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2016-01-14 03:45黄韬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长效机制校企合作

黄韬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正在进行的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和新趋势,应当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明确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奋斗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素养、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46-0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正在进行的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和新趋势,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为我们更快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理念不统一。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一方面,部分企业观念落后,与高职院校合作意识不强。有的职业院校对有关校企合作的方式和相关政策不了解,不能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需求不一致,不能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要求。众所周知,用人单位的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二者之间的利益各不同,且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责任,成了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

2.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在学生、家长、学校以及企业四者之间要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障和约束,是现阶段在校企合作建立过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中还缺乏较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积极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保障机制,有效地约束学校与企业的行为,对现阶段推动校企合作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通过政府有效介入的方式加大对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硬性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义务,这就说明政府在人才培养制度方面的某些政策缺失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在校企合作中,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支持和规范学生、学校和企业间的关系,有助于做好校企合作工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必然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指的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之间因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比较规范、有效且符合这几方利益及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结果恰恰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同志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时代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必然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已通过实践趋于完善,比如,令世界震惊瞩目和使得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将企业中的实践操作程序与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突破,所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的必然。目前,有些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制度过于形式化,讲白了就是走过场,现代化实习实践条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根本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职业院校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比如改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像“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践,培养出适应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3.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品牌决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必然性。目前,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中高级职称的技师与全部工人的比例很低,在很多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基本都存在着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品牌,符合中国式企业人才需求,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建设职业教育技能强国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投入,加大对“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找到一种可行且可效的办法和途径,争取将在校企合作中的长效机制建立得更加完善,以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1.将政府主导作用融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确立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加强在校企合作建立中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标准,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将参与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和税收依据,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指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法律保障。endprint

2.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①国家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研究和制定高职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指导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各项工作;保护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企业和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专家、企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组成,专门指导学生校内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践。企业通过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培养协议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根据协议内容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工作环境,让学生熟悉产品生产的完整过程,以特定的“市场化”的模式运转。②建立“培养+就业”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和其他人才培养的各个途径联结起来,进行资源整合,创造经济效益,形成适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新机制。将“订单式”培养模式应用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中,采取诸如岗位教学、顶岗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实习实践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还使得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和制度的转变。

3.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和约束措施。①通过政府有效介入,建立企业服务的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获得了适应本企业生产所需的人才和自身发展的关键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员成本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学校主要获得了技术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也学习了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制造流程,技能得以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合作。②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客观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对各个具体的岗位提出要求,科学严谨地对学校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以提高学校与企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种集招生、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更新、师资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生就业及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建设等于一体的全程育人的合作关系。③建立适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的奖惩机制。国家应积极运用市场规律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较完善的奖惩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进来,参照企业参与的力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照顾,给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和奖励,如增加经费的支持和减免税收等。对做得较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大力支持和资助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对在校企合作中的优秀人才,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并获得优先进入企业工作的权利。对做得不积极的企业和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的银行贷款、限制学校的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控制专业课程建设等给予相应的处罚。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努力,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给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只有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建得更加完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素养、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2]张洁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7):137

[3]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学研究,2008,(7):125-128.

[4]杨国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2,(11):25-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长效机制校企合作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