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016-01-18 15:44苏有敏
教育 2015年51期
关键词:经历数学知识数学

苏有敏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视数学为一种结果,又视数学为一个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俗话说: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其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但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绝不是简单地举手、动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在生活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

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在课始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大茶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杯子的形状,在纸上简单的画出杯子的样子。学生在观察了几幅图后,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杯子画出的结果会不一样呢?”会提出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学生喜欢把自己当作一个发现者,让他们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才有兴趣去解决“自己”问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物体全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又如:《年、月、日》一课,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根据年历,观察二月份的天数,有什么发现?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通过观察天数有什么规律,然后总结出平年、闰年的变化规律。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活动操作中,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在“做中学”,从指尖上获得智慧,在动作中找到知识。因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去猜测、质疑、发现,从而形成数学结论。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轴?不同的图形在对称轴数量上的不同?初步地“识”对称、体悟特征,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知识的形成、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

又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课始设计十余道有关除数是5的口算除法,让学生完成后,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学生都能很快发现余数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后面的练习题,学生也觉得容易得多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总结的规律。还有“倍的认识”“平均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理解概念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而且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也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例如:《数学广角》一课,教师将这节课设计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情境,带领学生参观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将旅程中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如“衣服的搭配”“线路问题”“破译门上的密码”“午餐搭配”“拍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小组合作,分别统计:本年级参加兴趣活动小组的人数;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的情况;各班种植蔬菜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有了初步体会,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法等有了亲身体验。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讨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会枯燥和乏味了。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重庆高新区兰花小学校)

猜你喜欢
经历数学知识数学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错在哪里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