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动手了

2016-01-15 03:26王琳张晓红赵鑫

王琳+张晓红+赵鑫

摘 要:本文以一名与老师发生肢体冲突的一年级小学生辅导为案例,展现了关注情绪、调整认知、重塑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辅导过程中,通过关注个案的情绪,让个案还原事实等方式,以构建师生间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通过询问、接纳、面质等心理辅导技巧,引导个案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学会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构建关系;尊重接纳;中立态度;等待批评相;认知领悟

一.案例背景

楼道里,班主任张老师拉住我:“上次您和小羽谈完之后他变化挺大的……”

她的话将我拉回到一周前:上午第三节课结束之后,张老师非常着急地到办公室找我,从她连珠炮的话语中得知:班里有个叫小羽的孩子,刚刚上武术课的时候与老师发生了肢体冲突,她试图引导小羽向外聘的武术老师道歉,但孩子看上去毫不畏惧。第四节课是她的课,眼看马上就要上课了,小羽在教室外面站着,其他学生在教室里等着,作为老师,她很着急,束手无策下跑到心理老师的办公室……

二.案例经过

(一)从关系入手,关注事件背后的情绪

我和张老师一起走到他们班,远远就看见教室外站着一个瘦小的孩子,他很放松地扶着墙,看到两位老师走过来,他却并未因此改变站姿。我示意张老师离开,这样可以给我们留出单独的空间。迎着他毫无畏惧的目光,我手扶膝盖半蹲着问他:“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我叫XX羽。”他瞪着黑亮的眸子干脆的回答,语调中似乎饱含着随时迎接挑战的准备。“那我可以叫你小羽喽?”我用征询的语气问。“当然可以!”他看上去并不排斥与我交流。开学初,我给他们班上过两节心理健康课,所以,为了更好地构建信任关系,我问他:“你还记得我吗?”他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然后不好意思地说:“不记得了!不过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水果味!”他迅速地转移话题,我抬起自己的手,放到他的鼻子旁,问他:“是不是这种味道?能告诉我是什么水果味吗?”“桃子的味道。”他很兴奋地回答。他的情绪已经从刚才的肢体冲突事件中慢慢调整出来,这个时候上课铃恰恰响起,“小羽,现在你可以进入教室上课吗?”我盯着他用关心的语气问。“能!”他的回答依然那么干脆利索,于是我鼓励他:“能心平气和地进入教室上课,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听到这种表扬性地话语,他的眸子更加黑亮,就像身上充满了能量一样,我想他一定能好好地坚持上课,所以接着对他说:“那咱们这样好不好,你先回教室上课,老师回办公室,等中午吃完饭我来找你?”目送小羽走到座位旁,我离开了他们的教室……

(二)以询问为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

午饭后,我走到他们教室门口,小羽正在认真地吃午饭,想起还有别的事情处理,我暂时先离开了。等忙完之后回到办公室,看到同事留的字条,小羽已经找过我。来到小羽的班级,我将他带到心理辅导室,先询问第四节课上课的情况,得知他一直坚持上课,我又忍不住表扬了他。我想是时候了解上午发生的事情了,于是单刀直入:“小羽,能告诉我上午第三节课发生了什么吗?”听到这样的问话,他的眼神又黯淡了下去,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一些担忧。“别担心!即便这件事情你做错了什么,我也不会批评你。我只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小羽……”我的话语足够诚恳,也打消了小羽的顾虑。

他很快就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边回忆一边说:“武术课的时候我唱歌了……”

“哦,上课的时候你唱歌了。然后呢?”我重复着他的话,继续问道。

“然后武术老师就让我出来罚站,面向墙站着……”小羽是在叙述事实经过。

“因为上课唱歌,武术老师惩罚你面墙站着。是这样吗?”我重申着他的话。

见他点头,于是我继续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我不想去前面站着。”小羽回答道。

“你是觉得大家都在上课,你自己一个人去前面站着,很没面子,也很孤单,是吗?”我继续揣摩着他的心理变化。

“是的!”小羽很认同这样的解释。

“那当你不想去前面站着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我继续了解事实。

“我就动手了!”他连想都没想。

“啊?”我摸摸他的头,装作很惊讶的样子。“你没有想别的办法就动手了?”

