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不应成为科学家的枷锁

2016-01-04 01:06马进彪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43期
关键词:诺奖世界级爆发力

马进彪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

现在,一谈到中国电影,话题必定会落到奥斯卡上;而一谈到中国科学,话题则必定落在诺贝尔奖上。似乎没有这样的落点,这两个话题就找不到各自的方向了。这样的“诺奖情结”,俨然成了对中国科学、科学家乃至科研体制进行评判的标准——诺贝尔奖,变成了类似奥运一样的比赛项目。

这自然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企盼。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想得到的东西。但不容易的,必有其不容易的原因所在。就目前中国科研条件及资金水平而言,显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之功可以使然。目前我们要做的,应当是一点点缩小差距,而不宜盲目攀比、“全力以赴”。所谓“填补空白”,这往往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即使这样,短期内也未必能够实现;而任何美好的企盼与追求,都不应超出社会的实际承载能力,否则,就只是好大喜功。

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需要办好的事情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均衡发展,哪个方面都不能成为奥运会式的单项比赛。能得到诺贝尔奖固然很重要,但与现实中,众多经济及民生等“近渴”的问题相比,诺贝尔奖显然只是一汪“远水”。这并不是说诺奖就不重要,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与其相适应的价值排序。将诺贝尔奖放在一马当先的位置,在现实阶段,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

即使缩小一下范围,将这样的排序放在科研领域来看,也依然不是最佳价值排序。因为“万人计划”总的来说是一种激励措施,而不是基础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某种爆发力,爆发力只会对那些仅差一步之遥的目标发挥作用,而对于实现远期企盼则无能为力。“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这样的说法,潜意识里就是将被选中的科学家,当成了指日可待的诺贝尔奖得主,然而这是不切实际地将诺贝尔奖镜头拉得过急过近了。这对被选中的100名科学家来说,心理上已经被“设计”成了诺贝尔奖得主,将靠耐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了仅靠爆发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等于是给他们背上了历史的包袱,逼着他们去上演未来的角色,但这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甚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正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因此,“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这样的宏大概念,应当融合于现阶段的最佳价值排序,融入到现实的经济民生建设。现阶段,诺贝尔奖既不应是出发始点,也不是终极落点,而应当是一个贯穿于经济民生建设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因此,要将它看成是一场基础性的持久战,而不能看成急功近利、口号式的攻坚战。否则,“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这样的激励措施,反而会成为戴在科学家头上的枷锁。

(选自《燕赵都市报》2013年11月1日)

点到为止

文章理性地分析了在我国现阶段将斩获诺贝尔奖提上议事日程的不科学,甚至有好大喜功之嫌。日本人曾经多次享有摘取诺贝尔奖的殊荣,但我们更应当看到日本人的应用科技在世界上同处领先地位——日本人的经济民生建设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诺贝尔奖不是靠“人工降雨”,靠的是“水到渠成”,任何培训“奥运选手”式的做法只怕最终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联系时下的屠呦呦热,诺奖话题热,我们广大青少年更应正确认识诺奖情结,有志于献身科学便坐下来,吹走浮躁之风,钻研学术,早立志,勤探索吧。

【王淦生/供稿】

猜你喜欢
诺奖世界级爆发力
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试论举重运动爆发力训练的特点及方法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在世界级网红机场,买买买才是正经事
IT技术力助世界级FPSO交付巴西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POWER CLEAN诱发你的暗黑爆发力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