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2016-01-05 03:17徐富义王玉爽
新农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基腐病茎秆果穗

徐富义 王玉爽

玉米茎基腐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按照病害分类有真菌类茎基腐病和细菌性茎基腐病。真菌类又分青枯(腐霉菌)、黄枯(镰孢菌)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两种为主,所以俗称此病为青枯病。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的玉米茎基腐病多为真菌类的青枯型和黄枯型;细菌性茎基腐病发生较少。

1 發病情况

1.1 发病区域

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我国近年来发生较重。此病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危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据网络资料,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玉米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玉米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自治区扶绥县秋玉米发生面积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2012年吉林省乾安等地玉米发病较重;2013年辽宁台安、黑山、新民等市县玉米发病较重;2014年内蒙古兴安盟与吉林白城接壤区域玉米发病较重。

1.2 发病原因

玉米茎基腐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尤其在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曝晒时发生病害。

2 病害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菌可危害玉米茎秆、叶片、果穗苞叶以及根部,症状各有不同。

2.1 茎秆症状

玉米茎秆发病后,初期在基部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斑,很快变软下陷腐烂,内部空松。剖茎检查,可见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产生白色或玫瑰红色菌丝。之后,茎秆腐烂自基部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向第二、三节蔓延,受害严重者可延及全株,使植株倒伏或折断。

2.2 叶部症状

玉米叶片发病,主要表现为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病状。青枯型发病迅速,全株叶片自下而上枯死,水烫状,呈青绿色至灰绿色,感病品种或环境条件利于发病时,易于出现青枯症状。黄枯型发展缓慢,叶片逐渐变黄枯死,显症时间较长,一般见于抗病品种或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2.3 穗部症状

玉米果穗苞叶受害表现青枯,很快失水干燥,果穗松散,穗柄柔韧导致果穗下垂,俗称“耷拉穗”,为青枯病最典型的特征。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困难。

2.4 根部症状

玉米根部受害,多数病株明显发生根腐,初生根和次生不定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导致根部极易拔出。

3 病原菌类型

玉米茎基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不同病原菌引起的青枯病其危害程度差异较大,症状表现不同。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多为青枯型;病株髓部为湿腐,湿度大时有白色霉层。镰孢菌引起的茎基腐病,多为黄枯型;初期和缺素症、早衰不易区分,病株髓部为干腐,为褐色或红色、紫色。细菌性茎基腐病,一般在中下部的叶鞘下茎秆腐烂下陷,病组织软化,叶片呈“青枯”状萎蔫,植株常倒折;病部可见菌脓溢出,有或无腐败臭味。此外,有时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玉米而发生茎基腐病。

4 发病条件

引起青枯型玉米茎基腐病的腐霉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3~25℃,引起黄枯型的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菌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越重;而生茬地菌量累积少而发病轻。一般早播的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较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较重。病害一般于8月中旬之后发生,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曝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地力较差,密度较大,后期肥力不足,出现黄枯的较多。

5 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选择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的发病植株,集中烧毁。实行玉米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2~3年轮作。适时晚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能有效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可比早播的发病率低11.3%~57.5%,增产12.6%~32.3%。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严重缺钾地块每亩施硫酸钾8~10公斤,一般缺钾地块每亩施硫酸钾5~7公斤。在玉米播种和抽雄时将硫酸锌与尿素、三元复合肥按每亩1.5~2公斤、15公斤、15公斤比例施入土壤,可增产8.4%~10.2%。

5.2 药剂防治

利用木霉菌类或增产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对玉米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种子包衣之前,采用玉米生物种衣剂(ZSB)按种子量的1∶40进行拌种,或用诱抗剂进行浸种,或用根保种衣剂等药剂,对玉米茎基腐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较明显。据大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近几年试验结果以及示范情况来看,用20%精甲霜灵+25克/升咯菌腈进行包衣,效果很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基腐病茎秆果穗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谷子茎秆切割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施肥量与施肥频率对紫花苜蓿茎秆直径及长度的影响
日光温室春番茄果穗弯折现象调查与分析
果穗挂钩在番茄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果穗拉长保果剂在夏黑上的应用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