听到我这样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头。“老师,我……”

“小羽,听我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没关系的。一个勇敢的人会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觉得小羽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们要一起想办法来面对自己的错误,好不好?”我替小羽卸下心里的包袱,以帮助他更加放松地看清自己的错误。

“好!”他看上去并不排斥改变和成长。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有没有一种好的方法,不用动手还能让武术老师心甘情愿放弃他对你面壁站立的惩罚?”我引导小羽开启自己的未知世界。

“我可以试着向武术老师道歉,并告诉他如果面壁站立的话,我会觉得很没面子很孤单,请求他帮助我?”他很快地回答我。

“你说得真好!我们既然有错误,就要勇于担当;对于老师提出的惩罚,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沟通了,作为老师也会理解你,所以问题就不会被阻碍,也就不会发生今天的不愉快了。”

“老师,什么是阻碍?”才上一年级的小羽对一些词语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晰。

“阻碍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遇到困难,他们就像绊脚石一样,影响着我们顺利完成这件事情。”我耐心的解释。

“哦,我明白了。”小羽若有所思。

“小羽,你刚才做得非常好。如果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懂,就用语言和老师沟通,这样老师就知道你不懂,然后再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沟通才能顺利进行。”听到我这样夸他,小羽笑了。

“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羽对我们的交流有所领悟。

“你真聪明,老师只说了一点,你就有这么多的领悟。那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想怎么解决武术课的事情了?”既然学到了一些知识,就需要通过运用来巩固。

“今天上午我在武术课上唱歌,违反了课堂纪律,是我不对。”小羽开始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反思。说实话,作为心理老师,我只是想让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用对自己的错误有太多的忏悔。

“那勇敢的孩子怎么面对错误呢?”我继续问道。

“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小羽回答道。

“我们该怎样承认错误呢?”行为的引导需要更加具体化。

“我向武术老师道歉,向张老师道歉。”聪明的小羽回答我。

三.案例分析

(一)以信任、平等、尊重的关系为基础

信任、平等、尊重的关系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1]。只有让对方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他才能够信任你,向你敞开心扉。而信任又是讲真话的前提。小羽看到我和班主任走向他,他一定以为我是搬来的救兵,是来应付他的。为了避免他有这样的感觉,在案例处理过程中,特意做了一些功课:请班主任老师事先离开,只剩下我和小羽两个人;身体半蹲前倾的说话姿势;将手挪到他鼻子下面请他辨别水果味道……伴随着这些方式,小羽的戒备心理逐渐放松,情绪也渐趋平稳。在询问事情经过的过程中,小羽依然会担心我知道真相后会批评他。那一刻,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明显的等待批评相:这是一些调皮捣蛋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共有的身体语言,当他们做错了事情,他们总是耷拉着眼皮,肩膀下垂,头颈微低,然后等待来自成人的批判。为了抵消他的顾虑,我选择用语言和身体姿势表达对他错误的接纳,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都不容许犯错误。但勇敢的人会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二)以时间为契机,直面焦点话题

