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2016-01-05 04:41蒋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儿童评价

蒋艳

【摘要】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儿童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6例经核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腰椎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核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6例腰椎病变患儿经MRI检查均获得完整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 其中骨折脱位型22例, 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 爆裂型2例;其中后侧韧带群损伤15例, 前纵韧带损伤12例, 脊髓损伤4例, 椎间盘损伤2例, 硬膜外血肿2例。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上评价脊柱病变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儿童;脊柱功能;评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44

近几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因其具有多参数扫描、独特多方位显示能力的技术特点, 可适应复杂性、多样性脊柱功能的检查, 是临床儿科脊柱功能评价中最理想的检查方法[1]。为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的临床价值, 作者选取36例脊柱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来院经核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脊柱病变患儿36例, 其中男20例, 女16例, 年龄3~14岁, 平均年龄(6.5±2.3)岁;受伤原因:车祸撞击伤21例, 高处坠落伤8, 重物砸伤2例, 其他5例。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脊柱损伤时间间隔6~72 h, 平均间隔(38.7±9.1)h;原发损伤部位:背部13例, 胸部17例, 颈部8例, 腰骶部21例。

1. 2 方法 选择美国GE MR Optix360 1.5Tesla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6岁患儿给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参数设置:双梯度场强振幅40 mT/m和23 mT/m, 双梯度场切换率150 T/m/s

和80 T/m/s, 空间分辨力低于0.9 mm, 层厚4 mm, 层距1 mm, 最小视野20 cm。患者取仰卧位, 仰卧于扫描床上, 定位线于喉结部位确定定位线, 于患者的颈部、胸段及腰骶段处, 分别采集三层的定位图像, 随后通过矢状位定位像, 充分显示脊髓层面的定位成像, 再在矢状位定位像设置好预饱和带。扫描计划为:采用快速自旋回波进行T2WI 序列、T1WI序列的扫描, 并分三段进行, 中心不动且每段均以脊髓为中心, 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程要连续采集各段的成像数据, 扫描后应用全脊柱拼接。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MRI检查, 记录全部数据,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 其中骨折脱位型22例, 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 爆裂型2例。其中后侧韧带群损伤16例, 前纵韧带损伤12例, 脊髓损伤4例, 椎间盘损伤2例, 硬膜外血肿2例。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椎病变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且目前临床上有大量关于MRI检查脊椎病变的报道。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优点在于:①空间分辨率高;②软组织成像效果好, 扫描速度快;③操作方便, 无骨伪影[2]。因此, 本研究对脊椎病变患儿采取MRI检查, 由于椎体位于椎骨前方, 其承受着头部和腰椎椎体上部躯干的作用力, 腰椎下部的椎体, 其横截面积愈大。因此, 脊椎骨的主要作用是负重和保护脊髓及神经末梢;与此同时, 脊椎骨作为脊髓的保护器, 为减少椎骨损伤, 可允许相邻椎骨有限的运动, 对整个脊椎骨可任意高角度的运动, 且有一个空腔沿脊椎骨曲线贯穿于整个脊髓中。MRI扫描脊柱, 分颈部、胸部、腰部三层进行, 扫描范围广, 且可全面观察病变位置。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临床医师对受损伤平面的定位, 易出现偏差, 而核共振成像扫描可清晰显示脊髓损伤及骨折的准确位置, 可有效避免常规检查存在的不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MRI扫描检查中, 常常会遇到腰部损伤的患者, 当进行脊柱扫描时, 却发现有颈髓挥鞭伤、椎滑脱等颈椎或胸椎的异常。年龄较大患儿的椎体黄骨髓明显较多, 与脂肪相似, 临床特征为T2WI呈中等高信号, T1WI呈高信号[3]。而椎体损伤临床特征为T1WI呈高信号,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水肿。针对这种常规脊柱加权像, 对受伤椎体信号的观察有一定影响 , 尤其是无形态改变椎体损伤。由此, 本研究在脊椎病变中诊断采取MRI检查, 通过分颈部、胸部及腰部三部分进行扫描, 清晰显示骨折位置及脊髓损伤位置, 可提高其检查的准确度[4]。本组病例中均经MRI检查, 获得完整的成像图像, 其中发现有骨折脱位型22例, 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12例, 爆裂型2例。本组病例中经MRI检查可见后侧韧带群损伤16例, 前纵韧带损伤12例, 脊髓损伤4例, 椎间盘损伤2例, 硬膜外血肿2例。表明MRI检查可见脊柱损伤部位。MRI检查也有一定的缺陷, 即对骨组织的成像效果较差且成像时间较长, 但仍然是一种诊断儿童脊柱功能的理想检查方法。MRI检查不仅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而且在进行扫描时, 可通过不同病变部位产生的不同影像对疾病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 儿童脊椎病变脊柱功能评价中采取MRI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通过定位成像, 可全面显示儿童脊柱病变部位、大小、骨折类型等, 可准确、全面地对脊柱病变作出诊断, 从而为临床脊柱损伤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志鲲, 江远亮, 李超, 等.全脊柱核磁共振成像法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1):48-50.

[2] 陈首名, 左斌, 李光纪, 等.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3(9):1460-1461.

[3] 姜树军, 汪丽芳, 李晓荟, 等.核磁共振在隐匿的脊柱及相关部位疼痛的诊断价值.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4(2):104-105.

[4] 张宏, 余玉盛. CT与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的比较.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5):706-708.

[收稿日期:2015-08-2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儿童评价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留守儿童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