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林带规划和木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初探

2016-01-25 04:54邓华娟
种子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木荷林带营林

邓华娟

(东莞市泰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903)

防火林带规划和木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初探

邓华娟

(东莞市泰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903)

探讨了防火林带的规划问题,并就如何实现木荷防火林营造技术的完善运用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防火林带;规划;木荷防火林;营造;技术

目前,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如何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有效预防,是大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挑战。在此过程中,通过防火林带营造技术,能够实现对森林火灾蔓延的有效阻挡。但是,如何实现防火森林带的科学规划,并借助木荷防火林带的设计来强化森林的抗火与耐火能力,以此来实现森林防火系统的搭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防火林带规划的原则与对策

1.1 规划原则

在森林系统中,实现生物防火林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了使森林在发生火灾之时,能够具备较强的抗火能力,阻止火灾的蔓延,使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降至最低。开展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分类指导来实现科学规划,并强化对这一规划设计的实效性;其次,要针对主要存在的火灾特点来进行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从整体上实现优化设计;第三,要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即在发挥出防火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获取;第四,实现林木树种培育类型的创新,兼顾提高改建与新建水平。

整体而言,可采用以上4个原则作为规划指导与约束条件,依照相关要求,做到统一规划与管理,进行合理布局,在充分发挥防火林防火功能的同时,实现林木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最终达到防火、绿化与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

1.2 规划设置方法与种类结构

在规划设置方法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防火林带的设置,应该将林带、公路与河流等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闭合网络。在提升林带防火能力的同时,针对防火林带的主要种类进行分别设计,以满足不同类型防火林带规划设计的需要,充分发挥不同林带的综合效益特性。

通常主要的林带种类与结构为:主干线防火林带、直线防火林带、林缘防火林带、林区公路、田边防火林带以及居民点防火林带,在规划中要按照相应宽度要求进行设计,确保相应防火林带在满足防火标准的同时,以完善闭合网络的搭建来充分实现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2 木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2.1 木荷的生长特性

木荷也被称为荷树,为常绿灌木,喜光、耐阴,且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但是不耐严寒。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肥沃且深厚的沙土中适宜生长,在相应较为贫瘠的土壤中也能够生存。将其作为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进行营造,主要是该树木的耐火性、适应性强,容易栽种与成活。在发生火灾时,木荷树叶水分含量大,一般情况树干能够避免受伤,加之其生命力顽强,第二年便能够萌发出新芽。

2.2 木荷营林技术

2.2.1 育苗

木荷营林需要经过育苗、营林与管理这3个环节来完成。在育苗阶段,要对种子进行科学采集与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在此基础上,对相应苗圃进行选择与整理,做好深翻、施肥与整地工作,并保证苗木所在地交通便利,靠近所要栽种的林带。

2.2.2 播种

播种前要对造林地进行清理,之后再挖穴植苗。

2.2.3 管理

培育管理阶段要做好疏松土壤、除草、施肥工作,并适时剔除潜伏芽,以保证木荷的健康成长。

以上营林程序要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来进行,为实现木荷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

3 具体实施建议

3.1 重视防火带建设

在森林培育与管理工作中,防火带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提高对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实际践行林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将这一工作纳入其中并同步开展。

3.2 强化监管力度

要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做好规划设计与施工验收工作,强化监管力度,并制定完善技术标准。

3.3 实施分步推进

为了使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能够稳步推进,实现防火林带的综合效益性,要在明确重点的基础上,采用分步推进的办法,在此过程中进行逐步完善。

3.4 以点带面科学施策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以重点示范工程的开展与落实,促进防火林带规划建设工作广泛、科学地进行。此外,国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严格的验收制度,确保每一个工程均取得实效。

1005-2690(2016)08-0011-01

:S762

:B

2016-06-28)

猜你喜欢
木荷林带营林
栽植模式对木荷幼林生长和形质性状家系变异影响*
檫木与木荷混交造林效果比较分析
已经谁备好了
木荷低产林施肥试验
不同配置乔灌混交林防风效益的风洞试验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试论营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加强营林造林工作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运用探讨
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