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

2016-01-12 20:09韩鲁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竞技体育循环经济

韩鲁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法,揭示传统经济下的“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代价, 阐述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采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R原则,通过构建集市场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效益化、经济化、社会化、法制化为一体的竞技体育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工程,来变革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运作方式。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不断完善,服务公共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01-07

在新中国近70年的体育发展历程中,我国通过“举国体制”的发展方式,集中社会主义优势,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84年,首次正式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取得15枚金牌的好成绩,挺进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团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 “实现金牌榜的新突破,超过美国与俄罗斯两强,夺得第一位”[1]。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的大国。

北京奥运会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体育发展战略的转折点。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如何迈进?其中一个最为值得我们深思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举国体制”下公共体育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头重,一头轻”失衡的“体育大国”,即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群众体育发展滞后的格局。这种失衡体育大国带来的最大损失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对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南,来解决公共体育体系中竞技体育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效应的“两极分化”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不断完善,服务公共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法,在查阅、整理、梳理有关循环经济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目前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成果,以及我国竞技体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系统地剖析和阐明资源浪费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社会资源代价与大众体育发展滞后的相互关系,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创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传统经济下的“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及其代价

在近300年的现代化渐进式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经历一个由社会政治变革延伸到产业经济的飞跃,即从农业经济(现代化)向工业经济(现代化)转变,再由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变的飞跃。在人类社会第一次现代化(18世纪产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人类工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转变过程中,人类社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巨大的社会财富,形成了一个以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称为传统经济。它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开发+产品产生+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大量浪费。

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实质是社会传统文化最透明的一种表现方式。即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表达出来的社会传统文化是:经济与环境既处在一种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对立之中,又处在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发展之中。即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在使人类获得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又使人类不得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与灾难。环境的危机与灾难迫使人类不得不反省、修正、协调自己发展的理念与发展方式。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恩惠之时,这种“恩惠”让人类忽视和忘记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背后是无法计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的代价。这是人类为什么将GDP的快速增长视为社会发展进步象征的缘故。即追求GDP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牺牲人类的道德与信仰甚至是人类的良知。一句话,GDP等同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等同于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以GDP为核心的现代化成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立足之本,成为国家政治理念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导向和推动力。

20世纪以来,几乎全世界都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的GDP视为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采取了更能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施以高速增长为核心的赶超型发展体制——“举国体制”。所谓“举国体制”就是指:通过政府行政的强制性计划经济发展方式,调配国家所有资源与力量,为实现GDP的高速增长而设计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举国体制”下的计划经济以及改革开发后实施市场经济的中国,虽然国民经济 “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3], 成为世界GDP第二经济大国。但这种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忽略环境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大规模消耗、浪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换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辉煌成就,还有中国生态环境的危机。

现代体育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缩影。即现代体育的发展理念及其实践的飞跃是整个世界的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方式的一种体现。现代奥林匹克的诞生,可以说是踏着现代化的足迹走来的,是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的延伸,其政治主张是 “公平、公正、自由、民主”,其文化发展理念是 “最高、最强、最快”。竞技体育是最能高度体现奥运会文化主张与发展理念的体育。为此,在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中,竞技体育的“最高、最强、最快”早已是世界各国默认或等同现代化的核心——GDP一样,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考察建国以来我国为什么要突出发展竞技体育,并把竞技体育视为国家富强的标志就容易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模式,从本质说是那个时代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及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显现。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举国体制”就成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赶超世界体育强国的“天桥”。即国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动员与集中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了一个可以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家通过“举国体制”使竞技体育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的“佼佼者”,屹立于世界前列,但它的代价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代价视乎是一样的。即“举国体制”下GDP大幅增长了,但国民的GNP并没有与GDP同步,而且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增大了。同样,象征所谓国家实力的“最高、最强、最快”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得到了高速发展,似乎国家的体育“强盛”,但国家更多的公共体育资源没有流入全民健身之中,大众体育始终处在滞后的位置,体育服务于民众的健康这个体育原本的主张显得空淡和乏力。

