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劳动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6-01-24 01:15雷家军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

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尊重劳动与中国梦的实现

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劳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尊重劳动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尊重劳动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尊重劳动价值,成为重要和根本的文化导向;尊重劳动者人格,成为有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尊重劳动多样性,成为必要和关键的社会进步条件;尊重劳动创造,成为强大和持续的时代动力。今天,进一步理解尊重劳动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理论和逻辑关系,对于我们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仍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劳动;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对劳动认识和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获得解放、自由和幸福的过程。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漫长历史征程中,不断深化着对劳动的理解,增强着对劳动的尊重。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思考尊重劳动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理论和逻辑关系问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深入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尊重劳动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导向

怎样认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类文化思想演进中的一个重要且带有根本性问题。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只有每个人都参与生产劳动,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劳动的意义清晰而明确。当生产力不断进步,产品出现剩余,阶级阶层逐步分化,人们对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劳动的认识也产生分歧。神权史观认为,万事由神定,与人的劳动无关。李大钊指出:“古昔的历史观,大抵宗于神道,归于天命,而带有宗教的气味。当时的哲人,都以为人类的命运实为神命所定。国家的治乱兴衰,人生的吉祥祸福,一尊神定的法则运行,天命而外,无所谓历史的法则。”[1](252-253)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豪杰圣贤创造推动的,是他们的英雄壮举改变着世界,与普通群众的劳动关系不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尽管也有不少主张重视劳动的思想观点,如墨家的信徒们一般都参加普通劳动,他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认为“循而不作”才是小人之道。但很多理论观点是站在轻视劳动的立场上,尤其是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并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就有较重的轻视劳动的倾向,如程朱理学常常是在理(道)本气(器)末、知先行后的理论观念下看待劳动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在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只有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封建小农经济时代,这种鄙视劳动的文化观念,有其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如果说在农业文明和小生产条件下,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积极性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那么,当世界历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的空间开始大大拓展,资产阶级借助科技进步,通过对劳动的压迫和剥削,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张。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开始形成并越来越强烈。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经过长期的探寻和尝试,受到连续的挫折和失败后,自五四运动起,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劳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历史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从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变地过渡到人脑。”[2]在社会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人类的活动,由原来的动物性自发群体活动,逐步变为自觉的社会劳动,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形成人类社会。在理论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私有制及商品经济中,劳动二重性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为揭示剩余价值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形成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五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尊重劳动和实现中国梦想开始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中国的文化发展开始充斥“劳动”的声音。在理论宣传中,《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周刊》《济南劳动》《劳动与妇女》等与劳动相关的报刊杂志影响不断扩大;在政治组织中,“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童子团”“劳动学会”等以劳动的名义建立的机构不断增多;在社会生活中,劳动光荣,民生至上,工读互助的观念不断深化。在尊重劳动价值的思想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先进文化的方向。从建党初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共产党人是尊重劳动的积极宣传者、大胆探索者和积极实践者。正是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帮助解放区度过难关,工、农、商、学、兵,人人参加劳动,这让中国的劳动价值观在现实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从领导革命的政党变成领导建设的政党,对劳动价值的重视程度更高。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就将五一劳动节确定为国家最重要的合法节日,刘少奇讲到:“中国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从有史以来才第一次在自己政府的保护下,在自由欢乐的情景之中,庆祝自己的节日。”“劳动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乃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劳动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事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而劳动节就应该成为我们人民和国家最值得纪念的一个节日。”[3]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工会组织很快建立,农业集体组织不断完善,生产建设兵团开赴边疆,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巩固,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人民性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经过长期不懈的劳动奋斗,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梦的实现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社会对劳动价值的科学理解、充分尊重和实践创新,成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引领。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4]

二、尊重劳动者地位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政治保障

人类的延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环境下,人们对劳动者地位的认识,对劳动者人格尊重的程度却有着重大的差别。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下,虽然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墨子》)的思想观点,却始终不能居于主流地位。相反,“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被认为是“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君子、大人和小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称谓中,官僚统治者是“大人”,文人士绅是“君子”,普通劳动者总是居于“小人”的地位。为官僚地主劳作的人被称为“下人”,生存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被称为“贱民”(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才发布解放“贱民”的命令)。封建帝王贵族是“奉天承运”,替天行事,有神灵的依托;士人贤达是圣贤礼教的传递者,有道义的依托;只有普通的劳动者无所依傍,从精神到政治似乎都处于卑贱的地位。在中世纪的西方也大体如此,教皇和教士们高高在上,神圣辉煌,一般劳动者被看成是卑微无知的群氓。西方学者也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知识分子和统治精英就一直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完全不同于日常劳动生活的,他们要比那些为了维持物质生活而存在的劳动阶级高出一等。”[5]

