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理质性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6-01-14 10:38窦昊颖王媛媛靳英辉
护理研究 2015年19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护理

刘 军,张 瑶,窦昊颖,王媛媛,靳英辉,陈 兴,陈 娟,张 滢,王 欢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on domestic nur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iu Jun,Zhang Yao,Dou Haoying,et al(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国内护理质性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军,张瑶,窦昊颖,王媛媛,靳英辉,陈兴,陈娟,张滢,王欢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on domestic nur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iu Jun,Zhang Yao,Dou Haoying,et al(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护理质性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分析发表在国内所有护理期刊上的质性研究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检索出的文献从发表年份、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分布、研究内容等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期刊上共发表有关护理质性研究的文献699篇,分布在24种护理专业期刊上,2007年以后文献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文献合作度3.27,资料收集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为主,254篇运用了Colaizzi资料分析法,研究主题大部分为临床护理,研究对象以病人和临床护理人员为主。[结论]近年来我国护理质量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研究的方法学、报告学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护理;质性研究;计量学分析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最终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质性研究是获取护理知识的新方法,用以理解被研究者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本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其对于护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2-4],从20世纪90年代质性研究引进至今有大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5]。本研究从护理质性研究的文献入手,从计量学角度分析我国护理质性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为我国今后的护理质性研究提供文献计量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发表在国内护理期刊上的质性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不限;排除标准:综述类、理论介绍、讲座及会议记录等。

1.2文献检索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主题词:质性研究。检索时间:建库至2013年7月。检索范围:国内所有护理专业期刊。

1.3文献分析方法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检索出的文献从发表年份、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分布及研究内容等几个分析单元进行计量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通过汇总分析,发现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期刊上共发表有关护理质性研究的文献794篇,根据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699篇,分别分布在24种护理专业期刊上。

2.1纳入文献的外部特征

2.1.1文献计量及年度变化从2004年第一篇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献发表以来,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以后,文献数量几乎是直线上升。详见图1。

图1纳入文献的年度变化

2.1.2文献地域分布及单位发文量以第一作者(或执笔人)的所属单位为准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699篇文献遍布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文献分布地域虽然广泛,但发表数量不均衡;质性研究的热点城市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详见表1、表2。

表1 纳入文献的主要地区分布(前10位)

表2 纳入文献的主要发文机构(前10位)

2.1.3论文的期刊分布纳入的699篇护理质性研究文献刊载在国内24种护理期刊上。 《护理学杂志》和《护理研究》两种期刊共载文209篇,占文献总数的29.9%,占期刊总数的8.3%,符合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对核心期刊的要求,可认为是国内刊载有关护理质性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详见表3。

表3 纳入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前10位)

2.1.4文献作者从文献的第一作者来看,绝大多数作者只有1篇(625篇,89.4%),有74名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的论文,其中单个作者发表的最高论文篇数为4篇。对第一作者的学历情况进行计量学统计发现,专科学历者占4.3%,本科占32.1%,本科以上占36.3%,27.3%的文献未注明学历。

2.1.5合作撰文情况护理质性研究的699篇论文共有作者2 284人,最多者有9名作者。其中70篇文献是单独完成,629篇文献是合作完成,文献合作度为3.27,低于我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的3.43的指标[6]。629篇文献是由2人及以上作者共同合作完成,合著率为90.0%,达到自然科学期刊的合著率指标(70%)[6]。

2.1.6文献基金项目分布大部分文献并没有获得基金资助。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等范围内,按资助篇数多少进行排序,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市(53篇)、江苏省(17篇)、广东省(16篇)、浙江省(15篇)、北京市(12篇)。基金项目级别见表5。

表4 纳入文献的基金项目分布

2.2纳入文献的内部特征

2.2.1研究方法

2.2.1.1理论基础大部分文献并未说明采用的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提及理论基础的文献中,94篇采用了诠释现象学理论,10篇采用了扎根理论,7篇采用了Beck准则,5篇采用了Maslow人类基本需要论,2篇采用了杜威反省思维理论,还有5篇分别采用了计划行为理论、格林模式、护理批判性思维理论架构、泰勒的课程设置理论、Moss环境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2.1.2资料收集方法半结构式访谈法361篇,深度访谈法213篇,半结构式访谈法+参与性观察法19篇,深度访谈法+参与性观察法15篇,焦点团体访谈法18篇,非结构式深度访谈法14篇,采用其他资料收集方法36篇;访谈时间最长的180 min,最短的8 min,平均37.23min;68篇文献在访谈前进行了预访谈。

2.2.1.3资料分析方法254篇运用了Colaizzi的资料分析法,60篇运用了类属分析法,55篇运用了内容分析法,46篇运用了Giorgi资料分析法,19篇运用了和众法,34篇只说运用了现象学分析法,并未具体到何种分析法,42篇运用了其他资料分析方法。