“举国体制”下,国家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但为之而消耗与浪费的资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则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本身的价值,它的代价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同样,“举国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登上了世界体坛的“巅峰”,但它为之而消耗与浪费的资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额社会代价是:我国“培养一名奥运会金牌运动员需投入2 000万人民币”[4]。“而产生一个世界冠军,每年要有4 000多名运动员的投入[5]。“被淘汰出局而退役的运动员大多是废业转行,“每年有近九成得不到妥善安置” [6]。这种“高投入、高淘汰、高废弃、高失业”的资源浪费型发展方式,不仅仅给竞技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竞技体育带来的社会失业率过高,导致社会支持度的大幅下降,社会公信度的下降),而且还会造成国家公共资源巨大流失与浪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与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运行构造及其结果是一脉相承的(见图1)。

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相对应、相融合、相匹配的中国竞技体育究竟能否承载与体现体育的原本理想和发展宗旨——体育以永恒地服务于民众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体育以永恒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我们的结论是:“举国体制”下以凸显国家传统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来发展竞技体育,并力图通过追求金牌总量来承载国家政治与民族兴衰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不可能的。如何解决“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弊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中叶,当人们还如痴如醉地为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丰硕成果而欢呼雀跃的时候,1964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ael Carson)发表了题为《寂静的春天》的著作,书中指出:“地球的历史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在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类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及海洋受到的种种致命的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7]。”这是“二战”之后人类最早提出反思现代化的弊端、主张修正与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相互矛盾与对立的论著。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启发,提出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非常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是只有改变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Material Life-cycle Economy),地球才能得以长存。K·波尔丁的主张是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循环使用资源,延长产品或资源的使用寿命,并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8]。他的循环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与趋势。为人类解决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问题开辟了先河。20世纪80年代世界联合国环境组织对于循环经济理论给予高度认可,并将其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支撑。

循环经济之所以可以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循环经济采用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式反馈流程(见图2)。

[TP4Q7.TIF,BP][TS(][HT5"K][JZ]图2物质资源闭环流动型流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将资源开发、产品生产、产品流通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进行合理地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的浪费。这就是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ey-cle)”[9]三个基本原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营与管理体系,它包括:废弃物处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市场化,物质流管理的效益化,环境教育社会化,科技手段的体系化,监督管理的制度化。由此初步地解决了人类长期以来面临的物质需要不断增加与资源利用低下、污染与破坏环境、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的矛盾。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单纯地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破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变革与进步,而且它还是促进社会文明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更新,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因为,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都是由人来设计与实施的,人是社会的细胞,循环经济在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转变着人们认识环境、学习环境、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及其社会文化与行为,实现循环经济的社会化。这是当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社会制度与宗教传统信仰、国家体制与机制的民族都能认同循环经济的综合效应,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社会化的根本原因。

竞技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细胞的竞技体育,它的内涵与外延必然反映与体现母体社会文化的种种特征。即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必然影响和决定着竞技体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循环经济在更新传统经济及其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必然会对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内涵优化与升华及其发展方式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得到全球的认同与积极响应。1994年国际奥委会签署了一项体育与环境方面的合作协定,指出“体育与环境密不可分”[10] 。1999年国际奥委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编制了《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2003年国际环境规划署和全球运动协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全球体育和环境论坛:2003”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制定了《体育与环境21世纪议程》[10]。由此,绿色体育、生态体育等可持续发展体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今天的世界各国无论是主办奥运会还是建设各类竞技体育的运动场馆,或是生产、流通、消费各种运动设备、器材等体育产品,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内生经济等都被广泛利用,成为引导世界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走向的航标,化解着竞技体育物质需要不断增多而资源利用低下与环境资源代价过大的矛盾,推进着世界绿色体育、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发现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物质资源(各种运动场馆、设备、器材等)、文化技术资源(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规范资源(竞赛规则)一直处于一种周而复始的利用与更新再利用的状态之中,而唯有人力资源一直处在单向线性的运行状态,没有形成循环利用。即只有极少的资深运动员继续在竞技体育系统内发光外,绝大多数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走向淘汰、退役、转行、废弃、远离体育事业的道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这种单向线性发展方式带来的巨大代价是资源浪费与流失。

