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以“漁”某“鱼”

2016-01-14 03:41王丽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词句品味词语

王丽云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是当下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老师在台上泛泛而谈,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则应将“读”切实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以“漁”某“鱼”。

关键词:阅读;实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51-02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是当下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老师在台上泛泛而谈,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则应将“读”切实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以“漁”某“鱼”。

一、读要讲实效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如果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老是在老师的强压灌输下,没有思考阅读的时间,其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模糊。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呀!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要把这个过程做好,我认为对于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好,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把阅读当作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手段,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训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读”起主要作用,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将相和》一课,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和深刻,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才能体会。首先,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读、议、辩、演多种方法精读课文。如: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在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研读有关句子和段落,在反复阅读中加深认识。如“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一句,可组织学生这样研读: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说?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再加上抓住重点段落里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感情地阅读,很快就理解了内容,体会到了人物鲜明的特点。对于学生中的分歧意见,还可以组织学生辩一辩,如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着秦王击缶,让学生在辩论中提升认识。最后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场景,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入情入境,互动效应生成,课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了。对有些要求诵读抒情的内容,例如《桥》,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再把已理解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在读中进一步进入角色,加强情感体验;有的段落、语句含义比较含蓄,不容易一读就懂,如“老妇人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仔细品读,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虽感到意外,可联系上文进行阅读思考,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就会让我们感动。我们这样分几次研读,使理解步步深化。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要恰到好处,要本着“讲为读服务”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逐步地提高。

二、读要有方法

读有读的技巧。恰当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主题。

1.不动笔墨不读书。中高年级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应教会学生做批注,在文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和阅读体会。教师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

2.边读边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在课前、课中、课后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步领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可以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多种方式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3.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词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只要我们理解了重点词语和句子,就读懂了课文。理解品味词句可用以下方法:①查工具书理解品味词语。中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词语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让学生会用工具书和在生活中积累理解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词典中查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到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个词语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来领会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对“渲染”和“勾勒”不理解,通过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词语放在句子中仔细品读,可以体会到:老舍先生将草原拟为一副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在学习《天山牧场》的第五自然段“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学生对“镀”这个词是很陌生的,通过查字典学生就明白了字义,这样才会想象出“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是怎样的景象,才会充分感受那金碧辉煌的世界,领略牧场黄昏诱人的美景。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品味词句。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③展开想象理解品味词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这一事例与学生的现实太遥远,如何让学生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我主要采用情境朗诵,让学生听录音,想象画面来感受这一情感,想象大娘冒着硝烟为志愿军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侦查员,大嫂挖野菜炸掉双腿等画面,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从中感受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怀。④换词理解品味词句。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品味“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请用“趴”和“躺”分别替换句子中的“卧”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后笑着摇头,有的说“太难听”,有的说“真别扭”,还有的说“万万不能换”。这样一次不成功的换词经历,让学生充分品味到了辛弃疾词中“卧”字的绝妙。⑤借助生活积累理解品味词句。社会生活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从来就不是局限在四十分钟课堂上的。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强大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光增色、事半功倍。如教学《天山牧场》的第二自然段“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两道富丽的花边……”时,引导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什么是“镶花边”,再来品味这个句子中谁给牧场镶上了两道花边,进一步感受是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就像镶在这辽阔千里牧场上的两道富丽的花边。这样品味词句,深刻、透彻,富有实效性。⑥在表演中理解品味词句。如《半截蜡烛》、《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分角色表演。这种品味词句、感悟文本的方法,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4.重视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致力于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辐射和延伸。如学完《草船借箭》,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完《景阳冈》,可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等。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不是目的,教是手段,我们要借助课内课外阅读这一载体,扎实语文知识,为学生离开老师自行阅读获取知识奠定良好基础。我们深知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学会读书,进而感受语文,理解语文,享受语文。

三、读要有所悟

读要有所得,有所获,是阅读教学的成功所在。学习完课文,要鼓励学生把读书的心得表达出来。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样的质疑,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对扎根边疆建设的边疆建设者肃然起敬,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悟结合,才能加深体会。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般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抓住“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和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这两部分的句子,来进行朗读,在读中品悟楚王侮辱晏子的险恶用心,在读中品悟晏子作为一个外交官,有礼有节地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口才,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格言的真正含义。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语文课要把“读”真正地落实到位,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猜你喜欢
词句品味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