求自动化的计划办公室运作及最佳化的数字资料检索、呈现与保存为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是筹办年度成果展、建立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维护资料室及出版推广工作,以提供共通性核心服务;建立联合目录,以整合数字资料检索平台;规划成果展示平台,以促使计划成果展示多元化、大众化、精致化及国际化;建立异地备份长期保存机制,为数字化资料的长期保存提供一致化的使用界面,以达成计划成果可持续保存与经营的目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

主要目标为促成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内容与技术融入文化、学术、社会和教育,健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使用环境及推动社会大众、学术界及研究单位等各界使用者运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经验与知识,进而协助上述群体经营共同创作的公共园地。主要任务为整合协调与策略拟定、成果管理与跨单位团队合作,在岛内推广数字典藏并与海外交流,同时推动盘点暨法律咨询、商业竞赛、海外推广、应用竞赛与教案设计比赛等应用推广专案。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

主要目标是厚植数字学习与典藏厂商核心能力,创新学习服务经营模式,并有效运用奖励刺激增加市场需求,辅导企业提升数字学习的应用成效。主要任务为:运用台湾目前数字学习学术研究居全球领先地位,及企业产品能力已达一定品质的优势,辅导并协助厂商将学术研究成果产品化,创造产学合作最佳价值;结合新兴科技与应用,研究新兴数字学习内容与服务的商业模式;建立学习产业链(包括载具、行销渠道、出版业等),协助出版业或载具业者与数字学习业者合作,促使异业整合; 推动数字学习业者协助补习教育业转型数字化,扩大数字学习应用层面,提升学习效率,增加业者岛内商机;引进国际讲师及专业顾问的丰富实务经验,提升业者专业能力,并促进国际交流与营销。预期达到辅导数字典藏与学习产业升级,并协助其他相关产业竞争力提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

目标为推动计划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藉由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推广,展现台湾丰富的资源,进而拓展台湾经验于国际社会。以多元主题内容,融合先进典藏与学习相关技术,提升台湾研究领域深度与发展。参与国际组织与会议,将台湾多年累积的数字成果、技术输出海外,并与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希望藉由计划执行及推动,达到以下成果效益:执行国际合作计划,签订合作备忘录;参与国际会议与发表计划成果,提升台湾能见度;举办国际会议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持续维护及扩增网站内容,提供岛内外人士运用资源;持续参与及营运重要国际组织,深耕国际社群;整合岛内数字学习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典藏技术研发重要成果

通过该计划开展各项典藏技术研发,作为教学应用与创意增值的基础。已完成的有“时间轴导览”以及“动态在线艺廊”,皆已上网供各界试用。

在资料检索应用方面,博客主题侦测可以找出最近的热门主题或意见领袖,藉由掌握住社会脉动,影响意见领袖的看法,可以进而引导社会的趋势。现今研究搜寻网站效益的趋势是收集并分析搜寻网站的使用者查询纪录与使用者标记,运用网页探勘的技术。网页查询结果自动分群技术,可协助搜寻网站将重复的结果整合起来,提升查询品质。资料检索研究中,网络事件侦测可以自动群聚某些重要的事件,提供使用者在进行查询时,扩充相关查询词及提供网页建议。

影片视讯强化技术针对影像的局部对比强化问题,先后提出两种有效技术。根据过去学者对人类视觉与影像局部对比关系的研究,该计划提出在学术上更具理论基础的新技术,并且得到相当好的实验结果。

在影像与视讯内容分析技术研发上,该技术结合影像灰阶矩形特征与边缘强度直方图特征,加上阶层式分类器进行视讯内容人物侦测。此技术改进阶层式分类器的架构,加入适当的中间阶层,取代原先每一层互相独立的方式,利用层与层之间的资讯来增加侦测正确率。研究团队已提供台湾师范大学奇美博物馆技术服务,进行环物影片拍摄与环场环物虚拟博物馆制作的技术教学。

