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农户信用与融资需求

2016-01-12 18:00罗万金
西部金融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产品创新

罗万金

摘   要:本文在对农户信用特征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融资需求现状与特征,以及制约农户融资需求的变量因素,并提出了增加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依托传统亲缘信用发展合作金融满足生活消费和一般消费资金需求;依靠现代契约信用发展商业金融满足其他经营性资金需求;积极开发农户信用资源,促进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户信用联合的统一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户信用;融资需求;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081-03

中国农民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基础上的普遍信任,而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共同体基础上的特殊信任,和通常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下规范经济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扩展交易空间的契约信用有着很大差别。由于农户社会信任关系存在缺陷、农村信用信息不对称、农村抵押担保物匮乏、农户信贷交易成本高、风险管理的难度大等原因,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适应农村、农户信用和资金需求特点的融资体系是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农户信用特点和融资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农户信用:从传统亲缘信用向现代契约信用转型

一直以来,农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合力抵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事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易,从而形成了“熟人社会”的亲缘信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出现了游走于城乡之间的漂移一族,甚至出现“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也见识和学会了运用城市现代金融和现代契约工具。农民工返乡或者回乡探亲,也带去了现代契约理念和行为。但是,由于缺乏对外合作的意愿,植根于传统农村的农户信用很难与现代契约对接。转型时期,我国正面临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构,现代“匿名”社会对“熟人”社会以及与之相应的信用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农户亟需从传统信用意识向现代信用意识转变,从依靠亲缘的、传统的非正式借贷关系向依靠制度的、现代的正式借贷关系转型。

农户信用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亲缘信用和现代的契约信用将同时发挥作用。因此,当前面向农户的融资体系应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既需要有依托传统信用的融资机构,又需要有依托现代信用的金融机构,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农户多样性的融资需求。

二、农户信用特征:高度的自身信用维护观念

(一)农户的个人信用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资本。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誉观念夹杂着复杂的“面子”、“人情”和“关系”等道德共识,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强烈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在农村中借款农户的潜在违约面临着惩罚的扩大效应,其违约情况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借款农户的“恶劣行径”就会成为整个村落的共同信息。考虑到潜在的违约成本,作为理性人的借款农户就会选择自我履行还款义务,这就意味着关系型信用一般地具有自我履行的特征。这种关系型信用较好地利用了农户之间的社会信息资源。对农户这种道德化的社会资本的开发,将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户的社会信任呈现典型的“内强外弱”特征。在农户之间,建立在先赋性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明显强于“熟人社会”,而“熟人社会”又明显强于陌生人;农户的信任一旦突破了血缘关系的范围,每向外扩展一步都很艰难;农户的强信用特征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和自我约束,由于这种信用机制缺乏互动性特征,因而更多的是一种以己为中心的“向内收敛”,而非基于广泛人际合作的“向外延伸”。中国农户的低社会信任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合作意愿,这使得任何基于合作框架的经济行为都面临极高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这就意味着农户信用的开发和农贷产品创新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三、农户融资需求的现状与特征:多层次性

(一)对生产性资金需求呈长期化趋势。定西市农户在在农田水利、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及种植的经济作物上,都离不开信贷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的使用。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有利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于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资金投入期相对较长,风险较大,而且其消费过程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决定了仅仅依靠组织能力不强的单个农户难以完成,必须主要依靠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目前,农民开设的经济林,林草,生态园、花卉苗基地等都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及与投资项目相适应的贷款期限。

(二)其他经营资金需求从小额向大额化迈进。当前定西农村经济出现市场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趋势,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的企业化、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特别是近年来在“公司+基地+农户”、“项目+协会+农户”等新型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出现了大量的养殖、水果和蔬菜等专业村,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显,这些行业和产业仅仅依靠农户之间借贷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其他经营性资金需求不是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农户的传统亲缘信用难以发挥用武之地,只能依靠以现代契约信用为特征的商业金融。

(三)对生活消费和一般消费资金存在需求。农户生活消费和一般消费主要指维持农户稳定和可持续的必要消费,是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普通农户最为基本的金融需求是储蓄存款,多数农户因其生产规模小,一般不会有生产性贷款需求。各类农户都有潜在的消费贷款需求,用于子女上学、婚嫁、修建住房等。生活消费需求和一般消费需求对资金要求一般需求急、数量较小、周转时间短,农户通过商业金融获得资金时间长、手续繁琐、心理成本高,不能满足需求。

