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来了之后怎样

2016-01-07 03:14马尔杰拉图
航空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弹头反导萨德

文/马尔杰拉图

萨德来了之后怎样

文/马尔杰拉图

萨德(THAAD)在韩国的部署,已经进入到“第二只鞋子落地”的状态,由此而引发的讨论,也早已成为炎炎夏日中各路媒体平台特别是军事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军事爱好者对萨德的关注,集中于该系统的X波段雷达。按照目前已经公布的材料,即将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的X波段移动雷达,其探测距离,大致在1200千米至2700千米之间。该雷达一旦在韩国实现前沿部署,其监控范围可深入覆盖东北亚腹地,平时可摄取情报、积累目标特征数据,战时则可充当早期识别与跟踪工具、提升导弹拦截概率。简言之,这一切,将极大影响和改变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

这种对于萨德系统的担心当然是必要的,这也体现出网民国家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然而,军事技术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与“盾”的发展永远是同步而行的。认为萨德的部署将彻底解决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所面临的弹道导弹威胁,这样的判断未免有些武断。

对弹道导弹弹头和诱饵的探测和区分,一直是反导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动量守恒定律:导弹释放较轻的诱饵时速度改变量很小,而释放较重的弹头将引起较大的速度改变。

实际上,这种分辨识别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过,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矛”一方的导弹,才又发展出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导弹弹头。作为“盾”的一方,反导系统则又进一步为雷达发展出了识别不同弹头之间的“微动”的功能,由此强化了其识别能力。时至今日,这一“矛”与“盾”的较量仍在进行之中,也永远不会停止。

同时,从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开始,美国的反导系统就一直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那就是所有部署在美国本土外的反导系统,都有可能被导弹之外的武器摧毁;鱼雷就可以摧毁反导驱逐舰,而短程导弹甚至是多管火箭炮,也可以摧毁前沿部署的反导系统。这使得反导系统的生存力变成一个与“反导效能”独立的考量。而这种生存能力,在评估萨德对中国产生的威胁时,也是有必要考虑进去的。

实际上,美国的反导系统之于亚洲,早已不是什么“新面孔”。舰载的“宙斯盾”反导系统,早已成为日韩海军的“标配”之一。就是萨德本身,在部署于韩国之前,也早已现身关岛的安德森机场。

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曾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出怎样》。其中的深意,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然而,一个基本的常识是,激情与感性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梦是好的,但钱是要紧的”。对于萨德,我们也应当抱有同样科学与理性的态度。

萨德来了之后怎样?也许,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回答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弹头反导萨德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未来反导陆海空〔上〕
未来反导陆海空〔中〕
未来反导陆海空(下)
导弹突防概率解析与仿真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
部署“萨德”意欲何为?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