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阅读任务 树立三种阅读观

2016-01-14 04:33钟帼英王功周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能力发展

钟帼英 王功周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学生会读课文,教给孩子读书方法;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三是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简言之“教育、教养、发展”。

关键词:阅读任务;读书方法;读书习惯;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55-0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当然需要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是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到底要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怎样才算全面完成了阅读任务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宗旨应以“语言和思维”发展为核心,两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现谈谈我们在参与学校教改实验研究的体会与做法。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任务

所谓阅读,是指人们依靠自己的视觉,通过文字符号,从书面语言中接受信息,理解意义,捕捉思想意图的心理过程。小学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目的明确、步骤合理、检测科学的读书实践,逐步培养阅读能力的探究活动。它既有别于成人的看书学习和儿童的读书赏画,又有别于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和交际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有:(1)双向性;(2)本质性;(3)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不仅训练语言,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应重视读书训练和“文以载道”的育人功能,这是我们过去一贯的主张和共识,但在如何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让学生达到会读的要求,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培养这一层面上的做法,我们往往着力不够。因此,我们把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重新审视为“读懂课文和会读课文”二个方面,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的读书亦紧紧围绕:“一是把课文读懂;二是掌握自能读书的方法”这二个学习目标来展开。

二、重整体感悟,树立体验性阅读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小学生年龄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模糊性。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时,感官刺激往往要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书忌耳传,学贵自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达到自能通解。整体感悟的方法多样,应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读书通解法。这里的“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念念课文,而是强调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步骤和能力。读的方法包含通读、深读、细读各个层面,要读出文中的感情、旨趣,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朗读要求必须明确:朗读之前,要求学生最好有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捕获中心语句,抓住重点段落,使之获得对全文的整体印象。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能披文入情,边读边想,在细细品读文章的中心词句之时,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反复朗读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议议说说,交流感受。这样步步落实,学生的读书能力就能提高。例如教《再见了,亲人》第1自然段,我是这样引导他们读书来感悟文本中“雪中送炭”的意思。第一步:我让他们轻声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即这一节写了什么)。第二步:精读课文时,我请大家先把文中最能表达志愿军与大娘深情厚谊的中心句、重点词划出来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谁处在“雪中”?他们遇到什么困难?谁及时给他们“送炭”?为了“送炭”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最后让学生交流感受,这样的“雪中送炭”表达了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我及时带领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课文意思的?(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从中悟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通解方法。由此可见,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

2.创境悟情法。“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创设情境的方法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有时可借助媒体、图像、画面等来营造情节背景。如教《荷花》,我通过媒体播放荷花盛开的活动画面和一段优美音乐作背景,让学生在欣赏范读、跟着配乐朗读课文中,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之中,感受美的意境。有时教师可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还原他们当时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的角色之中。有时还可以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境意识。如教《称象》,我以“曹冲与官员们称象办法有什么不同?假如你就是七岁的曹冲,你能把大象称出来吗?”为话题,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曹冲,老师充当曹操,让学生动手做下面的实验。

这样,随着实验的深入,学生大脑中就能再现当年曹冲称象情形,并通过称象方法比较,关注曹操(老师)态度的变化,学生对曹冲聪明才智的认识就有了深刻的体验。

三、重学科整合,树立探究性阅读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充分揭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大量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融合科学实验、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内容后,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精神集中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爱好的需要,恰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文本,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化抽象为形象,这样能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

1.巧妙指导,当好“实验员”。如学习《乌鸦喝水》、《赵州桥》等科学成份较大的课文时,可采用科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验操作中感悟文本,掌握学习方法。

2.精心描述,当好“讲解员”。又如学习《北京》、《黄山奇石》等描写景物的课文时,可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在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讲解员等角色的活动中,感悟文本,获取读书方法。

3.扮演角色,当好“名演员”。再如学习《晏子使楚》、《将相和》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采用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表演或改编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吃透文本,探究学习方法。

可见,将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学习方式、表达手段等整合运用到语文课中,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重语言积累,树立拓展性阅读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都有具体明确的课外阅读总量的任务要求。小学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能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课文内容与课外教材的联接点和切入点,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性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举一反三法:在课内将“一”举起,要课余反之以“三”。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就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搜集有关的“送别诗”,课上在读懂、背过课文诗歌后,进行“对诗”活动,让学生背诵读过的送别诗,学生兴致盎然,诗句喷诵。

2.学法迁移法: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后,关键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选择与课文在文体、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把课外阅读的部分引进课堂,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乐学品质。如教《蝙蝠与雷达》一文,可以选择《青蛙的眼睛》一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拓展性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3.深化延伸法:教材中不乏名篇、名著的节选,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课后可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得到更多的益处。这样不仅能立体式地理解课文,而且能建立起对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品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读书品质。例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后,老师可推荐学生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看看三十年后一对朋友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读后同学间互相交流感悟。又如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或寒暑假)去学校图书室借阅小学版本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并举行一个读书活动等。

可见,以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既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支撑和依托,又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与补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能力发展
浅议幼儿园集体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
制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因素的研究分析
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阅读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基于能力发展的高职思政课程考试模式构建
本科生学习参与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打好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多元—开放性”评价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