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6-01-24 19:23
种业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品种肥料河南省

要闻

我国新品种权保护迈入高速时代

近日,从农业部获悉,2015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突破2000件大关,达到2069件,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连续2年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第二位,仅次于欧盟,按国别为全球第一。2015年,公告授权1413件,同比增长71%,比历史最高年份(2009年,941件)增长50%以上。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总量为15552件。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仍是申请品种权的主体,超过申请总量的70%。“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呈现申请量持续增长、企业超过科研单位成为申请主体、申请作物结构逐步多元化等特点。申请量由2010年的1206件上升到2015年的2069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1%,“十二五”比“十一五”申请总量增长63%。

随着申请量的增加,迫切要求植物新品种审查效率的提升。目前,农业植物新品种平均授权时间由2014年末的近4年缩短至2015底的3年6个月,授权时间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审查、授权效率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激发了育种人申请品种权保护的热情。植物新品种审查推进行动得到社会认可。2016年,将进一步优化审查流程,开通网上申请系统,进一步提高审查效率、加快授权速度,努力将平均授权时间由2015年底的3年6个月缩短至3年3个月,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为保证在申请量持续大量增加前提下高质量、及时授权,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将会同部科技发展中心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配套规章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规体系。加强审查测试能力建设,增加审查人员,启动测试中心、分中心、测试站的新(改)建,探索企业自主测试,加快测试指南标准研制,提高审查测试能力。加强测试质量管理,修订测试机构管理规定,将2016年作为测试质量管理年,推动测试质量全面提高。

(中国农业新闻网)

土壤肥料产业联盟在京成立

土壤肥料产业联盟成立大会近日在京举行,会议围绕提升耕地质量、关注土壤健康等问题,再次将土壤安全、肥料安全引入公众视野。联盟将以“耕地养护+化肥控施行动方案”为主题,围绕土壤肥料产业整合式创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为发展新型农业生产贡献力量。并广泛联合广大成员,开展土壤肥料行业交流合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土壤肥料产业创新体系与新型农业产业的有效对接。

据了解,土壤肥料产业联盟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隶属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联盟未来工作着力点将落在耕地养护、肥料控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方面。一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优质目标,探索终端施肥服务创新模式。二是展示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的区域效果,推动土壤调理剂产业与养地服务创新发展。三是联手力推畜禽粪便资源优化利用,加快堆肥标准化和有机肥料产业升级。同时,联盟以“耕地养护+化肥控施行动方案”为主题,为“产业创新、成效展示、协作交流、合作共赢”搭建平台,共邀国内外行业精英唱戏,促进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有效对接。

会上,土壤肥料产业联盟成员共同发出倡议,倡导以农业生产需求和耕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全面提升我国土壤肥料行业综合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新时期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现代化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中国农业新闻网)

“十二五”河南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1.5%

近日,河南省农机管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从会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年均提高1.5%。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79%。

过去五年,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2015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7.5%,比2014年提高1.2%;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76亿元,较2014年增加5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位;农机总动力达到1.2亿千瓦,增加5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位。

(河南日报)

河南省将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能

近日,河南省政府明确2016年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要求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河南省将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新建高标准粮田700万亩。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1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任务,基本建成8个抗旱应急水源小水库和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引提调工程。

农民日报)

杂交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获重大突破

日前,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科研团队攻关完成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可使种子成本下降75%,秧龄延长10天,亩产增加10%左右。该研究成果获得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

用种量大、秧龄期短、秧苗素质差、早晚季品种搭配难等,是杂交稻机插秧面对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邹应斌团队经过5年攻关,运用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和现代种子科学的技术原理,开展了机械化种子精选、包衣、精准播种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突破了单粒定位播种、单本成苗、少种盘根、大蔸取秧等单本密植机插秧关键技术,结合本田促控技术,集成了“一粒种、一棵秧、一蔸禾”的“三一”栽培工程技术体系,实现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秧,可大幅度节约种子成本。“我们通过光电比色机精选种子,再通过印刷播种机单粒定位播种,可使机插杂交稻种子用量减少3/4,每亩种子成本从120~140元下降到30~35元,降幅达75%。同时,因单粒定位播种,秧龄延长10天,缓解了机插双季稻的季节矛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比多本机插栽培增产10%~14%。”邹应斌说。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对小蔸密植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大创新,是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发展,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据悉,隆平高科百分农业已决定2016年在湖南、江西等5省全面推广这一研究成果。 (新华网)

“互联网+可视农业”概念悄然兴起

近日,“互联网+可视农业CO-CI精准实施推进会”在长沙举行,“互联网+可视农业”概念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可。会议就有效实施电子商务下乡,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农业市场销售、资金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探讨。

“可视农业”主要是指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雷达技术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过程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优质产品的一种模式。其具体操作方法: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基地及田边地头装上摄像设备,让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全面呈现在网络上,让消费者都能够放心地购买。据了解,“可视农业”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可靠的期货订单效应,众多的“可视农业”消费者或投资者,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观察并下达订单,他们在任何地方通过可视平台都能观察到自己订的蔬菜、水果和猪牛羊等畜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

(中国农业新闻网)

人大代表马化腾:“互联网+农业”要慢慢来

2016年在两会中提出“互联网+落地”建议的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称,“互联网+农业”这个领域还受限于很多问题,涉及产品包装、职业化生产以及管理问题,需要大家慢慢来,急不得。

马化腾指出,首先,目前在食品包装上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其次,因土地流转制度还未落实,实现职业化生产也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在包装和流通领域还需要一些标准化的应用。马化腾表示,希望是先做简单的,让容易实现的先结合,难的留在后面一步步发展。

(中国青年网)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鲜食谷物产业化”启动

近日,由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主持,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协作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鲜食谷物规模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有力助推河南省传统速冻产业和主食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加快河南由“中国粮仓”向“中国厨房”的升级步伐。 (河南日报)

猜你喜欢
新品种肥料河南省
青菜新品种介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