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体验观下的生命教育

2016-01-14 13:28王璞玉韩雪梅王丽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象学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

王璞玉+韩雪梅+王丽敏

摘要: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象学体验观的视域入手,探索生命教育的人文精神,把生命教育、主体体验和个人价值三者的关系推向了更为本体论的意义的层面,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现象学;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0-02

“在一片蓝色大海的深处,有一颗孤独的小海星,小海星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小人儿,——那个小人是我。”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对心理治疗师说的话。

这个小男孩之所以被送去做心理治疗,是因为他多动且经常与老师对抗。因为让这位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比较困难,所以医生请孩子画了一幅画。这幅笔触稚嫩的画中,表现出了男孩内心的压抑与不安——大人们的期望过高、要求过多,孩子弱小的自我被挤压得无处躲藏。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儿童的行为,但是确折射了父母的心态和更广阔的社会意识。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应试教育却屡禁不止,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即使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由于父母的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例如,对考试的焦虑、对学校的恐惧、抑郁等等,严重者甚至会选择自杀。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学校应该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因此,如何让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中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体会生命的乐趣与阳光,成为如今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正如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事业中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生活体验应该从观察(生活中的轶事)开始,为了获得小孩子们的经验,我就得重视和他们一起玩耍、交谈,跟他们去游戏场所,做他们所做的事,这就是近距离观察法,它力图打破通常意义的观察方法所造成的距离限制,而不是只从一个方向去观察客体。这是深入个人生活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脑独立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以及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一、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

生命意识是人们对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机制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既包括对人的物质生命的满足,又包括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快的生命;其次是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和自我的生命力量,在自己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愉快和健康的生命;最后是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和生命轨迹的交汇,让教师与学生在生命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中重要指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积极生活,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体验式生命教育能够较好地发展“个性”,这里所指的个性,包括教师的个性,同时也包括学生的个性。所谓教师的个性,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采取比较适合学生又比较擅长的教学模式和语言风格,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兴趣和特长创设一定的生命教育场景,与学生一起互动。学生的个性,即在实施生命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和融入到生命教育中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生命问题、探索人生意义,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也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

青少年在学生时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善于亲自体验和尝试。

实践表明,人们对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认(直接经验)记忆和理解要比别人传授的知识(间接经验)更加深刻,且持续时间也更加长久。有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阅读的讯息,我们能学到百分之十;听到的讯息,能学到百分之十五;但是,我们所体验过的事情,却能学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生命教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展开实际的体验活动。究其原因,往往是担心课堂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纪律失控等等,不敢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偶尔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也是按照操作规则详细地执行,非常的刻板,学生要做的只能是按部就班,这样的体验实践活动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和创作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他们在生活体验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生命教育的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现象学的体验观对学生人文素颜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厚的意义。随着各学科运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回到自己的学科“事物本身”的实践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将现象学的方法概括为反思、理解与体验等。

运用体验观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的体验来感受并验证生命的过程以及亲情和思想的不断变化的,从而对生命有所感悟。此外,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入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唤起并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受年龄和思维的影响,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此,我认为,尽管学生的生命历程是相对短暂的,但是在其走过的人生历程中的所能体验到的一切,还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进而指导学生的感受和了解,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进行自我感悟,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这包括社会实践体验、感恩教育体验、文化娱乐体验、劳动锻炼体验、亲近自然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等等。比如,在体验自然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气象,以及通过观察动植物,来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体验观是生命教育过程中重要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论

生命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在时间层面上来说,都是具有终身性的。因此,生命教育也应该追求生命的终身发展,发展是人之生命存在的永久追求。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需要尊重每个人自身的个性、独立性以及本身的特殊风格,重视自发、自主、不断地成长与发展。人生的发展、完善、幸福和快乐是人生需求的最终目标。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开始由追求人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的人生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行转变。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出生命的无限可能是与人的全部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相对应的,对于生命的体验,是体会生命情感中愉悦和快乐的感受。通过终身学习去实现自身的发展,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完善,将生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共性进行有机联系。也许查尔斯·赫梅尔所说的话更加能够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求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教育必须要保证不断地运动和不停顿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这一过程,以及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以体验的生命教育为中心,以对活动的体验为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孕育和发展,对生命的价值和真谛有正确的认识,使其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同生存的环境内的一切物种持有一种珍惜与尊重的态度,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人格健全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基于对生命教育和体验式教学概念的理解,教学实践应该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获得生命的体验,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6-300.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1996:188-240.

[3]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9.

[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94.

[5]姬智.孤独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15-17.

[6]檀传宝.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3.

[7]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8]吴伟花.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人文价值[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9]韩文根.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15-30.

[10]王学凤.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3-25.

猜你喜欢
现象学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