在影片视讯优化技术上,研发新对比强化技术结合加权式直方图分解法(简称WHS)与灰阶群聚法(简称GLG)两技术进行视讯影片的对比强化处理,复合技术称为WHS-GLG。此外,将该技术功能提升针对区域性影像内容进行处理,称为AWHS-GLG。该计划所构建的长期保存基础架构是在各机构计划建立储存资源节点,以直接支持各机构所有备份与保存需求,改善各机构长久保存基础架构。同时,结合各机构储存资源,通过资料网格(datagrid)技术,建立整体数字典藏完整的长期保存基础,提供备份与保存所需的各项服务。在过去多年的实际运作与服务经验下,验证了此方法是兼顾长期保存与储存撷取的最佳解决方案,无论就成本、长久技术变动的冲击性都最小,而稳定性、效能、安全性均最高。

该计划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将能提升各部门后设数据的生产及管理品质,进而催化在研究上的用途。如植物标本检索系统可查询各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及图鉴,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汉字构形数据库可用来解决文字学数字化的问题,尤其是缺字问题。汉字构形数据库收录古今汉字11万多字,是一个记录汉字形体知识的数据库,这些知识包括:古今汉字的字形演变、古今汉字的字形结构、不同汉字间的使用关系等。

中文语意自动分析的中文断词及剖析技术广受学术各界肯定,经由剖析产生的语法结构树数据库是能提供语言学相关工作及研究者分析语法的工具;断词工具常用来协助处理中文各种自然语言问题,例如古汉语的处理、文件分类及检索等。义类关系数据库的建立除了可以用来帮助解歧外,也可以应用在中文剖析、全文检索等方面。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组发展的分镜侦测、精华影片与画面粹取,可以有效的将影片摘要与索引,让使用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整部影片的全貌,目前在一般的系统上很少利用这样先进的技术。此外,影音线上编辑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在Web上直接编辑影音的内容,包括加入影片字幕、影片分段等,此技术已提出专利申请,技术上领先于一般影音系统。

研析后设数据标准整合服务,以资料编码与传输标准作为一种共享暨互通式的整合框架,结合不同后设数据标准,以及各式数字物件,同时可进一步作为与数字学习及数字长久保存相互结合的应用。该计划针对静态数字影像档相关后设数据标准进行研析,包括NISOIMG,LC-AV,MIX等,并以岛内主题计划为个案进行数字典藏3类属性(描述、结构、管理)后设数据的整合研发,作为日后导入该计划相关配套的草案。

“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视讯数字典藏研究”探讨应用于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转换芯片,由多种角度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来产生三维立体影像,可以让使用者不需经过麻烦的立体辅助眼镜,而是让使用者直接用肉眼便可达到同样且舒适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

2010年推出汉字构形数据库2.64版,累计收录古今汉字143,173个,此版本全面涵盖古籍、文字学及宗教三大缺字应用范围,已开放下载。

研发自动地理数字化技术,利用撷取后设数据中地理候选名词描述资料,通过网络探勘方式进行自动地理数字化模组,可进行单点、多点定位或是进一步处理范围型资料分布,提供典藏单位将数据库内容自动定位至地图上,进行整合呈现。

研发保护CSS档案的技术,可以将秘密讯号藏入CSS档案内,更可以抽取出这些秘密资讯,让窃取档案的人无法宣称自己是档案的撰写者,使侵权者无所遁形。同时在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面,以多媒体作秘密传输,用文字矩阵中表示坐标的数字隐藏秘密资讯。

开发进阶性超频谱扫描系统影像技术,采用芬兰制造的光栅为基础,采用延迟透镜组成像于中阶CCD模组,以多频谱的运算模式,将影像呈现在液晶屏幕与标准四色印刷品上,达成初步的多频谱复制系统,突破目前国际色彩联盟(ICC)色彩管理系统仅能在单一特定光源下保证色彩一致的限制,使文物能在不同照明环境下,外观的色泽仍与原件相吻合。

目前大部分的辨识码均以英文和数字作为出题的主要依据,该计划提出的新兴人机辨识码是以中文字作为基础,称为中文人机辨识码。通过中文字的拆解组合,让使用者不需有中文能力即可进行,而且配合触控式屏幕,可以轻易地在移动装置上进行使用。

