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

2016-01-12 10:18赵仁龙,任杰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关怀

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

赵仁龙,任杰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03,zhaorenlong0314@163.com)

摘要〔〕征引隋前正史中医学史料,从高层之医学人文关怀、医学教育及医学传播三个伦理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医与政有着天然紧密相连的渊源关系,医政充分体现了政府有无政治作为和是否实施人文关怀;汉魏南北朝时期太学、地方官学、私学都很活跃,在医学教育方面,也有深刻的进步理念;中医药作为加强民族间交流和融合的友好使者,对当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关键词〔〕隋前正史;医事伦理;人文关怀;医学教育;医学传播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13-JC037)

通讯作者,E-mail:1756977781@qq.com

中图分类号〔〕R-052〔

收稿日期〔2015-03-12〕

Discussion on Medical Ethics Based on the History before the Sui Dynasty

ZHAORenlong,RENJie

(InstituteofLiteratureInformation,Shaanxi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710003,China,

E-mail:zhaorenlong0314@163.com)

Abstract:Based on the TCM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efore the history of Sui Dynasty, from the top of the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communication, the essay discusses three ethical, think: the medical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litics have a natural origin, medical administration embodies the government whether any politics as and humanistic care; Jun business, local authority, private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is active, in terms of medical education, also has a profound progress idea; Chinese medicine as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national goodwill ambassador, in today′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oreign communication has important guide meaning.

Key words:History before the Sui Dynasty; Medical Ethics; Humanistic Care; Medical Education; Medicine Spreading

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讫公元五八九年隋灭陈,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前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述事适如其事,来自于《史记》《汉书》等隋前医学正史,记录了同时期除医学专著之外的大量丰富的社会医学资料,特别是有关医事伦理的情况更为详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古为今用,兹就隋前正史中的医事伦理做一探要,以供参考。

1高层之医学人文关怀

《汉书·艺文志》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宫之一守,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1]1780兵及医方,乃圣人之政,所施各异,其善者,则原脉以知政,推疾以及国。医与政,有着天然紧密相连的渊源关系,医政充分体现了政府有无政治作为和是否实施人文关怀。

1.1传统医学与休养生息

医学在休养生息的国政上有着重大意义,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时遭兵乱,疾疫大起,汉高帝规定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致力于战争的善后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汉惠帝等奖励人口增值与土地开垦,而高效的医疗保障,大大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莽乱后,户口大耗损,经东汉前期的休养生息,汉和帝时,人口恢复到五千三百余万。此后安、顺、冲、质四帝人口都在五千万以下,汉桓帝时又达到五千万。”[2]224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虽然大部分被统治阶级所浪费,但这个巨大收入用在有利于国计民生或对文化扶持的事业费,包括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自然也是不小的一部分。无疑,政策的倾向会间接促进社会医学事业的进步,并有力地显示了上层的政治作为。

1.2传统医学与人权民生

1.3传统医学与文化政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历代统治者确实非常重视“文化”,并集中体现在收集医学典籍的文化政策上。秦时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只有医药、卜筮、农作书不禁。“汉高祖灭秦,萧何收秦朝廷所藏图书。后来项羽烧秦宫室,图书因得萧何收藏,可能未受损失。汉武帝令民间献书。汉成帝使陈农到各郡国搜集遗书。自汉武帝到汉成帝,照刘歆《七略》说,‘百年之见,书集如山’。汉成帝令李柱国校方技(医药书)”,[2]162有《方技略》之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共三十六家,实计八百六十二卷。北魏时医馆的设立,不仅作为考核医生医术之场所,也是纠集医工整理医学典籍并使之流布之机构,《魏书世宗纪第八》记载“丙申诏曰:可敕太常于闲敞之处,别立一馆……考其能否……布下乡邑,使知救患之术耳。”[4]210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这自上而下的广开献书之路后的整理医学典籍的伟大文化工程,不仅仅是巩固政治的上层需求,更“有助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2]175对保存和传承祖国医学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4传统医学与衡量变革

1.5传统医学与佛学东传

佛教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未曾闻见过的新奇事物,“自从南北朝佛教盛行以后,唯心论哲学得到极大的发展,也就是统治阶级所掌握的欺骗工具比专用儒学高超得太多了。”[2]315作为辅之而行的医学,自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随着佛学在中国的广为传播,特别是对上层统治者的熏染,出现了官方疗养机构“六疾馆”(《南齐书文惠太子传第二》就有提到“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6]401的事实),此开政府常设疗疾机构风气之先。除立六疾馆外,还有就近“立解收养”的政策,如《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第三十四》记载的“贫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解收养,给衣及药”[7]1103的情况。魏晋至隋,开凿石窟蔚然成风,经现代考证,龙门石窟药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药方140多个,种类齐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尤其是方中的药物多为穷乡僻壤所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极大地方便了劳苦民众的医治。药方洞的开凿,对传播医学、服务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伦理意义。

