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中的应用研究

2016-01-14 10:25蓝雪花李淑芳周建仪柯颖华何巧萍刘俭葵
护理研究 2015年19期
关键词:护理管理品管圈

蓝雪花,李淑芳,周建仪,柯颖华,何巧萍,刘俭葵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QCC in shorten in early

treatment time for severely traumatic patients

Lan Xuehua,Li Shufang,Zhou Jianyi,et al

(TCM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Guangdong 528200 China)



品管圈在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中的应用研究

蓝雪花,李淑芳,周建仪,柯颖华,何巧萍,刘俭葵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QCC in shorten in early

treatment time for severely traumatic patients

Lan Xuehua,Li Shufang,Zhou Jianyi,et al

(TCM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Guangdong 528200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起在急诊科实施以“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为课题的品管圈活动,对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并落实。[结果]活动后严重创伤病人的早期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抢救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存活病人满意度明显改善;活动后圈员的品管手法、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沟通与协调、团队凝聚、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活动前有明显提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品管圈;严重创伤;早期救治时间;护理管理

严重创伤已经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人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其中早期救治时间是指病人自送入医院后至接受确定性治疗(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段[2],要求在1 h内完成,其中前10 min的救治关键是降低心搏骤停及预防窒息,以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因此又称作“白金10 min”[3]。优化临床救治流程,进一步缩短严重创伤病人的早期救治时间,是改善临床抢救结局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4];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相同、相近或者互补性质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的活动团队,通过相互协作、集思广益,并按照一定的活动流程,灵活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圈手法来解决现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本研究通过将QCC运用于解决导致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延长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品管圈的成立我科于2013 年1月成立了品管圈,共有圈员10名,其中包括2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3 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小组成员年龄25岁~50岁,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由小组成员投票选出圈长,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4次或5次。在第2次圈会上投票确定“生命圈”为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其寓意是生命的救治一环扣一环,提升严重创伤病人临床抢救效率,并制定活动计划。如表1所示。

表1品管圈活动推进表

1.2主题选定在第2次圈会上,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圈员发言—列出问题—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定主题,其中对每个问题围绕“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进行“1,3,5”三级评分,对各问题的评分进行汇总,其中评分最高者为“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并将解决该问题列为品管圈的主题。其选定理由包括3方面。①病人角度:及时得到确定性治疗,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②医务人员角度:提高抢救能力,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抢救效率,保证病人安全;③医院角度:提升重症病人救治水平,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1.3现状调研及原因分析制定《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情况调查表》,并应用此调查表对我院急诊科2012年度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进行调查,其中2012年救治严重创伤病人172例,平均早期救治时间为(66.73±12.44)min,高于严重创伤救治常规中要求的1 h。通过特性要因图对来自医务人员、病人和家属、管理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通过柏拉图分析,根据80/20原则,病人早期救治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为多学科协作效率低、缺乏临床指引及专业技能不足。详见图1、图2。

图1 影响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危险因素的特性要因图分析

图2 影响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危险因素的柏拉图分析

1.4目标值的设定根据严重创伤急诊管理,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 1 h”内,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1]。本次品管圈活动将病人的早期救治时间目标值设定为1 h内。

1.5制定措施根据计划阶段的目标,由小组成员针对影响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危险因素应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并制定如下的步骤实施。①建立多学科快速响应团队:在急诊设立全职创伤救治医护团队,与院内所有科室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并申请由主管副院长组织落实多学科协作管理机制,要求被参与救治的专科在规定时间内到位,护士积极配合完成抢救及下一步诊疗计划的相关准备工作。②完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指引:针对严重创伤病人病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制定《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流程图》(如图3);并配置抢救相关的设备,专人负责,定期检修;与放射科、手术室及病房建立绿色通道,保证电梯的专梯专用。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按严重创伤院内抢救的有关知识,完成严重创伤病人的评估、特殊检查或治疗的准备、严重创伤病人生命监测和支持技术的临床运用等,并根据《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流程图》的要求进行模拟考试,要求所有护士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④其他方面:培训护士的沟通和职业保护能力,设置门禁管理系统,在抢救时间段禁止家属进入,同时设置沟通室,统一由抢救医生对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的相关情况,护士在执行院内治疗和抢救过程中,不仅需要针对疾病进行抢救,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降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图3 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流程图

1.6质量控制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每月进行1次品管圈分析讨论会,对每月品管圈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将每个月实施效果向圈长汇报,同时对每个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形成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反馈系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护理新经验,调整护理目标;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如此反反复复,每次循环都解决一批问题,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7收集指标比较在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抢救效率和临床抢救结局相关指标,其中效率相关指标包括急诊早期救治时间(即入急诊至转移至手术室或死亡的时间)、抢救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全身性感染、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存活病人满意度。