数字典藏内容产出、展示与应用

为丰富数字典藏内容的多样性,该计划积极邀请拥有珍贵典藏品的部会机构或单位加入,同时为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通过公开征选计划的方式,提供中小型典藏机构、公私立单位和一般大众有共同参与的机会。为了向社会大众展示典藏成果,提升该计划在岛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并促进数字化内容(含联合目录内容与数字学习教材等)的利用,因此设立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包括各类数字内容、网络技术以及创意增值示范专题,向各界呈现计划成果。使用者可以从单一平台依主题和适用对象浏览各式网站讯息,并与各网站相连结以获取完整资讯。

截止2013年底,台湾“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结束为止,联合目录累计完成的藏品原件约447万件,数字化产出约820万笔数字化媒体材料。资料来源82%来自机构计划,18%来自公开征选计划,主题类型以文献与档案类为最主。

该计划共建立了524个网站,目前仍在持续运作的有379个。通过大型展览、发行出版品等途径,举办推广活动等方式,以多元化、精致化、大众化方式进行计划成果推广,提升社会对于数字资源的了解与应用。该计划展现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站群包括:入口网与专题、联合目录、成果网站资源库及博客,迄今访客已超过3000万人次。

此外,为配合台当局“台湾书院”推动计划,该计划协助“国科会”建立“台湾书院数字资讯整合平台”,整合20个“部会”的入口网、数据库等,将具有台湾特色的数字资产通过分类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且拍摄宣传影片,宣扬中华语文教学暨中文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推广、台湾研究暨汉学研究、台湾文化的展现与输出,作为国际认识台湾的一个宣传媒介。此平台已于2011年10月中旬正式上线,并在美国纽约、休斯顿及洛杉矶三地成立“台湾书院”的同时,正式将此平台推向全球。

该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推动数字典藏珍贵成果资源与联合目录的多语化,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台湾重要的数字典藏资源以英、日、西班牙语的方式呈现,屏除语言的隔阂,不但可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联合目录与成果资源内容的使用族群,更能将台湾数字典藏的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台湾数字典藏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为了使该计划在数字典藏目录的多语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自2009年度开始构建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翻译平台,进行初步的测试与评估,执行联合目录的翻译工作,执行一年的多语化翻译成果约有110万字。

该计划征集的史料成果当中,包括自美国空军历史研究部征集的航照及档案资料,有助于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对台湾的军事战略、作战攻击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有关于美军空袭台湾所做的研究准备、情报搜集及攻击任务计划,提供细致且精彩的档案文献及图象资料。就台湾史研究而言,这些材料可以提供研究二次大战后期美日之间的军事活动,以及对于台湾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当时美军所搜集的台湾各项军事、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情报资料,也成为台湾历史研究基础素材。在档案文献部分,吉冈喜三郎文书原件的取得,则可通过第一线实务官僚的观点,了解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警察及理蕃工作的执行情形。

该计划及项下机构计划以国际合作方式,征集散佚海外珍藏,内容涵盖范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各典藏机构珍贵藏品,有关的重要文化资产有器物、文献、模式标本等型态与载体,内容多元且形式多样,可充实数字典藏数据库、数字内容知识库,与台湾现有的收藏相互补充,丰富岛内各领域研究主题重要资源,改善岛内学术研究资源环境。目前该计划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96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自然史博物馆、韩国闵贝类研究所、澳洲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及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等机构。通过与存放台湾模式标本的海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将模式标本相关资讯征集回台湾。搜集到许多散落海外的台湾产模式标本,并与岛内也在整理模式标本的机构做交流合作及网络资讯的连结,完整呈现台湾模式标本资讯的网页,未来更能与其他生物物种(动、植物)模式标本,结合台湾生物物种模式标本资料,完整呈现在网际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征集取得多样性的台湾文史资源,不仅可支持历史研究所需的完整与客观的知识资讯来源,亦能促进台湾史研究主题的拓展与研究成果展出。

例如台湾本土鱼类数字典藏的国际合作发展与研究计划,与国际鱼类数据库进行合作交流,除了配合其整合需求而更改台湾镜像网站的网域名称及更新网站统计软件,也将协助推广AquaMap数据库的建立与其分布绘图功能效能的提升,未来将提供台湾“海鲜指引”的资料到国际上“海产食品指南”网站。

