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零落美人暮

2016-01-11 18:45李倚霞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楚国屈原草木

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这样没有意义的追求,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追求理想的方式?烽烟四起、群雄混战,这纷乱的世界岂是一个人改变得了的?置身浊世,真真假假,又岂是修明几条法度理得清的?汨罗江畔,荒草萋萋,他固执地履行与湘君湘夫人的约定,斑竹曳曳,人世无奈。屈原选择为楚投江,可又有谁为他落下一滴辛酸泪?也许只有楚国百姓和后人吧。奄奄一息的楚国在他投江后江河日下,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他的一生,就像风华绝代的美人,明知有一天会老去,却不愿放手匆匆流逝的韶华岁月。

这样的追求,值得吗?

这样失大于得、几乎毫无回报的追求,值得吗?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既然英雄末路美人迟暮,那么为何不放任年华流逝,非要苦苦坚守自己的理想?既然这样的选择无法扭转历史进程,为何还要这样固执地惩罚自己?

人生似乎是矛盾的。人们常言,有舍才有得,舍得舍得,这才是公平。可这世界上真有绝对的公平吗?若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不会有许多人才被埋没,也不会有痛彻心扉的叹惋了。在现实社会中,耕耘而未收获是常事。就种田来说,一位农民辛辛苦苦地早出晚归、插秧播种,期待未来的一场好收成,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灾害,就可能一无所获。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这位农民一开始就什么都不种,最后也是颗粒无收。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一种是必然。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倾向于前者。即使可能会有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情况,但辛勤耕耘总好过从未耕耘,百分之一的希望总好过没有希望。

那么,问题就有答案了。

目标在很远的前方,即使为此可能会倾尽所有而一无所获,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坚守自己的追求。有时候,追求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给予人生以目标和动力。有了目标和动力,人生才有意义。所以,在失去的同时,追求又让我们获得了很多。

屈原正是如此,他的追求最终已不是单一的爱国、爱民。在混乱的战国时代,祖祖辈辈赋予他的追求便是匡扶楚国、纵横天下。这个目标最后破灭时,他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而这个看似丝毫不值得的追求在付之东流的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给予他旷古绝世的文学情怀,让后人为之动容、为之敬仰。

君为楚抱石,我为君垂泪。

在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韶华易逝,容颜易老。于此草木繁盛的端阳日,追忆逝去已久的屈子,徒留满心惆怅。

教师点评

李倚霞同学以屈原自沉汨罗江一事为题材,引出自己的思考。从开始时,她对屈原那样决绝的选择的迷惘,对他这种失大于得、几乎毫无回报的价值予以追问,然后联系到我们平常人在人生选择时面临舍与得的矛盾,联系到农民耕耘和收获有时不对等的矛盾。然后笔锋一转,反向推理,触及“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这个哲学问题,具有理性思考的深度。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到追求过程中的目标动力和人生意义的关系,李倚霞联系史实,终于想到屈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匡扶楚国、纵横天下”,想到这目标最后破灭时唯有一死才能赋予这个目标以特别的意义。而这种决绝方式给予屈原旷古绝世的文学情怀,让后人感动、敬仰,这是他做出那个选择的意外收获。但是,屈原的人生重点还是匡扶楚国、兼济天下。由此,我们终于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屈原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们感谢李倚霞,感谢她在读初二时的那个端午日写下如此深刻的文章。

(周仁爱)

猜你喜欢
楚国屈原草木
草木深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草木深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屈原送米
草木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