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一石诉说千年城事

2016-01-21 10:19张竞艳
出版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丛书古建筑出版社

张竞艳

俄国文豪果戈里有句名言:“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古建筑是城市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象征。作为世界建筑史上四大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建筑,依托传统中国文化,数千年来一脉相承,自成体系。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木构架建筑遗址,到历朝历代兴建的寺观祠庙、楼阁亭塔、民居园林,一木一石默然伫立,在时光的流转中守护着民族之根和中华之魂。

用文字与图片记录、见证中国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历时五年打造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建筑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2016年初即将全部问世。这套丛书洋洋35卷,勾勒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建筑群像。

填补古建筑出版空白

在《中国古建筑丛书》出版之后与作者的日常交流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书中心主任李东禧和编辑唐旭得到灵感,策划了《中国古建筑丛书》的选题,并得以成功立项。

然而,如何在林林总总的古建筑书籍中独树一帜呢?经过一番市场调研,编辑们发现,目前出版的中国古建筑书籍中,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刘叙杰等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5卷本),主要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介绍,前者较为权威,后者则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特点。此外,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编的教材性质的《中国建筑史》通俗易读,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以中国建筑文化为主题编写,《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刘学军)等偏重美学,建筑工业出版社此前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篇》古建筑丛书6册等则为图集类图书。“个别省份曾出版过一些本省古建筑书籍,但多为图集,以各地区古建筑为题材综合论述分析则不多。”据介绍,以丛书系列较为全面地介绍省区建筑的目前只有《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也只是从民居单一建筑类型论述。加之2011年底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发现了大量古建筑,在以往的书籍中都没有介绍,这更使建筑工业出版社下定决心,要全力打造好《中国古建筑丛书》。

《中国古建筑丛书》可谓填补了我国古建筑图书出版的空白,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地域覆盖面大。中国大陆所有的行政省、区和港、澳、台都独立成册,所选的实例也是各地古建筑中的精品。其二,建筑门类齐全。丛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门类,如宫殿、坛庙、寺观、陵寝、城堡、祠堂、民居、书院、会馆、园林、桥梁、塔幢、牌坊、戏台等。其三,图片及文字资料丰富翔实,收集和编写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四,编写力量雄厚。丛书的作者大多是全国知名建筑院校以及建筑、文物部门中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多年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所推荐把关的顾问队伍也是在我国及当地省内建筑、文物部门资深、知名的教授和专家。

《中国古建筑丛书》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解读,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弘扬发挥了积极作用。鉴于其较高的价值和出版意义,这套丛书被批准为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读懂石头写成的史书

选题确定以后,建筑工业出版社对《中国古建筑丛书》进行了整体策划,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5卷,系统论述我国各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各分册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这套大型丛书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出版方告诉记者,这套丛书从作者的甄选到丛书的总体框架再到分册的编写体例,无不仔细斟酌,全面考虑。在选择《中国古建筑丛书》的作者时,编辑首先考虑到了吴良镛、周干峙、罗哲文、张锦秋、傅熹年、单霁翔、郑时龄等院士及中国古建筑行业内最有名望的专家,由他们组成专家委员会,由此可以保证系列丛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另外,为了确保各分册的风格与体例统一,建筑工业出版社设立丛书总编辑委员会,把握丛书的整体风格、框架及体例。两院院士吴良镛、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担任总编委会主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原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元鼎担任总编委会副主任,同时,集合国内各省(区)六百余名著名古建筑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文物专家共同编写。考虑到这一选题需要收集的资料数量较多,编写时间较长,分册的主编基本都是各省市当地一线建筑行业年富力强的作者,能够保证图书编写的质量和进度。在吴良镛院士的建议下,各分册可设立分册编委会,吸纳当地政府规划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参与,从而最大可能地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也是古人留下的艺术作品。建筑中还包含着哲学、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等等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文化内容。据出版方介绍,由于古建筑知识专业晦涩,使很多人对于古建筑文化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建筑文化的传播。《中国古建筑丛书》则力求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以《云南古建筑》为例,这本书是从聚落城镇、寺观祠庙、文庙书院、楼阁亭塔、府驿馆桥、园林别苑、戏台、门坊、关隘石窟、古井陵墓、古建技艺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进行综合论述,图文并茂,不仅介绍古建筑本身,更讲述其文化的历史流变。而且一些同类图书较少涉及的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中型优秀古建筑案例也被列入其中。此书把晦涩繁杂的古建筑专业知识深入浅出,以普通公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既适合于建筑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有利于古建筑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

据透露,《中国古建筑丛书》出版后,建筑工业出版社还将对作品原有内容进行翻新整合,以新的产品形态满足读者需求,并由单一的纸介出版划转向新媒体复合出版,在出版图书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数字产品等,使图书在载体的变换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守护民族之根中华之魂

《中国古建筑丛书》汇集了国内从事古建筑及文物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分卷和片区编写工作会议的多次召开,为丛书的高质量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各地区的专家学者对待书稿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丛书责编唐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态度和精神凝聚成一股有形的力量,推动丛书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都位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艰苦的地区,为了保证丛书的高质量,很多专家还不辞劳苦,深入偏远地区。据唐旭回忆,《西藏古建筑》的作者为了得到更全面、优质的图片资料,不顾高原反应对身体的伤害,多次深入西藏地区进行拍摄和现场测绘,得到了很有价值的一手资料。《青海古建筑》分册封面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因为现有素材有限,为了能够取得大场景的鸟瞰图,青海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李群特地购买、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多角度高空取景,在一次又一次的取景工作中还不小心将无人机磕损,但总算劳有所获,终于选出满意的照片素材。

从开始策划起,《中国古建筑丛书》就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认为,该丛书对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学习历史,发扬传统建筑精神,挖掘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古建筑,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体系,总结经验和规律,保护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表示,这套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更广泛层面上的梳理与解读,使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各地区古代建筑的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其特点,从而对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

“中国古建筑重在天人合一,人在其中,物我合一,反映一种无为的洒脱和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据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此外,它的总体综合性强,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古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设置到室内摆设,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会、伦理、宗教以及技术方面的内容,从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学的深度与广度。“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建筑精品,具有优美的人文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文化内涵、瑰丽的造型艺术,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彩,其创造思想和表现形式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得到延伸。”

多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古建筑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发行等工作。沈元勤社长指出,“中国古建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大,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今天,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城市建筑特色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保护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我国古典建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古建筑是最大宗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脉,是我们的魂,必须正确对待。最近,全国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发现了大量古建筑,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各级部门的保护和修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继续得以存在。但也有一部分,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和人为的破坏,已经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化为尘土。“建工社作为建设领域的专业科技出版社,一直肩负着弘扬建筑文化、传播建设科技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愿意投入人力物力,为弘扬和传承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建筑遗产贡献出我们的力量。”社长沈元勤说。

猜你喜欢
丛书古建筑出版社
“人梯书库”丛书
我等待……
艺术创想丛书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艺术创想丛书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