2结果

2.1品管圈活动前后抢救相关指标的比较收集开展品管圈实施后14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开展后的早期救治时间缩短至(45.42±11.37)min,明显低于开展前的(66.73±12.44)min,开展后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开展前(P<0.05)。详见表2。

表2 品管圈活动前后病人的抢救相关指标比较

2.2其他成果在活动前后对所有圈员针对品管手法、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沟通与协调、团队凝聚、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7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按照0分~5分评分,其中分数越高表示圈员的能力越高,活动后圈员在上述7个方面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另外,围绕本次活动开展中,已经围绕本项目发表2篇学术论文。

3讨论

3.1QCC活动可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升严重创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交通事故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创伤也日益增多,且创伤的原因也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严重创伤已经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最常见急危重症之一[6]。由于严重创伤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各系统功能,使病人获得诊治时的生理功能以接近耗竭状态,病人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因此,对病人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护理服务,保证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确定性的治疗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急诊早期救治时间一般超过70 min,拖延了下一步确定性治疗方案的实施[7]。QCC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它不同于传统行政实施的自上而下被动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也与单纯通过加强绩效考核而促进护理质量提升的方法不同,它是一种着重于日常工作的“小改进”,通过由点至面、自下而上、从局部至整体的提升质量管理活动,其核心优势是“自发组织”[8]。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拟定和实施相应对策;首先,通过活用柏拉图及鱼骨图分析等手法,明确导致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为多学科协作效率低、缺乏临床指引及专业技能不足;其次,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多学科快速响应团队、完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指引、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护士应变能力等措施;再次,通过加强对临床实施效果的监控,对各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及时了解品管圈活动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在QCC活动的推动下制定并落实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活动后严重创伤病人的早期救治时间较活动前有明显的降低,提升了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而早期得到合理的救治可降低后期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病人的康复,存活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此外,通过QCC活动的实施,也促进了圈员的成长,通过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圈员自主参与意识,通过这种无形的成果也调动了圈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圈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及策划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奠定基础。

3.2开展QCC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我院对QCC活动开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本研究发现,若要保证QCC的顺利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质量的持续改进:每一阶段的品管圈活动围绕的中心不同,在本次活动中,以解决多学科协作效率低、缺乏临床指引及专业技能不足等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待这些问题解决后同时还会有其他问题的出现,因此,实施品管圈活动并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长期活动方案[9]。②优质氛围的营造:QCC活动开展的本质是需要护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甚至是对日常工作中“习以为常”做法进行改进,因此需要全科树立“团结、改革、创新、持久”的科室文化,通过科室氛围调动全科护士参与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中。③上级领导的认同感:QCC源于基层,它是临床护士围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而组织起来开展的活动,所以,必须要动员所有护士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一要素实现首先是需要科室及上级足够的重视与认可。④上级部门需加强对QCC开展的投入:QCC活动成果如果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医院层面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定期对QCC活动进行评选,对优秀的QCC组织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将能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更良性的循环,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成果[10]。

总之,严重创伤由于伤情复杂多变,致残率、死亡率高,抢救成功与否与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相关;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降低病人的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11],以给临床抢救赢得时间,给病人带来生机。本研究以“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为主题,通过紧紧围绕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流程问题、环节问题、服务问题和管理问题等,合理应用QCC管理手段,有利于自下而上地持续改善护理管理水平,强化医疗质量的过程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士的成长,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晓斌,赵先柱,张连阳,等.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4-7.

[2]姚元章,张宇,孙士锦,等.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268-270.

[3]程晓斌,毕玉田,黄坚,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226-228.

[4]李金平,刘晓颖,栾亚坤,等.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174-3176.

[5]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6):94-96.

[6]柳晓芳.严重创伤病人术前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10C):2767-2768.

[7]程晓斌,毕玉田,黄坚,等.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早期救治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8):636-638.

[8]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3.

[9]王丽华,缪滔,朱玲凤,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区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3-895.

[10]李晓芳,赵生秀,李月美,等.护理品管圈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研究,2014,28(1A):97-98.

[11]曾慧.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37-38.

(本文编辑李亚琴)

收稿日期:(2014-08-28;修回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蓝雪花,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2820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李淑芳、周建仪、柯颖华、何巧萍、刘俭葵单位:52820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308038。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19.024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7A-2372-03

猜你喜欢
护理管理品管圈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
护理品管圈运行常见问题与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