物质资源与知识技术资源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固然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但这些资源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来体现其价值意义。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人始终处在主体的地位,竞技体育也主要是通过人来实现它的魅力与价值。正是因为如此,竞技体育在人的运动素质及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投入的财力与人力则不少于其物质资源的投入。因此,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改革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不仅仅是要解决物质资源的浪费问题,还必须解决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流失问题。即将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单向线性发展方式改变为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如安排一大批运动员去大学深造,或安排一部分运动员去体育俱乐部、少体校,或提供一定的资金鼓励退役运动员自我创业。这些努力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没有落实与贯穿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整体改革上。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改革与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更新观念,即有没有必要控制“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可否减少精英老运动员退役)。所谓的“废弃物”(退役运动员)有没有价值,可否成为人们再利用的资源。二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里主要是指提升退役运动员知识层次。循环经济将“废弃物”通过科学技术“变废为宝”。同样我们对退役运动员也如此,通过对退役运动员科学文化的再教育,使资深运动员不仅仅有专项体育经验知识,而且还有专项与一般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社会公共关系、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退役运动员具有更大的适应社会多样需要的能力。三是构建一个可以保障“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退役运动员再学习与再利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与法规,即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见图3)。

图3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所谓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是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南,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社会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将竞技体育的早期专项化训练、优秀运动员的成才到运动员退役,从各种体育设施建设到各种体育器材产生,从各种竞技体育赛事的准备到赛事的结束等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通过资源闭路循环和资源梯次再利用与循环利用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竞技体育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实现竞技体育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效率的一种路径。

4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路径

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构建是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以提高竞技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资源浪费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竞技体育资源、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社会关系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竞技体育存在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制度创新”, 是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促进竞技体育全面进步的社会变革。

这个变革是集市场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效益化、经济化、社会化、法制化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中的每一个要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统一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到竞技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竞技体育不同阶段的运行及其管理到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再利用及相关保障法规制定等构成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思想、理论、方法、运行轨迹、制度的环流线路系统。

在这个环流线路系统中,市场化是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重点,其目标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变革“举国体制”下政府独揽竞技体育的发展格局。这里的市场化是指: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将自身经营或控制的公共资源委托给政府交易平台,在社会不同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公开交易方式进行市场化配置与调节竞技体育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这里的市场需要是指大众体育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需要。今天众多的调查表明:大众公共体育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 “供给” 的严重缺失与市场购买力有密切关系。过去乃至现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及其公共体育产品购买主体基本上是政府。近年来尽管市场的参与有所增加,但其购买力远远小于政府。其根本原因是:通常市场需求主体在购买公共服务上,一是通过上交个人所得税来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纳税人是没有权力来左右政府提供哪一种公共服务及其数量和质量的;二是通过自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来购买公共服务。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居民来说,从自我自由支配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资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人是有限的。

解决市场购买力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变革市场需求主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即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给予纳税者选择赋税方向的权力。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是:美国的税法规定,美国企业和个人捐款赞助奥林匹克事业可以抵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将应得的税收转让给了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和其他体育机构[11]。我国若能借鉴美国的做法,解决公共体育投入的资金来源,那么市场就会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上大显身手,构建市场化的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就成为可能。即市场可以根据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需求方向、数量、质量提供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也就是说,公共体育需求越大,市场可能获得的税款越多,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提供的体育资源就越丰富,这样市场就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竞技体育资源闲置与浪费问题。

