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归

2016-01-15 11:00顾昭明刘秀华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顾昭明, 刘秀华

(1.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2. 天津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天津 300222)

公有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归

顾昭明1, 刘秀华2

(1.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2. 天津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天津 30022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实践形式, 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公有共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 公有共享发展理念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和价值追求, 是我们党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

公有; 共享; 马克思主义; 旨归

0 引 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实践形式, 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827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可见, 公有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归。

1 公有共享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体维度, 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公有共享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人民公有共享。

公有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目的维度,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认为: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综合。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意识,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创造活动, 决定社会结构的关键在于经济关系。 经济结构的畸形, 体现在生产关系上的不平等, 生产关系上的不平等必然制约人的自由发展, 也就必然制约社会的发展。 而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由发展被压抑, 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扭曲, 进而破坏社会的发展。 因此, 社会结构的优化, 生产关系的平等终将体现在利益的公有共享上, 没有利益的公有共享就不会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行动。

公有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指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创造的, 社会发展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个性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 个性的自由需要公有共享社会所创造的极大丰富的财富, 而财富的极大丰富来自于所有个人的共同努力, 没有社会财富的公有共享就不可能有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创造, 也不会有社会的全面发展。

2 公有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然结论

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无偿获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正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马克思主义得出结论: 真正的自由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造生产关系, 牢牢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发挥公有制的优势, 抑制引起劳动异化的私有制, 从而推动强制性分工转变为自觉分工, 推动由“物的依赖性”阶段转向“自由个性”阶段。

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 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等问题必然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马克思主义得出结论: 真正的自由发展需要彻底改造生产关系, 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利用公有制优势抑制引致的劳动异化的私有制, 推动强制性分工向自觉分工的转变, 推动“物的依赖性”阶段向“自由个性”阶段的伟大历史转变。

由此可见, 公有共享理念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然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 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以公有共享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制度, 彻底解决了阻碍生产力进步的资本主义矛盾。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结合, 国有经济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国企效率可以显著提高。 公有的财产制度必然要求公有共享的分配体制, 必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也必然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3 公有共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基础之上生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的公有共享社会形式。 在这个社会里, 所有成员都把他们的劳动看作是生活所必需的一部分, 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而自愿地提供劳动, 同时以别人的感谢作为回报, 这种社会形式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科学社会主义指出: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32-33

工人阶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政治形式, 公有共享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具体内容, 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统一。 因此, “人类解放”并不是一个“应然”, 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也就是说, 公有共享理念是对工人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阐发,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明确指出, 未来的共产主义, 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 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 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共享, 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的与时俱进,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下最生动的实践。 马克思设计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通过城乡的融合,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 体现和蕴含了丰富的公有共享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认为公平问题具有历史性, 他们反对抽象片面地谈论公平问题,始终把社会公平问题置于现存的经济和社会中进行系统科学地研究。 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4]582。 由此可见, 公有共享发展绝不是搞平均主义、 大锅饭, 更不是“劫富济贫”, 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公平正义思想与公有共享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时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坚持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生产资料, 坚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民主管理,坚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这为实现社会劳动成果由人民公有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也是公有共享的真正理论内涵。

4 公有共享是我们党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

能否实现公有共享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面对的重大政治问题, 也是我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目标是公有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 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经济、 社会、 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公有共享发展理念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理念, 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和价值追求,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崭新表达。 公有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一贯遵循, 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庄严承诺和永恒追求。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2][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Public Ownership and Sharing: the Central Tenets of Marxism

GU Zhaoming1, LIU Xiuhua2

(1. Faculty of Marxism,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51, China;2. Humanities Institute, Tianjin U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The concept of sharing, which was raised in 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a form of practice under Marx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e, a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 theory and an inno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has revealed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stination of modern Chine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ly practiced the core values of Marxism. Public ownership and sharing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basic guarantee which consolidates and advances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shared development embodies the governing philosophy of the Communist of China and reflects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re the program of action of our party who will always keep to its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never stop to advance.

public ownership; sharing; Marxism; central tenets

1673-1646(2016)06-0007-03

2016-09-14

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质量提升研究(2016ZD020)

顾昭明(1964-), 男, 教授, 博士, 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建设。

D6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6.002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