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文化:生命、民族、阶层的千年解读

2016-01-12 03:11荆棘
齐鲁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淅川乌尔蒙古人

荆棘

在中国,从有墓葬的那一天起,也就有了盗墓者和盗墓文化。去探墓的人想获得什么?寻宝其实是论证价值观的过程。盗墓电影,是在文化心理的角度找到新的支点,对中国人的死亡意识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如《寻龙诀》导演乌尔善所说:“所有的探墓电影,最终的解读还是生命意义是什么,这个系统清晰,才会产生真正的戏剧,否则只有猎奇。”

商汤之冢到“何氏六兄弟”

在中国,从有墓葬的那一天起,也就有了盗墓者。历史上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这座古墓在距今约2700年的西周时期就被盗了。《庄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已经有关于盗墓技术的详尽记录。

到了近代中国,盗墓行为蔚然成风,在全国形成了洛阳、长沙、东阳、淅川四大盗墓基地。洛阳和长沙以盗墓行为最疯狂、盗墓技术革新最快而著称;而东阳和淅川,一个位于皖苏交界线,一个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形复杂,古墓群聚集,形成两支盗墓大军。

盗墓者一种是帝王将相和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其盗墓“水平”绝非一般人能比的。如“鞭尸三百”的伍子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西楚霸王项羽,盗挖清东陵被世人骂为“国盗”的孙殿英,历朝历代的“高档盗墓者”俯拾皆是。

而贩夫走卒之流的“低级盗墓者”,古有北魏时期发掘商汤冢的河东人张恩、黄巾军众多“农民战士”盗墓者,近有盗掘清东陵的王绍义等。2010年底刚刚告破的淅川楚王墓被盗案,盗墓者11人几乎都是当地农民,其中“何氏六兄弟”平常以打渔为生。

农耕民族才会厚葬,他相信土地会带来重生

以《鬼吹灯》《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系列盗墓小说,近年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影视IP。乌尔善的《寻龙诀》在寻宝之中,又融进中国人经历过的时代和民族印记。

墓穴的选择大概持续小半年。始皇墓、女娲墓,改动了一轮又一轮,历史上这些有名有姓的名人之墓跟整个华夏的主流历史的太近,限制的空间会很大,或者这也是为何《鬼吹灯》小说作者天下霸唱所描述的也都是边陲文明的墓穴,因为乌尔善导演是蒙古族人,虽然蒙古族传统体系内并没有一个公开的墓葬的仪式,但也传说着一些神秘的下葬地点,甚至也想到了成吉思汗墓。

“你以为成吉思汗把自己埋在地下,里面藏着很多的宝贝,那都是农民的想法,是农业国家的帝王的想法。农耕民族才会厚葬,他相信土地会带来重生。蒙古人的墓葬文化就是没有,就是消失,他对死亡的世界是另外一种看法。”

蒙古人是游牧和狩猎民族,生存方式是我杀掉你,吃了你之后,你的生命能量到我的体内,是物质交换式的。以前蒙古人把尸体拉到草原上,让牛车自己走,走到哪就留到哪,草原上的狼、狐狸、鸟,就把尸体吃了,跟天葬是一样的。天葬只不过让鸟吃起来更方便点。其实都是野葬,把尸体还归大自然,你的生命就在新的生命里延续下去。

世界观决定了墓葬形式。那么国产盗墓题材要继续拍下去,能走多远?难处在哪里?

在乌尔善看来,一定要在文化心理的角度找到新的支点,对中国人的死亡意识要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所有的探墓电影,最终的解读还是生命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的世界是什么,这个系统清晰,才会产生真正的戏剧,否则只有猎奇。”

猜你喜欢
淅川乌尔蒙古人
达乌尔黄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淅川:教育事业在人大监督中结硕果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专访乌尔善红卫兵大战日本僵尸会成经典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
《洪武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