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主要由退役运动员的接受市场、退役运动员再“加工”(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市场、退役运动员再利用的服务市场组成。这个市场体系将社区公共体育作为一个职场,从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安置,从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到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效益化等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是支配与调控资源再利用的中枢,在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的规范化是:建立完整的资格准入制定,以规范市场投资者的经营行为和监控经营的经营行为;确立信用体系,制定经营者的信誉、资信最低标准,达到标准的才可允许从事竞技与大众健康指导业务。

标准化是指:制定多元化收费标准,在确保给予竞技体育纳税人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价格,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制度化是指: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制度,无论是退役运动员再“加工”市场提供的“产品”(退役运动员再培训),还是退役运动员再利用服务市场提供的各种服务都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以确保人才培养与服务质量;健全市场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即建立各种服务明码标价制度、售后服务制度、内部经营记录制度及财务制度、服务设施配套制度等保障制度;建立违规的判定程序、处理措施及退出制度。

效益化是指: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化始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应,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对此,它需要构建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来实现目标。这条路径由两个方面组成(见图4)。一是竞技体育内部的资源配置与提高精英运动员利用率。如不同类型、年龄、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结构、比例及其资源费用等不仅要配置合理,而且还要考虑资源利用效益,尤其是延长精英老运动员“品牌”效益极为重要。即通过制度更新延缓或减少精英老运动员过早退役、转行,让他们通过“传、帮、带”继续延续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及其专项竞技能力。二是适应竞技体育外部环境的需要,为公共体育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要根据少体校、俱乐部以及社区百姓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公共体育资源需求者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以及区域需求分布状况、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提供不尽相同的市场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开发、产生、服务、利用的多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提升资源(退役运动员)循环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促使竞技体育市场与外部社会体育需要保持生态平衡。 图4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运行路径

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化除了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外,还需要建立法制化与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见图5),即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制规范、政策扶持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我国已把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全面小康建设的一项国策。政府应当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改革传统的“高投入、高淘汰、高废弃、高失业”的资源浪费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鼓励发展资源循环或资源节约型的竞技体育市场化服务产业,并依据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闲置状况与大众体育需求及各地不同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及其法律。

图5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方式的社会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竞技体育资源再生利用和公共体育可持续消费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立法与地方法规基本上处在空白状态。现阶段应借鉴美国关于支持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立法经验,尽快制定有利于促进国家与地方建立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相关法规,以保障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建立及其健康发展。

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体系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理解与自觉主动参与,每一个公民的意识与行为都会对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体系的各个环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公众的理解、支持、参与,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即主动地将自己的赋税指向性地交给体育),也就很难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再生方式、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方式则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个让广大人们群众认知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目的与意义、服务对象与功能的信息完备、渠道畅通、民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理念、原理与方法,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激发[CM(23]社会发展一些致力于公共体育体育事业的非盈利组[CM)]

织,例如社区体育公益组织、各种专项体育协会、民间体育社团、体育志愿者协会等,通过社会的内化力量使更多的企业、单位、个人关注、支持、参与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的建设,让更多体育运动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市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一句话,只有使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与社会嫁接,实现其发展方式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循环经济在竞技体育中的这一变革性实践才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HJ2mm]参考文献:

[1] 刘鹏.建设体育强国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EB/OL].http://sports.sina.com.cn/o/2010-09-28/08055223352.shtml.

[2]胡锦涛. 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9/content_10133226.htm.

[3]人民日报评论员.同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03-18(1).

[4]郑继全.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院学报,2010(3):63-66.

[5]彭丰.多视角下的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探析[J].源流:教育版,2011(1):79-81.

[6]许巍.我国退役竞技运动员安置问题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94-95.

[7]马海涛,温来成.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46.

[8]刘炜.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4-26.

[9]周宏春.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6.

[10]刘买如.关于构建体育环境学新学科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12]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7.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竞技体育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