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6-01-16 00:03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战争

记录时代的人

这是2016年的第一天,洛杉矶,我住在儿子寄宿的美国人家里。冬日暖阳,光耀灼眼,人们面含笑容,静享生活。打开电脑,翻看最新一期杂志的PDF版,万里之外的人与事,便又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从以往的参与者到如今的观望者,我得以客观而新奇地打量她,并接过杨锦麟先生持续11年的来信专栏,与你分享读后之感。

12年前的今天,杨子、静波和我组成了《南方人物周刊》筹备小组,转眼已是一个轮回。始终如一的是,她坚持的勇气、专业的精神和优美的文本,将一个个行进中的中国面孔推向封面,成为了时代的风向标,兑现着“记录我们的命运”的诺言。

而这些记录者便是我的同事们。创刊伊始,每年的年末,我们都会推出4张年轻的面孔,本期也不例外。曾经的48位新人和更多的幕后英雄,成就了一本杂志的梦想与尊严。无论未来怎样,前路还在延伸,记录者不会止步。 我离职当天,正是儿子16岁生日,他是读着这本杂志长大的,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一篇小文,以之纪念。我还记得文中最后一句:谢谢那些记录时代的人!

这是送给我的,更是献给我的同事们的。

——徐列

爱问编辑部

Q 分享去年看过的好书和好片。

李珊珊:好片:我最近刚刚看了个《卡罗尔》。

书:推荐一本《道德动物》,有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社会的感觉。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个研究宗教和心理学的作家,在普林斯顿做客座教授,好像还是美国著名的总统智囊,挺特别的一本书,在中国已经第四次印刷了。

张蕾:书:《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少年H》、《午夜之子》。

片:《思悼》、《湾生回家》(纪录片)、《纽约灾星》(The Jinx,纪录片,以前也推荐过)、《九号秘室》(英剧)、《蛮荒故事》。

黄剑:过去的一年里,最让我迷恋的是一部1992年的老片子,阿根廷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旅行》。这是一部梦幻般的电影。电影讲述一个少年骑自行车穿越阿根廷寻找父亲,途中目睹了洪水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似真似幻的红衣姑娘、总是扭着屁股的大卡车、跪着行走的阿根廷人……魔幻,荒诞,却又如梦一般迷人。

这一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红气球的旅行》,这是朱天文写的,其中收录了侯孝贤导演多部电影的剧本和小说原作。我想喜欢侯孝贤的人,不会错过这本书。

卫毅:书:《零年:1945 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对于1945年的纪念,这本书再好不过)、《走出帝制》(可以跟《告别革命》一起看)、《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文学迷和植物迷有福了)、《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如何讲述一部电影的诞生,这是典范)。

电影:《小森林》(2015年,我看得最多遍的电影)、《悲情城市》(2015年去了台湾,时值台湾光复70年,重看此电影,更能明白这座岛屿的命运)。

麻晓天:冯唐的《飞鸟集》不错,《活出生命的意义》也蛮赞,一个香港的朋友所送;

电影推荐《龙虾》。

邹金灿:去年看了多少本书还没有去统计,也没有统计的习惯。值得一说的是《史记》,以前看过,去年是通体重读,用的是中华书局近年出的修订版,与中华点校本初版以及百衲本对照着看。修订版制作精良,多了一些考订,就不细举了,当然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后”“後”混用、字体不好看等等,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史记》的一个好版本。

张欢:2015是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影视作品铺天盖地。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此前一年在日本大火的电影《永远的零》。拜互联网所赐,中国网民也能看到这部日本电影,但其实这部电影水平并没有达到有些评论所言的高度,对于战争的反思并不深刻,对于一个伪军事迷来说,有些细节难免穿帮。我只是觉得当全世界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那场战争的时候,我们总要知道当年的对手的想法。主人公是零式飞机的传奇飞行员,却始终不肯加入空战,一直念叨的就是活下去见老婆孩子,但最终却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自己选择了神风特攻。贯穿其中的是他的外孙在司法考试失败后拼凑这位外祖父形象的过程,典型的两条线索叙事。这里面有勇气、信念、对家人的思念,甚至对战争的反思。只是给中国观众的印象难免是“纠结”,主人公的一生都在纠结,影片本身也带有日本战争电影一以贯之的“暧昧”气息。分析电影不是我的所长,但我从这部电影中却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性格。“活下去”差不多算是电影的关键词之一了,对于这么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言,活下去成了很多行为的借口,就连发动战争也能算进去。扯远了,其实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受是“战争太残酷了,了解战争就不应该发动”。

猜你喜欢
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节日与战争
两只猪的战争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
战争
两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