2医学教育及医学传播

医学发展程度的衡量,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医学教育普及的水平,二是医学交流传播的状况。隋前医学的发展程度,可从以上两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由此得知传统医学早期教育及传播的发展规律。

2.1先秦医学教育特征

先秦医学教育在正史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集中展现了其初期阶段的特征。其一,科学认知局限的时代性,注定了先秦医学本身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我国医学从战国以讫东汉是禁方(秘密医方)流传时期,少数医方操在巫或方士手中,如公孙光、公乘阳庆之流,故《灵枢经·禁服第四十八》云:“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8]不但方为禁方,即诊断疾病、“知生死,决嫌疑,定可治”的医学典籍,亦归入禁书之列。其二,医学流传的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传长桑君禁方,而将医疗技术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古时所谓秦多良医者由此。西汉淳于意传公孙光、公乘阳庆禁方,而将其医疗技术流传于山东一带,齐鲁伤寒流派滥觞于此。其三,医学私学传授有了新的转变——择人而不尽传。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公孙光语淳于意曰: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淳于意对曰:意死不敢妄传人。上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菑人宋邑……除为齐王侍医。”[9]2816可见,此时医学私学传授的转变情况,由原来十分神秘的医学单传方式转变为公开带徒的多人教授方式。八十一难云: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因此,在不敢妄传与择人而不尽传的医学教育时代背景下,算得上名留青史的神医,势必寥寥无几。

2.2早期的正统医学教育

汉魏南北朝时期太学、地方官学、私学都很活跃,在医学教育方面,也有深刻的进步理念。

2.2.1传统官办教育进展。

两汉经学博士、助教的设置,对后世医学博士、助教的产生和发展深有影响,如《魏书官氏志第十九》载北魏太和四年(公元480年),设置有从第六品下的太医博士及从第八品中的太医助教。设置医学博士、助教,是官办医学教育的最正统、最重要的形式。此外,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医学教育中有所发扬,如《宋书周郎传第四十二》记载“复假粗医术,托杂卜数……又针药之术,世寡复修,诊脉之伎,人鲜能达,民因是益征于鬼,遂弃医。重令耗惑不反,死夭复半。今太医宜男女习教,在所应遣吏受业”,[10]2101这一仁民爱物理念直接促进了传统医学的普及教育,消弭男女有别的医学传授的进步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2.2.2传统私学教育优劣。

魏太武帝“禁止百工伎巧驺卒家子弟,只许学习父兄的专业,不得私立学校读书,敢违令,全家诛灭。按照这些法令,虽然百工伎巧等人,只许归朝廷役使,而且永远役使,不能有改进仕进的机会”,[2]680但这也保证了专长技艺的世代传承。于医而言,由于承袭世业,各承家伎,始终循旧,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故只是有名无实,其弊端是,一、天下名贤术数未深,而止而不学或学而不进;二、“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医学的发展和传播,使得城乡医学水平差距加大,正如葛洪所说,“辇掖左右,药师易寻,郊郭之外,已似难值”。城邑里医学发达,士人通博多闻,兼明医术,南朝医药书科目分得很是精细,而这些撰书人大多来自城邑里的门阀士族。“医学世系家族的情况在《南史》《北史》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述,此等世医现象延泽至宋元明清,为世界医学史上罕见之史迹。”[11]

2.3医学的交流与传播

每经一次大乱,总有一部分汉族向落后地区迁移,他们带来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落后地区起着进步的作用,影响当地的非汉族人。侯景陷三吴,会稽郡公侯士人很多迁居到岭南,汉族文化在珠江流域也开始有一些发展。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前沿中的医学,不仅救死扶伤,也是一种生产力,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能够有力地提高人口的增殖率。晋武帝时朝廷重视对人口的增殖,医学的发展对增加户口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另外,四处迁移中的士大夫肉柔骨脆,体瘦气弱,不堪步行,不耐寒暑,死亡无数,医学发展停滞的客观现实和缺医少药的医药需求,能够焕发起医药传播的动力。

中外文化交流下,“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2]114或许受佛教大体同悲、物情同患思想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此时出现了禁止以生类为药的政令,如《南史梁本纪上第六》记载“三月丙子敕太医不得以生类为药”[7]196的内容。民族间加速融合的趋势,也使得中医药在其他民族内得到传播和认可,如《后汉书邓训传第六》载:“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刀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3]610在医药对外拓展方面,体现了优势传统医学的开放姿态,派遣医工对外支援,如《南史梁本纪中第七》“百济求涅槃等经疏及医工画师毛诗博士,并允之”[7]216的记载。中医药作为加强民族间交流和融合的友好使者,对当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7][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南宋]史崧.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9.

[9][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孟庆云.魏晋玄学与中医学[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5-9.

〔修回日期2015-06-24〕

〔编辑曹欢欢〕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人文关怀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缺了人文课程 医学教育不完整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