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01-16 09:42杨楠楠
魅力中国 2016年23期
关键词:阜阳文化产业人才

杨楠楠

(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党校 安徽 阜阳 236000)

加快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楠楠

(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党校 安徽 阜阳 236000)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裂变出的新兴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它具有更多的优势。由于阜阳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力量弱,还存在“五个缺乏”问题:缺乏创新的发展理念、缺乏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缺乏高端创新人才、缺乏健全的投融资渠道、缺乏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为此,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从加大政府扶持、着力解放思想、重视人才培养、主打文化品牌四个方面抓好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文化创意产业;解放思想;创意人才;文化品牌

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端形态,它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对安徽省阜阳市的文化产业来说,从传统文化产业转化升级到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及重要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相比传统文化产业具有更多发展优势:

1、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更真切地实现低能耗、高产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不再以人力、能源、原材料为主,而是以人类的创意作为产业的发展资源,是一种以无形的智力消耗创造有形价值的生产模式,其产值源于源源不断的创意。这种创意源于人脑,它能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2、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不体现在物权的有形资产上,而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非物化性。这种非物化性的产品,使其流通突破了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仅能拓宽流通领域,更能提升盈利空间。

3、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还在于它始终处于产业上游。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间形态性使二者的关系不是由价值链决定,而是由价值链定律来完成。由于在产业链对接中,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处于高端位置,使其对文化产业具有分配以及获取更多利润的特权。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辐射性,可以将科技、经济、创意、文化等有机融合,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居于产业链高端位置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科技,产品附加值高,经济价值大,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2015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232.14亿元,占GDP比重达22.2%。规模以上文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47.89亿元,从业人员达56.77万人。

2、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转型。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理念是以数字技术、创意服务为内核突破行业壁垒,打破二、三产业界限,促成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重组与合作。201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72812.55亿元,同比增长8%。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4.6:44.6:50.8,三产比重首次突破50%,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3648.8亿元,占GDP的比重5.01%。其快速发展,直接促进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城市文化影响,利于重塑城市形象。任何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创意产品凝结着当地文化的精髓,是本地文化的形象展示。近年来,社会对阜阳的真实形象缺乏认识。个别不良媒体出于利益追求,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各种抹黑阜阳的事件频发,造成民众对阜阳形象的误解。所以,加大对阜阳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多维立体的展示现代阜阳优秀文化,加强本地文化创意产品输出,扩大阜阳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塑造大美阜阳新形象。

二、阜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连年攀升。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7.46亿元,占GDP比重5.89%。2015年,阜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0.2%,综合排名全省第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15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400多家;12家文化企业被评为“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共有18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新四板”挂牌;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近6亿美元,较往年实现大幅增长;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娱乐、工艺制品、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做大。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阜阳市发展文化产业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与快速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差距。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五个缺乏”:

一是缺乏创新的发展理念。文化市场和产业意识淡薄,缺少对市场的研究和发展产业的思路,认为文化是虚,农、工、商是实,习惯于重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略了文化是经济的高级形态本真的认识,对文化重视不够;发展时往往依靠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忽视文化与经济、科技、金融的融合创新,没有发挥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缺乏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2015年上半年,阜阳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是824件、169件,同比增长73.1%、47%。而上海前半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2416件和26557件。和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商标和专利数量都偏少,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且商标遭抢注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三是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阜阳是人口大市而非人才大市,由于传统观念、体制弊端的存在,使得人才在引进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本地高等教育及民间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需求,使得人才培养无法到位;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潜能无法得到有效挖掘。目前,特别缺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

四是缺乏健全的投融资渠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缺乏,产业的资本市场融资还处于探索阶段;招商引资渠道过于单一,吸引外资规模不大;尚未摆脱政府单一投入资金的传统模式,没有搞活投资方式。而且我市文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中小微企业众多,受政策限制,贷款、融资较难。

五是缺乏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我市的文化企业不能突破地域限制,发展规模较小、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真正的文化附加值尚未开发。

在种种挑战下,阜阳市要盘活现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转化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重塑城市形象,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借“大数据时代”、“高铁时代”和“智慧城市”建设、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利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1、高屋建瓴,提前规划。2012年,我市就提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5年又印发了《阜阳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撑。还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发展小组,加强部门之间信息联动,促进扁平化管理。

2、政府引导,政策优惠。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管文化向管宏观转变;通过政策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投资导向等各种法律、经济手段,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扶持;不断扩大政府采购份额,积极采购市场上的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3、强化认识,保护产权。一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制止盗版等侵权行为;二要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发展的良好软环境。深入知识产权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交易是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二)着力解放思想:“互联网+”思维开创文化创意产业新纪元

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已然产生,其“互联”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各行各业之间形成紧密联系,运用跨界、共享、融合的互联网思维,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商业模式、拓展产业疆域的重要途径。

1、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科技相融利于实现科技引领、文化提升的双向互补。对我市而言,应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争取高级别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着力加强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应用。

2、文化与金融融合。二者对接能解决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难题。一是加强金融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间的联系,支持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服务;二是利用互联网众筹理论,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企业,释放民间投资活力;三是建设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中介服务。

3、文化与旅游融合。推进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推动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创意旅游升级。我市可结合大数据、大高铁带来的巨大优势,以文化创意旅游为重点,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建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特色主题旅游等项目集群,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

(三)坚持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坚持以创新梦想招、创业机会引、创意氛围聚和政策环境留,通过内培和外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人才支撑体系。

1、坚持“造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阜阳各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经营管理和乡土文化等实用型、技能型急需人才;重视产学研结合,培养订单式人才。

2、坚持“输血”,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实际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落户等现实问题,探索建立以技术入股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其积极性;打破文化人才职称评定的体制壁垒,逐步建立面向社会文化人才开放的职称评定制度;实施“文化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运用市场化办法,适应创业创意人才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需要。

3、坚持“洗血”,推动人才培养跨界化。要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综合性跨界人才,通过协会、研究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加强行业能力整合与培育;政府牵头,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互动网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文化企业培训范围和时间;加快文化企业股权改革,用完善的培训提升体系、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并留下,为未来发展储备更丰富的人才。

(四)主打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对文化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1、以特色地域文化为基础,推进“一地一品”战略。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实行差异化、地域化发展。如颍州以阜城中心城区和文化人才优势,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颍泉可依托古西湖生态园项目,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工贸文化旅游城区;颍东立足印刷包装产业园建设,发展3D打印、绿色印刷,打造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颍上要做活“水”文章,打造“文化旅游创新试验区”;阜南在扶持、壮大柳编产业出口的同时,探索开发国内市场;临泉立足“姜尚故里”,走杂技艺术与历史传说、市场融合之路;太和可放大“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效应,探索多种方式、渠道的文化产业市场化;界首的彩陶发展要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拓展产业链。

2、以特色文化产品为突破口,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和品牌。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引导非遗走向市场化、品牌化;加大对文化旅游品牌、工业美术品牌、节会品牌等特色品牌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演艺、园区、节庆”三大品牌;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创意融合,提升文化内涵,要推动剪纸、柳编、发艺、彩陶等工业美术品注入创意元素与时代内涵,力争打造一系列全国一流水准、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艺术精品。

参考资料:

[1]阜阳.阜阳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R].2015.11

[2]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王国华、张京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4]张京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7

[5]蓝星.创意产业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路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6]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2007(6)

[7]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0,(5)

[8]李洪琴.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J].前沿,2009,(6)

[9]王建彦.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热的冷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

[10]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意义[J].商业时代,2007,(8)

[11]秦宗财.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

杨楠楠,1989年5月生,女,安徽阜南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科社和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阜阳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云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阜阳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