如果说在封建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劳动群众尚可“虽为仆虏,犹无愠色”(《汉书·货殖传》)。那么,到了近代,人们的平等要求普遍提高。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就是争得了天赋人权思想基础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掩盖着实际的严重的经济剥削,但总归是劳动者地位与人格的进步。而中国作为一个受到资本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国家,劳动者的人格仍然受到双重的挤压。中华民族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梦想,没有广大劳动者的政治觉醒和团结抗争是不可能的。近代以来的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的变法与革命,都没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劳动者地位和人格问题,民权主义的倡导大都停留于表层的口号,中国最大多数的劳动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严。在中国思想的急剧变革中,蔡元培早在 1912年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就指出:“盖职业无所谓高下,而荣誉之得否,仍关乎其人也。其人而贤,则虽屠钓之业,亦未尝不可以显名,惟则其所宜而已矣。”[6]蔡元培还率先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但中国的民众却始终找不到“神圣”的感觉,中国的资产阶级政党找不到最大的力量依托,民族理想的实现也就历尽曲折。只有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7](46),同时指出了劳动群众的地位,“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决定历史进程的是“行动着的群众”。[8](287)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雇佣劳动的本质以及工人阶级地位和人格的实际:“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生产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值财产。”“工人仅仅为增值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们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7]马克思、恩格斯也给受压迫者指出了获得人格尊严的未来美好前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

虽然在护国运动和湖南的“驱张运动”中都有过“为人格而战”的誓言和行动,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对劳动者地位和人格的认识才开始了历史性变化。李大钊在1920年初就指出:“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1](170)陈独秀呼吁“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尊贵”,力主“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国共合作开始后,国民党一大也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10]中国共产党开始广泛宣传劳动者的伟大历史作用和痛苦的现实生活:“世上吃的穿的用的一切东西,哪一样不是农民和工人劳力做出来的?然而工人农民自己吃穿用确是很苦,完全为场主地主做了牛马,这是史上第一不平的事。”[11]有的西方学者也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赢得群众的拥护,不仅是切实解决劳动群众实际利益问题,而且高度重视劳动群众的人格尊严,“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是争取劳动群众的最有力口号。

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优势,所拥有的只是对劳动群众的尊重、爱护和教育宣传,因此,才能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壮阔的人民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指出:“任何一个有觉悟的人和不愿意落伍的人,如果自己的脑子里还有旧社会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残余,就应该用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思想,来把它彻底清算一下。”[12]北京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能够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切握手,普通工人、农民可以成为国家领导人,普通的劳动者能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在新时期,我们党也始终把丰硕的改革成果归功于广大劳动群众的奋斗和创造,始终强调:“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也是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途径。”[13](24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者的地位不断巩固,人格受到尊重,利益得到保护,民族的凝聚力才越来越强大,美好的中国梦不断得以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成果。

三、尊重劳动多样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社会基础

生产力越进步,社会越发展,人类的劳动越丰富多样。但在剥削制度下,不同的劳动、不同的劳动者却处于不同的社会等级,尤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古代印度,不同劳动生活方式下的不同种姓之间甚至都不能通婚。在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僧侣、骑士、封建主、乡绅、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劳动及其地位不同,国王詹姆斯一世认为“平等是秩序的敌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有对劳动多样性的认可。从思想上看到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国语·郑语》)从政策态度上主张:“耕者劝耕,织者勤织,山海鱰泽之产,皆金粟也。”[14]承认多样化的劳动带来丰富的劳动成果,多样化的劳动成果推动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又将不同的劳动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中国社会流传甚广的上九流、下九流之说),将从事不同劳动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在元朝,曾把文人儒士列为第九等,所谓“九儒十丐”),并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如果说在封建时代,农耕对生存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对社会稳定和大一统的政治具有更突出的价值,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需求日益丰富,民族的竞争开始基于生产的繁荣之上。中华民族要走出屈辱的历史境况,要走向富强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创造丰富的劳动产品,鼓励和尊重多样化的劳动,在生产和贸易中求取进步。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就开始支持多样化的生产,鼓励民间兴办各种实业,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特设实业部。但资产阶级有对多样劳动成果的需求,却难有对多样劳动的真正尊重。如果劳动产品的丰富不能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尊严,劳动者就不会有促进产品丰富的动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劳动解放”。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劳动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条件”,“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劳动的解放——公社的伟大目标”,“工人们已经清楚地、有意识地宣告他们的目的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15](207)并且“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15](22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劳动的解放,才能有劳动成果的持续丰富,才能有对劳动多样性的尊重;只有对劳动多样性的尊重,才能有个性化的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掌握了劳动解放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倡导尊重劳动多样性,中国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成果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也开始发生崭新的变动。无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有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军工、食品、服装等多种劳动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有不同劳动者最充分的自尊和自信,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最广泛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按劳分配,即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按劳分配原则为劳动多样性的推进提供了制度基础,为尊重劳动的多样性提供了社会保障。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力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是统一的生产集体成员,他们都极其关心生产的发展和改进。由此就产生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旨在改进生产的创造性的合作。”[16]虽然“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的创造性合作”[17],但不可否认,先进社会制度是尊重劳动多样性的根本前提。尽管在长期“左”倾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以片面的政治性标准来简单评判不同劳动及其劳动者,形成影响深远的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恶劣社会风气,出现劳动单一,生产停滞的状况,但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背离的做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这一要求),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8]。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19]这就是说,尊重劳动多样性,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及其中国梦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四、尊重劳动创造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时代动力

