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128例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

2016-01-05 19:36韩素梅张木仙陈文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韩素梅 张木仙 陈文峰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 例皮炎湿疹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疗程4周,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片;依巴斯汀;皮炎湿疹;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07

皮炎湿疹以皮疹形态多、易渗出、病程迁延和有复发倾向为特征, 皮炎湿疹内外激发因子较为复杂, 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的疾病, 作者主要观察了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亚急性的诊疗效果。这些类型的皮炎湿疹在发作时, 患者很难忍受剧痒, 从而不断的进行搔抓, 皮肤容易出现苔藓样变或者局限性肥厚, 进行临床治疗时, 难度较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科2013年6月~2014年5月通过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66例皮炎湿疹患者, 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本科门诊确诊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 其中男32例, 女34例;年龄16~70岁, 病程8周~3年, 平均病程1.5年。对照组62例, 其中男29例, 女33例;年龄18~78岁, 病程8周~3.5年, 平均病程1.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评分、受累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本组患者和《临床皮肤学》以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相符[1]。排除标准:①皮损有渗出或者处于急性期患者;②处于皮肤感染活动期的患者;③需使用系统给药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的严重湿疹患者;④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试验前4周口服或外用过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

1.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常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国药准字H20083001, 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 mg/次, 3次/d, 同时加用依巴斯汀片(国药准字H20040503, 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口服, 10 mg/次, 1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巴斯汀片, 10 mg/次, 1次/d, 两组患者均给予艾洛松乳膏(国药准字H20074173, 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涂抹患处, 3次/d。疗程4周。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皮炎湿疹患者的瘙痒程度、皮损情况, 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2]。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 5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EASI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EASI评分-治疗后EASI评分)/治疗前EASI评分×100%。治愈:皮损消退, 瘙痒完全消失, 评分指数下降≥90%;显效:皮损明显改善, 瘙痒明显减轻, 评分指数下降60%~89%;有效:皮损有改善, 瘙痒有明显减轻, 评分制度下降20%~59%;无效:瘙痒和皮损改善不够明显, 评分指数下降<2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疗效评价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 对照组为70.97%, 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 P<0.05)。见表1。

2. 2 不良反应 在用药期间, 治疗组中4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热胀、红肿, 对照组中1例患者皮肤出现了明显的灼热感, 这些不良反应并没有给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 P<0.05)。

3 讨论

皮炎湿疹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明确, 致病因素也比较复杂, 不但与自身的免疫机制有关, 还存在多种外源性应变原, 通过多种途径多过敏反应进行诱导[3]。皮质醇类是皮炎湿疹的临床传统用药, 艾洛松含氯但是不包含氟激素, 属于氢化可的松的衍生物, 是现在我国国内皮肤外用中仅有的软性激素[4]。但是经过大量临床用药证明, 长期或者大面积的使用皮质醇类药物, 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色素异常、皮肤萎缩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所以, 选择联合用药的办法, 在用皮质醇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实际的疗效, 努力的减少皮质醇使用的药量和使用时间, 这样能够让患者更好的接受医院的治疗方案, 不断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组胺药亦是治疗皮炎湿疹的主要药物, 依巴斯汀片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该类药物有抑制组胺、慢性反应物质-A(SRS-A)化学介质的释放, 对皮炎湿疹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具有药效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小等特点。皮炎湿疹患者容易出现皮损肥厚和发病反复的情况, 使用抗组胺药和一般皮质醇类软膏效果常不理想, 为了避免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应该选择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的办法进行治疗。最近几年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病治疗中, 应用愈加广泛, 在进行皮炎湿疹、带状孢疹以及荨麻疹治疗过程中, 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种药物的成分主要是甘草酸苷, 甘草酸苷的化学结构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非常相似, 具备免疫调节、抗变态反应、抗炎反应以及类激素样作用, 并且没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所具备的副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表明, 在治疗皮炎湿疹时通过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 总有效率达到了86.36%。考虑与依巴斯汀具备抗炎症、抗组胺的作用, 同时与复方甘草酸苷非特异的抗炎、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艾洛松乳膏的收敛、杀菌、止痒等多方面治疗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 复方甘草酸苷和依巴斯汀联合用药, 能够从多个环节中将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真正的实现标本兼治, 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治疗过程比较安全, 复发率较低, 在临床治疗皮炎湿疹时, 可以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00-102.

[2] 赵辩.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1):3-4.

[3] 王德旭, 张炜, 苏东宝, 等.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5):396-397.

[4] 方治翔, 何咏, 邓列华.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近期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6): 104-106.

[收稿日期:2015-08-11]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