深远影响与意义

建立沟通平台及合作机制,加速数字化知识的累积

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实施,客观上加速了台湾岛内数字化知识的积累,许多珍贵史料、文献也因该计划而得以广为学术界使用,例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湾“外交部”签署合作协议,将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外交”档案寄存到近代史研究所,使中国近代外交档案得以整合,近代史研究所也得以成为中国近代外交档案的典藏中心。以往台当局对中国近代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资料取得限制较多,经过对这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配合部分档案解密,其内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有莫大帮助。此外,台湾“国史馆”所藏台当局各部门档案资料也是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素材,台湾文献馆也收藏丰富的台湾省级机关档案,台湾“省咨议会”的史料,包含“参议会”、临时“省议会”以及“省议会”时期的档案、公报、议事录等,是岛内最完整的台湾省政建设资料,其查询系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再如中研院史语所利用该计划,开展岛内民族文书的编目译解与全文翻译工作,提供了岛内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相关重要史料。中研院史语所进行卑南语的“祭典”语料、布农语南部方言语料和排湾语等翻译工作,也极大促进了对该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和了解。

提供在线知识服务网,创新学术研究模式

凭借各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如典藏品分类与后设数据建立等,有利于各典藏品学术价值的再发现,以及既有价值的保存与使用,与资讯技术的结合改变既有的学术研究模式。例如中研院史语所的台湾“国语自然语音数据库”即提供语言学重要的研究介面,用以记录及分析“国语”在台湾使用时的种种不同社会意义;一方面通过建立语言典藏数据库与量化分析语言资料,让典藏的共时语言资料在未来也能用来印证历时语言的演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区域性标记、社会性标记、功能性标记来分别反映方言变因的地理因素、社会情境与社会阶级因素、语言风格因素。

该计划项下共有126个数据库,提供学者及研究者可以经由远距网络上线,或利用单机上线方式浏览,检索档案资料,快速有效的收集研读所需档案资料,减少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例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与“省政府档案中心”合作,在档案数字化后提供网络线上检索的功能,使用者只要键入欲查询资料的关键词,即可获得数据库中相关的资讯,便于读者在查询台湾省政相关资料时不需要省府与文献馆两地奔走,节省民众在各典藏地之间往返的经济成本。

通过这些数据库,台湾民众不但得以一窥古籍、古物等原貌,同时脆弱的珍贵原件也不需一再被提借,藉由数字化流程,影像档案完整保存下来,并成为重要的文化资产。在有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台湾文献馆的台湾盐业档案数量庞大,文别种类多或时间演进纸质老化、或保存不当,部分档案已破损,即时数字化通过网络传输,提供民众了解台湾盐业专卖的样貌。又如澎湖的石沪推估已有300年的历史,其发展有其历史与保存的价值,但是相关的建筑、人文、产业、信仰等的文化资产正逐年凋零,澎湖县保护石沪文化资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通过网际网络无远弗届的属性,将澎湖石沪的资讯传送至世界各地,以期广为流传应用。在无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语言,亦得以通过数字化加以保存,如中研院台湾南岛语数字典藏计划着重于原住民人才培育及语言保存和推广,且持续培养相关研究人力,提供社会关于南岛语、闽客语及古文字汉语相关学问的人才。

在数字典藏计划中有许多标本物件,除可作为过去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证据,物种讯息的存证与利用及重要的系统研究基础外,同时也可藉以侦测种间关系,并建立分类架构,近年来标本更可作为环境受到干扰的生物指标。另外,标本的参考价值和为历史的见证,并可协助农业和医学上害虫的鉴定、支持环境研究及生物防治计划,因此标本的保存为相当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部分。

再如台湾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田代文库》、歌仔册、《狄宝赛文库》等为具有独特性的珍本或独一性的重要史料资料,通过原件影像数字化,完成上述该馆重点特藏资料各原件的内容判读、诠释及分析或描述等工作,通过网络提供清晰且完整的文献资料,将可拓展台湾文学、语言学、史学及植物学等的深度研究与广度。其中,《田代文库》尚可与该校植物系的标本数字化成果结合,提供植物学者完整的学术研究资源。

由于以往台湾地区的数字典藏工作大多以单一物件作为描述的标准,然而在网络环境之下,资源合集层次的描述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的资讯,并可协助使用者在跨领域的检索中,获取更高层次的资讯。该计划参考海外的相关研究,并考量岛内典藏单位的实际情形,订定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相关标准,建立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栏位(schema)与相关的描述资料,以及《资源合集层次描述指引》手册,可作为岛内外典藏单位进行多语化工作的参考依据。

