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探究法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016-01-09 10:34王军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质疑思考

王军

摘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而突破其瓶颈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意识的挖掘;问题探究法能让学生找到解读课文的切入口,学生能从“生疑—思疑—释疑”等环节中自学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激情。

关键词:探究合作 质疑 思考 自主总结

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我深切地认识到,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探究型阅读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于此,结合我在课堂运用问题探究型阅读教学法的具体实践经历,我谈几点肤浅的思考与认识。

一、努力创设开放、活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生疑、质疑

探究性学习从何入手?可以从设问开始。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设计问题,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值得设问质疑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素材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步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运用问题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教师在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欲望的同时,要重视、鼓励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自主质疑、对问题独立思考,寻求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譬如,在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围绕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哪件事情展开叙述的?人们对待范进的态度前后是否一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类问题既能提纲挈领地总体把握全文主旨,又能生发学生的思考与对当时社会本质的认识。

其次,运用问题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必须保障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换到以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能独立地听、说、读、写,消化吸收知识。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能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如果老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立足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来。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探究中促使学生不断生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句话揭示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但问题在于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教者要有意识地创设出开放、活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例如,在《孔乙己》一文教学中,师生在文本中感知孔乙己一生悲惨的遭遇后,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析,适时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开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文中多次写人们的笑有什么作用?”“孔乙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应该怎样做?”诸如以上许多有助于对文章深入剖析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全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自由思疑、议疑

探究氛围是推动问题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与情绪的助力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主动探讨、自由探究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要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甚至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肯定学生多角度思考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养成多元化解读文本的习惯,力求课堂能变成开放式的平台,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谈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激励学生多去体验从未做过的有益活动,要求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做好具体记录。真正将语文阅读教学变成“有深度的阅读,有质量的阅读,有品位的阅读”,让学生感知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三、精心展开自由、灵活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释疑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激情投入、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在问题探究式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讨论的时间和方式来看,可分为限时性课堂讨论和专场课堂讨论(辩论),其中最常见的是限时性课堂讨论。限时性课堂讨论是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确定讨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灵活的课堂讨论,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可讨论如果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如何归类;归纳流传至今的成语,并学会运用等;也可专场讨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认识与交流。开展专场性课堂讨论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编写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等事宜。无论哪种合作,哪种形式的讨论,最终都是培养学生解疑、释疑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的回顾,学会探究中总结、反思

经过课堂讨论,学生或多或少会对所探究的问题有了较以往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语文教学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更具有综合性,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也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探究性阅读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违背科学的,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当学生利用问题探究法对文本有了认识和理解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既要总结知识要点,又要思考自己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角度、切入口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不是结束,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学习《秋天》一文时,通过对“为什么说本诗是一副乡村秋景图”的探究,学生回顾诗中描绘的几幅画面,感知景物特点,通过及时的总结,通过对作者笔下景物融入的情感的领悟,学生自然能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秋天的喜爱和赞颂。最终明白诗歌的理解,立足于景,体会情,理清情与景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总之,身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认真实践问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阅读。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质疑思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