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校矛盾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家长身份的缺失

2016-01-25 00:46翁明慧王达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期

翁明慧 王达

摘要: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累积而得不到合理的释放或者宣泄,就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引起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家校矛盾。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却不若基础教育阶段一般密切,学生家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身份模糊、尴尬,常常使得家校关系陷入困境,只有明确家长的身份、位置,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家校矛盾,使得高校与家长共同施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家校矛盾;家校关系;家长身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2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的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在学生比例大规模提高的同时,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冲突也越来越受到媒体与大众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发生意外,家长、学校互相推诿的事件屡见不鲜,高等院校家校合作的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可是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家校关系,缓解家校矛盾,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学生管理中高校与家长关系的现状

高校与家庭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应当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然而在实践中,高校与家长之间却在沟通上存在鸿沟,无法实现良性互动,在一些具体的教育价值观上也缺乏协同、统一。

第一、高校与家长缺少长期、稳定的互动。按照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规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员比例是1:200,而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宽泛,几乎包括一切。这使得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长保护联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主要集中在学期末的成绩回报中,以及在学生学业出现问题,或者遇到突发事件时,家长才可能与学校产生互动。这使得相关工作变得过于被动。

第二、家长与高校缺少主动的联系。一般家长只有在大一新生报到入学的时候才会与学校、老师有短暂的接触,其他时间基本不会再主动前往高校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家长也很少会主动联系学生的老师、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近况。在大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里,教育学生成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都是高校的事,与家长没有必然的联系,家长只需要为学生提供经济保障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发现甚至有的家长直至学生毕业也从未与学校有过一次接触。家长与高校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以至在教育理念上没有相互协调,甚至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给家校矛盾埋下了隐患。

第三、家校之间的联系方式过于单一。高校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除了邮寄学习成绩单,高校偏爱电话沟通的形式,但是电话沟通很难深入化、具体化,沟通效果并不显著。而一些新兴的网络平台,却受到家长的文化素质、经济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很难全面推广。虽然有些学校尝试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深入访谈的形式,但是由于学生生源广泛,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至这些方法很难普及。

二、导致家校矛盾的因素

家校矛盾,即学生家庭与学生所读高校之间的冲突或者矛盾,这其中包括高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升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累积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或者宣泄,就很容易引发家校矛盾。家校矛盾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作用,而家校矛盾的产生与大学生、学生家长、高校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学生是家校矛盾的核心,是恶化家校关系,触发家校矛盾的内核。家校矛盾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绝大多数“90后”是独身子女,长期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养成了他们自我、独立的个性,也使得他们脆弱、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中,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中读书、考试,而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由于家长、学校、老师的高度关注、极度关心中度过,他们急需自己的空间,独立、自由的生活,急于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和约束。这些状态都会影响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表现为缺乏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很难确立人生的目标,无法融入新的集体,甚至出现各类生理、心理上的问题。

第二,家校矛盾问题的突出也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进入高校后,家长们像卸下了包袱一样,将孩子彻底交给高校、老师和辅导员,家长普遍缺少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家长这种单方面将学生教育、管理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只是从物质上去满足学生的需求,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了解与关心,一旦学生在高校中发生突发事件,家长会将责任全方位的推卸给学校,导致学生问题尖锐化。大量实例说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茫然的态度,遇到问题时的过激行为,都导致了家校矛盾的日趋激烈。

第三,高校对于家校合作理念的认识不足。高等教育是系统的、正规的、权威的教育,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学校教育占据了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而家庭教育更多是在物质上,生活上予以支持,这就使得高校不得不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部或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高校没有将家长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之中,往往是在学生犯了错误才临时联系家长,家长与学校的关系零散,没有持续性,家长很难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层很难投入应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保障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甚至有的高等院校出于对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怀疑,担心家长对大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而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旁观者身份被动的参与到高校合作之中,家长也不得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三、家校关系中学生家长身份的缺失

家校关系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就学生培养、教育、管理而产生的相应沟通与合作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家校关系中,高校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家长的身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家长对于家校关系的认知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大多数学生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积极的参与到基础教育中,配合中小学老师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愿意竭尽全力资助子女成才,可是,一旦子女步入高等院校,他们就很自然地将培养子女成才的任务交托给高校,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成人、成才的作用。他们在观念上没有将自己视为子女的“老师”,也没有将家庭视为教育的另一个场所,单方面的认为将子女送到高校,子女的教育、管理就应当由高校全权负责。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既没有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参与高校的教育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有些家长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不全面,漠视学生的德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第三种是一些少数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教育,对高校和老师是完全的信赖,在他们的理念里,老师是权威的象征,于是他们主动放弃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将学生百分之百全部交给高校和老师。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无法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无法与高校在对等的位置上面对和处理学生问题。

实际上,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子女,家庭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长在与子女的长期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女子的个性、品质、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高校管理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政策,可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决策给予更高的支持,高校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也就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更多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源于高校方面的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校的制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合理。

家校教育合作,实质上是联合家庭和高校的力量——两个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人才教育的有机补充,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教育的主渠道,两者应当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建立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人才培养教育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10.

[3]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8-1.

[4]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中国检查出版社,2007.

[5]唐文琴.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翁明慧,女,江苏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王 达,男,江苏宜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