蕴含着创造的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财富,根基于劳动的创造才能形成有益的前景,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劳动和创造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下,人们理解劳动和创造关系的角度,对待劳动创造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农耕时代,普通民众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都不能看到创造性劳动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对劳动创造自然不会看重,只会关注具体劳动技术的改进。而统治者最关心的是江山的稳固,一旦新的创造冲击了旧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秩序,就会“法不容情”,予以限制。在西方,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但也是向神学和经院哲学的严重挑战,面对严峻的社会压力,哥白尼被迫在临终前才公开出版自己的著作,在他用颤抖的双手摸了摸书的封面后一小时就离开了人世。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信奉哥白尼学说而屡遭教会迫害,加之他的太阳不是“宇宙之心”的新的宇宙观的提出,最后在罗马被教会法庭处以火刑而死。在政治至上与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尽管也有重视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①,且科学创造的成果及其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封建时代,众多的劳动创造并不能得到统治者及其正统文化的充分认可,即使为科学创造做出杰出贡献的张衡,在其正统的传记中,对他的科学成就也所言极少,对未知的科学探索常常被当成是奇淫技巧或旁门左道,不能与修齐治平的“大道”相比,甚至不能被视为“君子”之行。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环境下,生产力的进步十分缓慢,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那么,在近现代社会,劳动和创造已经密不可分。资本主义正是因为科技创造和资本运行才能“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46-47)。而在中国,19世纪前期,尽管经济总量依旧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没有创造的劳动成果已经支撑不了一个“巨国”的辉煌。历史表明,离开劳动创造,中国就只有凄楚之梦。要振兴中华,仅仅依靠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民主义,还是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建国方略》的战略构想也难以实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看到资本主义的强大发展动力“资本已经加强了劳动的生产力而迫使它继续加强劳动的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的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8](737),也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劳动创造和科技创新的压制与束缚。马克思主义既强调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强调科学运行的先进社会制度条件。针对科学及科学家与阶级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只有工人阶级能够把他们从僧侣统治下解放出来,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为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到他的真正作用。”[15](204)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也讲到:“虽然资本主义使科学第一次具有实用价值,因而对早期科学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在任何方面都超过资本主义的重要性,而且事实上,充分发展科学为人类服务和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是不相容的。”[20]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到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21]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牺牲和创造,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依靠人民的奉献和创造,才奠定了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恰如列宁在《答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质问》中所说“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一系列重视科学研究和劳动创造的观点,他强调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认为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明确提出“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并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社会的各种创造性劳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中国的发展不断加速,民族振兴的梦想不断变为现实。世纪之交,党中央更加强调创新的意义,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13](103)并开始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2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4月28日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依旧强调:“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19]正是由于我们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尊重劳动和创造,才形成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类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历史新局面,使我们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可以说,尊重劳动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尊重劳动价值已经成为重要和根本的文化导向,尊重劳动者地位与人格已经成为有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尊重劳动多样性已经成为和谐与幸福的社会环境,尊重劳动创造也已经成为强大和持续的时代动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精炼的概括:“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4]

注释:

① 李约瑟认为:“道家对于大自然的玄思洞识,全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匹敌,而为一切中国科学的根基。”参见: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页。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 李大钊全集·第 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990-992.

[3] 刘少奇选集·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9-10.

[4] 习近平.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3-4-29(1).

[5] 哈耶克. 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140.

[6] 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194.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任建树, 陈独秀著作选编·第 2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27.

[1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16.

[1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24.

[12] 艾思奇全书·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73.

[1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4] 萧萐父. 吹沙三集[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7: 77.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500.

[17]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29-130.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汇编·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 1642.

[19]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4-29(2).

[20] 贝尔纳 J D. 科学的社会功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77.

[2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96.

[22]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4.

[编辑: 颜关明]

On respecting labor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LEI Jiajun
(College of Marxism,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Labor is the decisive force that drives the human social progress. Respecting labor is a sign of a nation's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 of respecting labor is also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respecting the value of lab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cultural orientation; respecting laborers' dignity has become a powerful and reliable political safeguard; respecting the diversity of labor has become a necessary and critical factor of social process; respecting the creations of labor has become a strong and persistent power of the age. Today, to understand further the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ecting labor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is particularly of signific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or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labor; Chinese dream; Marxism

B0-0

A

1672-3104(2016)01-0134-06

2015-04-08;

2015-05-20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文化礼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研究”(15BKS04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与革命文化关系研究”(11JCML05YB)

雷家军(1963-),男,黑龙江大庆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致敬最美劳动者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