推广数字典藏成果,消弭社会数字落差

该计划通过数字典藏素材的利用与公开,以第一期计划的民族学藏品资料成果为媒介,例如通过1930年代台湾民族志纪录片中有关赛夏族与平埔族的影音光碟,建立与原住民部落的交流与合作,也藉由社区互动与公共参与,收集更深入的社会文化脉络资料,并建立兼具整合性、系统性的多媒体数字数据库,将数据库提供给社区文物馆及社区文史工作推广,制作成乡土教材,以实现知识普及和公共参与的目的。

该计划致力于偏远乡村原住民部落数字典藏推广研究,由学界与民间组织组成工作团队、调查部落对数字典藏的认知与保存文化的期待、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部落数字典藏网站,逐步开始搜集部落典藏的素材。为了使数字典藏内涵更加多元,并扩大数字化工作参与层面,该计划建立“数字岛屿”平台,广泛向民间募集台湾图像,期盼能展现更丰富更完整的台湾面貌。除了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弥补乡村地区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掌握部落文化典藏的需求,使典藏成果贴近部落居民生活。该计划项下子计划通过至新竹尖石乡新光小学推广数字典藏,缩短城乡差距,带领原住民儿童认识数字化、了解考古知识并设计互动游戏来认识珍藏文物。

另外,该计划还构建网络电子书导览系统平台与一套“电子书自动产生器系统”软件,配合台湾“教育部”推动缩减城乡数字落差相关计划,向台“教育部”设立的偏乡数字机会中心捐赠软件200套,协助偏远乡镇改善数字落差现象。

该计划还在岛内举办主题特展“通往数字国度的探索列车”,参展单位有台湾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研院、科博馆等单位,充分展现各典藏单位的特色。其中由故宫所提供的《国宝总动员》影片也是在台湾首次离开故宫院区播放,对于台湾民众可以进一步体验典藏文物经数字化后的便利性。

台湾故宫博物院参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纪录片《旧宝藏.新未来:故宫博物院》的拍摄。由国家地理频道纪录该项目的360度环物摄影系统进行拍摄故宫古文物的情形。该纪录片于2007年10月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2.5亿的收视者,有助于宣传与提升该计划项下故宫数字典藏的专业形象,对台湾执行数字典藏计划的宣传上有加分效益。

通过授权,扩大教育应用与商业增值

该计划自2005年起邀集业界厂商、官方与民间典藏单位,结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一同前往纽约参加全球最大规模的纽约国际授权展,不仅将学术与商业结合,提升学术资料在使用上的灵活度,也不断延伸台湾典藏的珍贵资料的发展可能。

该计划开发的“图库文件授权数据库系统”,提供项目内部查询各类授权图片,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收集已经授权给数字典藏使用的档案,例如图片、影像与文件等,提供给该计划内各项非营利性活动使用,以提高授权典藏品的使用率,并藉由典藏品的使用,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作品。例如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授权三民书局使用岩石标本数字影像图档,包括角闪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云母片岩等42件,使用在《高中基础地球科学及其实验活动手册及教师手册》以及《高中地球与环境(下)及教师手册》教科书中。

通过技术转让,降低企业开发成本。例如对有心经营Web2.0影音平台的公司与个人,提供一套低开发成本的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解决方案来建立影音发布与分享平台。此技术已转让给台北艺术大学,并与宏碁科技公司合作,应用于台当局“新闻局”的影音典藏与对外展示平台。

在数字音乐充斥的今日,实体音乐检索技术的经济效益庞大,需求殷切。该计划所建立的自动音讯处理与检索技术对开发中文环境的多媒体数字博物馆将有具体的贡献,这些技术均可供产业界参考。

中文语意自动分析技术中的断词技术已达实用价值,目前已与资策会、硕网资讯及凌网科技公司合作并转让技术,将有助推动语言处理(例如语音及文字辨识、资讯检索等)相关产业发展及帮助建立完善的人机界面。

猜你喜欢
典藏计划数字
答数字
典藏
往来·典藏
暑假计划
典藏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数字看G20
典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