(四)民间借贷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从定西市农户的借款渠道来看,有88.6%的农户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筹款,只有11.4%的农户是向正规金融机构筹款,农户民间借贷明显超过银行信贷。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筹款,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筹资,比例高达90.5%。定西市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但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借贷往往以无息为主;信用形式以口头形式居多,没有正式的合同及担保,并呈现出典型的“亲情特征”。这种情况表明,当前农村金融基本上不是以正规合约为基础的契约型信用,而是农户之间依靠血缘和友情而形成的关系型信用。与正规金融部门的契约型信用相比,关系型信用似乎更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

四、金融抑制:影响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变量与现实矛盾

(一)较高的自然风险。定西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脆弱。由于缺乏系统的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指导和适度的环境存量支持,农民靠天吃饭似乎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坎。薄弱的经济基础、紧张的融资环境,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投入。

(二)潜在的市场风。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征以及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户难以在较为分散且时滞较长的市场中捕捉信息,同时也难以针对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技术革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始终存在,农户增产不增收就是典型案例。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始终存在。农户增产不增收就是典型案例。

(三)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定西市农产品虽然较多,但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普遍存在,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较为突出。

(四)环境与效率的矛盾。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制约,定西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不高,收益偏低,农业生产的弱势地位明显,而小额农贷由于额度小,期限短,与生产周期不匹配,农户与信用社因此面临贷款难与难贷款的两难选择。同时,由于农户存在治病、建房、教育等大额刚性需求,使民间借贷存在合理的生存空间。农户对借款利率的敏感性和高需求弹性导致农户的意愿融资渠道同实际融资渠道相背离。

(五)制度与风险的矛盾。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安排缺位,农户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在所难免。农业生产是以户为单位的,带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沉重的打击,农户首当其冲。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把握农户融资需求的金融着力点

(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农村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及战略产业的特质决定了政府扶持的必要性。除了项目建设、直接补贴等直接方式外,财政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间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财政补贴直接投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二是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虽然农业发展银行一直积极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但是与破解“三农”问题的资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亟待拓展服务范围。三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缓解农民因灾害产生的损失。在极端气候成为常态的新时期,农户天生的脆弱性再度受到威胁,应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农户损失。

(二)依托传统亲缘信用发展合作金融满足生活消费和一般消费资金需求。农户生活需求和一般消费资金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以传统农村亲缘信用为纽带发展合作金融,可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因此,要更多地形成农户互助合作的交易平台:一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新的合作组织能够为农民低成本与市场对接减少交易费用。二要尊重农村民间金融的创造精神,发挥小型金融的比较优势。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民间的各种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要加快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通过金融市场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建立以农信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相并存,民间融资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依靠现代契约信用发展商业金融满足其他经营性资金需求。首先,扩大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范围。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改革完善对农户贷款的制度办法:对农户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对较大额度的贷款,可采用联户担保的方式。其次,向农户发放长期的投资贷款。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农民发展生产的需要,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要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户和个体工商业者从事多种经营。再次,向农民发放消费贷款。积极开办农户需要的建房、教育、大额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以满足农户调剂资金余缺的需求。

(四)积极开发农户信用资源,促进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户信用联合的统一。一是通过政府推动,整合信用资源,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创新信贷品种,完善贷款定价机制,丰富信用组合方式,完善农贷授信办法,防范履约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三是多方筹集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户贷款担保体系,以解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勋.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差异:临汾市个案[J].华北全融,2010,(7):31-32。

[2]胡青丹.试论财政支农、金融信贷政策与农民收入增长[J].企业导报,2010,(4):17-21。

[3]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1-12。

[4]张三峰,王非,贾愚.信用评级对农户融资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3,(7):72-84。

[5]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The Peasant Households Credit and the Financing

Demand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LUO Wanjin

(Dingx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 households cred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 households financing needs as well as the variable factors which restricts farmers financing need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peasant household credit; financing demand; product innovation

责任编辑、校对:申建文

猜你喜欢
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拓宽非公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研究
供应链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非金融企业去杠杆路径的研究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包装艺术的发展与现代包装的设计研究
探究我国国际结算和贸易的融资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