在案例经过中,分成了两个部分,实际是以时间为轴进行划分的。之所以这样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注意力转移法缓解不良情绪,以帮助小羽顺利进入课堂。谁也没有权利剥夺小羽的上课权,所以,当上课铃声响后,我第一时间确认他是否能上课,在得知能坚持上课的情况下,将他送入教室。但确保他能上课前,辅导是做了一些功课的。见到小羽后,我并没有单刀直入与武术老师发生冲突的话题。甚至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了解小羽的姓名,询问小羽是否记得我,并与小羽一起辨别水果味道,丝毫不提刚刚发生的不愉快……这样做的目的是:冲突发生后,对于小羽自身而言,他是存在负面情绪的,这种情绪非常复杂,不光有愤怒,还有与老师发生冲突后的内疚,恐惧、担忧等。想让小羽上课期间顺利进入教室,就要帮助小羽暂时缓解这些情绪。(2)尊重事实法了解问题原因,以引导小羽快乐成长。犯错误的孩子最怕被问及这一错误,作为老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采取不批判不评论的中立态度,了解事实,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直面问题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评论小羽的所作所为,而是以中立者的身份问:“上午第三节课发生了什么?”以所听、所看、所感受为事实依据,分析问题的原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与他人或老师发生冲突,还不足以被贴上“不良道德”的标签。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9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2],他们并不能以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成人眼中认为不道德行为和认识并不能完全施加到这群孩子身上。而对于6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情绪发展水平要远远超出语言发展水平,男孩尤甚,所以很多男孩子当遇到危险或负面情绪袭击时,他们会选择“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出现“动手”这种尴尬方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知才犯,而不是明知故犯。他们不知道“动手”带来的后果,甚至不知道除了“动手”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所以,对这一群孩子的品德引导应该是植入一些合理的行为应对方式,而非以成人的角度批判他们的错误之处。掌握了这一原则,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心理学上“认知领悟疗法”的技术,对其“动手”行为背后的所思所想(丢人,孤独等)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小羽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表达内心世界,从而寻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

(3)以接纳为技巧,注重三明治式批评的运用

管理学上流行着一种管理员工的方法——三明治式批评,我们可以将之引入到教育管理中。所谓三明治式有效批评是指:面对员工犯错误时,作为管理者先肯定他积极的一面,对其进行表扬和赞赏,然后再蜻蜓点水分析错误,最后再对员工进行鼓励和正向引导[3]。在这一方法中,我们看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是从积极正向的能量开始至积极正向的能量结束。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渴望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如果今天被表扬了,他在描述这一事件时甚至会把老师表扬他的语气和神情都模仿地事无巨细。对于班上学习成绩差,爱捣乱的孩子而言,表扬就像久旱逢甘霖,他们更加需要关注,更加需要肯定。对于小羽,听到他说能坚持上课,我第一时间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这种肯定并不敷衍,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叹。当成年人发生一件不快的事情时还不能专心地去做好一件事情,何况孩子呢?如果他能有这么强大的心理复原力,为什么不能去表扬和肯定?而当小羽听到我的肯定后,看到他更加有能量的走进教室,并心平气和地坚持上课,那岂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在起初了解事情经过时,小羽提到“自己上课唱歌”,我并没有大加评论“上课唱歌违反纪律是多么地不好!”评论和批判会阻挠孩子更清晰地认清问题并思考问题,而当没有评论和批判时,一个人的反省系统就会自行启动。所以,小羽才会不好意思地摸一下自己的头,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修正错误。看到小羽承认错误的诚恳以及努力,我不由得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期为他的成长增添更多的动力……

(4)巧用认知领悟方法,重塑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认知领悟方法是由我国精神分析学家钟友彬提出的中国式心理分析法。所谓认知领悟是指通过解释使求助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问题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4]。本案例中的小羽与武术老师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认识不清,同时也不知自己为何会“动手”。在干预过程中使得小羽明白,之所以产生“动手”行为,是因为武术老师的惩罚使得他丢面子,使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动手”是对不让自己孤独的一种特有保护。可小羽又不知道除了“动手”之外,其实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在认知领悟的同时,继续引发小羽的思考,并通过情境演练帮助小羽熟悉所掌握的应对技巧,从而重塑“主动沟通和有效表达”的合理积极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5)

[2]卢强,高明书.教育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2010(11)

[3]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正面管教[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3(9)

[4]张建学.认知领悟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