2.2.1.4抽样方法425篇采取目的(立意)抽样,其他抽样方法还包括便利抽样、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及滚雪球抽样等;抽取的样本量人数最多的100人,最少1人,平均15.59人,样本量的选取以资料饱和为准的文献417篇,其余未提及。

2.2.2研究对象质性研究的研究主题大部分为临床护理(77%),其次为护理教育(14%)、社区护理7%,其他占2%。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临床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及护生,其他还包括护理教育者、康复者、酒吧从业人员及家长等,详见表5;其中针对病人的研究中,11.9%是癌症病人,其中乳腺癌病人占33%,消化系统肿瘤病人占16%,宫颈癌病人占10%,其他癌症病人占16%,未具体说明者占25%。

表5 纳入文献的主要研究对象

2.2.3病人的伦理保护及质性研究的质量控制所有纳入的文献在研究开始前都取得了被研究者的知情同意。由于质性研究经常需要深入了解被研究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保护被研究者的隐私能促使他们敞开心扉,使研究者获得更为真实的资料。所纳入的文献中,476篇的资料收集场所选择在安静、自然、无干扰的单独房间中,在场只有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极少数有被研究者信得过的家属在场,其余文献未提及;587篇使用了录音笔,并在录音前取得了参与者的同意;444篇对参与者进行了匿名保护,以编码代替;371篇在资料收集完成以后向被研究者核实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84篇的研究者在正式访谈前经过了有关质性研究的专业培训,比如:如何与被研究者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控制访谈时间以及环境的选择等。

3讨论

3.1国内护理质性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护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整体性,注重人的心理和社会层面,且护理活动常受到文化、社会、周围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护理学的研究内容更为复杂,而质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和现象[2-4],于是质性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护理同仁的广泛关注及应用。国内护理质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病人、家属、临床护理人员、护生等多方面,部分研究获得了基金支持。从文献发表的年度变化来看,我国护理质性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上升趋势明显。说明我国护理质性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对肿瘤病人及其家属的质性研究显示出国内护理同仁对于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更加深入。但总的来说,相比国外护理质性研究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1项对6种SCI收录的国际护理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年内6种国际护理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中,有45.66%的文献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5]。而我国质性研究的研究比例还远远不足。故应继续大力推广质性研究在国内护理领域的应用。

3.2国内护理质性研究的方法学、报告学均有待规范和完善通过对纳入文献的整体分析,可发现国内护理质性研究的方法学、报告学均存在一定问题。如研究方法太过单一,563篇文献均运用现象学研究法,但除了现象学研究法,质性研究还有多种其他研究方法,比如民族志学方法、历史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另外,长期以来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争议一直存在,量性研究者质疑质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认为质性研究的结果容易受到研究者本人兴趣、价值观甚至年龄、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7]。故质性研究的报道中应体现研究者研究资质,如学历、专业、访谈经历、与受访者关系的建立过程等[3],以使读者能够判断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其他质性研究质量控制方面的信息如访谈环境的设置、访谈结果的反馈核对均应给予翔实报告。

3.3可在研究中同时融合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699篇文献中,只有10篇运用了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所占比例很小。虽然在护理科研中,质性研究有量性研究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但质性研究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结果的推广存在一定不足。20世纪末期,Howe[8]提出量性和质性研究方法可以相容,和谐共处,可在同一研究中混合使用。目前在一个或一系列研究中整合质性和量性研究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并将成为护理研究领域的新趋势[9]。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护理质性研究论文的发表,质性研究的方法也会被越来越多的护理同仁所了解和认可。广大护理同仁在认识到质性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其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些不足。只有弥补不足,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才能使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

[2]Shaw RL,Booth A,Sutton AJ,etal.Finding qualitative research:An evaluation of search strategie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5.

[3]Giacomini MK,Cook DJ.Users’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XXIII.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care A. A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vali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J].JAMA,2000,284:357-362.

[4]Dixon-Woods M,Sutton A,Shaw R,etal.Apprai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inclusion in systematic reviews: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J].J Health Serv Res Policy,2007,12:42-47.

[5]袁长蓉.当代护理科研选题方向及其趋势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1):1-2.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2.

[7]Nastasi BK,Schensul SL.Contribu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the validity of interven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5,43(3):177-195.

[8]Howe KR.Against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incompatibility thesis,or,dogmas die hard[J]. Education Researcher,1992,17(1):10-16.

[9]Polit DF,Hungler BP.Nursing research:Principles and methods[M].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9:257.

(本文编辑李亚琴)

收稿日期:(2014-08-27;修回日期:2015-06-14)

作者简介刘军,本科,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张瑶、窦昊颖、王媛媛、靳英辉(

通讯作者)、陈兴、陈娟、张滢、王欢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品牌建设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19.036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7A-2401-03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