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6-01-05 04:16牛晓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脑梗死

牛晓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12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急性期组(64例)和脑梗死恢复期组(64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 采用Sysmex kx-21型血液分析仪测定三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对各组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和脑梗死恢复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恢复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与脑梗死恢复期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恢复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可为脑梗死的初步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脑梗死;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2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男性稍多于女性, 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病因复杂, 目前认为血小板形态及功能变化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选取128例脑梗死患者和64例健康体检者, 动态监测其血小板参数变化, 以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有梗死灶, 排除心脏病、血液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男78例, 女50例, 年龄50~82岁, 平均年龄(66.1±11.2)岁。将以上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急性期组(入院3 d内, 64例)和脑梗死恢复期组(治疗3周后, 64例)。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4~84岁, 平均年龄(68.7±12.4)岁, 均无心、肝、肺等器质性病变以及肿瘤、血液病等。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1.5~2.0 ml, 注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的采血管中, 轻轻混匀后于2 h内采用Sysmex kx-21型血液分析仪检测PLT、MPV、PDW等血小板常规参数。所用检测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 仪器由专人维持保养、定期调校、做室内质控, 质控合格。按仪器标准程序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小板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的PLT、MPV、PDW分别为(192.35±35.52)×109/L、(9.72± 1.57)fl、(15.14±1.26)%;脑梗死恢复期组分别为(189.16± 37.52)×109/L、(10.26±1.63)fl、(15.56±1.10)%;脑梗死急性期组分别为(152.05±30.34)×109/L、(10.83±2.48)fl、(17.14± 1.32)%。脑梗死急性期组PLT低于对照组和脑梗死恢复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PDW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恢复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MPV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与脑梗死恢复期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恢复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发现,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探讨研究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 修补破损的血管, 另外, 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的重要关联体。血管内皮受损时, 血小板极易粘附在病变血管内膜处, 血小板大量粘附聚集, 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血小板的聚集加速, 极易形成血小板血栓, 增加了脑梗死发生几率。PLT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衰老的指标, 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消耗和破坏增加, 可导致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的参数, MPV增大提示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加, 探究MPV增大的原因, 可能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 MPV反应性增大, 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大体积血小板有关, 大体积血小板粘附力和聚集能力强, 发生释放反应, 止血和凝血功能加强, 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 促进血栓形成。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一个参数, PDW增高说明血小板出现大小悬殊。PDW增高的主要原因为:脑梗死急性期, 血小板数量大大减少, 刺激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大血小板, 这些大血小板具有更强生物活性, 原先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与这些大血小板混合, 导致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降低。MPV和PDW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MPV增大, PDW也增大, 故而脑梗死不同时期MPV与PDW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时, PLT减低, 从而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生, 生成新的血小板, 新生血小板大量增多时, MPV和PDW即增加[1]。本组研究资料中, 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 MPV、PDW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PLT明显减少, MPV、PDW显著增高。提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三项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临床意义, 其可作为脑梗死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脑梗死急性期组PLT低于脑梗死恢复期组, PDW高于脑梗死恢复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恢复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 血小板数量增多, 平均容积和分布宽度逐渐恢复。因此,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可为脑梗死的初步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春霞.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价值.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21):2901.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