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乡村旅游发展初探

2016-01-25 10:31吴孝霞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黔江乡村旅游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黔江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黔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黔江;乡村旅游;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2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以农民为主体,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把具有“乡村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轨迹、农村民俗风貌、乡村人文遗迹和乡村社会民俗风情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与求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黔江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黔江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小南海、武陵山等以其独具特色的景色闻名于世,黔江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异彩纷呈。黔江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现已开通渝怀铁路、渝湘高速,武陵山机场已经开通黔江到重庆、黔江到成都、黔江到广州、黔江到昆明、黔江到杭州、黔江到北京等航线,已开工建设黔张常快速铁路。

(一)自然资源优势

黔江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地质奇观、完整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民俗风情。这些自然资源也是重庆市打造的“武陵风光”旅游品牌的核心。具体来讲主要有保存最完整的“全国惟一、世界罕见”的古地震遗址小南海;有集地质奇观、古镇文化、观光农业于一体的蒲花河濯水古镇风景长廊;有曾与梵净山、峨眉山齐名、佛道教文化悠久的武陵仙山;有绝壁对峙、原始幽森的阿蓬江;有保存完好的灰千梁原始森林等。这些自然资源在渝东南及武陵山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优势

黔江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众多。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其独特的文明史。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西兰卡普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三)旅游基础配套程度逐步提升

交通建设发展迅猛,旅游条件逐步成熟:黔江已成为武陵山区的交通枢纽,‘五高六铁交通网络纵横,武陵山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昆明、杭州、重庆等各大城市的航班,黔江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黔江-湖北恩施将于2016年通车,已开工建设了黔江-重庆梁平的高速公路,并于2015年开工渝怀铁路复线、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重庆-黔江的城际高铁正在筹备中。区内交通实现了乡镇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100%的“三百”目标,打通了区域内的交通“血脉”。

三、黔江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以及外来投资,部分乡村地处偏远、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由于缺乏资金而且很难引进投资,导致这些区域在没有进行科学的有效论证、规划和策划就进行旅游开发,而且开发中目光短浅,未充分利用生态及资源优势,未充分挖掘乡土本色,却复制了诸多的城市化建筑。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各方合作不力的现象,设计、开发以及经营的主体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不一致。政府、企业还有农民各方站在各自的位置思考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难以做到统一路径。

(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地处偏远,即便开发时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投入,但是仍有很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法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交通不畅、进入不便,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他如厕所、停车场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严重匮乏;旅客吃、住等配套条件不足,脏、乱、差明显,相应的设施设备也难以让人满意。

(三)缺少专业人才支撑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才缺乏,其中乡村旅游人才则严重缺乏,这也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乡村干部从事乡村旅游的管理,由村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由村干部组织村民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这样的人才机制阻碍了乡村旅游发展。

(四)产品缺乏竞争力

目前,黔江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基本停留在观光旅游与体验旅游,即“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固定模式中,产品过于单一,乡村生活所蕴涵的深厚民俗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来看,大部分产品停留在吃、住、娱等表象体验而缺乏具有地方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特色,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不足,缺乏竞争性。

四、黔江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注重落实;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由区级旅游主管部门科学谋划、制定相关规划,明确整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路径选择和重点项目,做到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一盘棋。根据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空间差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在规划过程中促成乡村旅游的集群发展,即从乡村民俗文化和乡村特色资源出发,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创新旅游服务产品,形成众多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

在区政府层面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联系,共同就关乎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土地、项目、资金、税收、审批等重大事项进行沟通协调,做到方向统一、重点明确、资源整合。提升各乡村旅游目的地间的合作水平,使之形成有效的纵横联系和密切协作。

(二)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和游客的回头率,很难想象旅客在吃、住、行不方便的情况下,愿意彻底领略旅游景区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景色。游客对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最基本的吃、住、行等几方面。吃的是否健康安心,住的是否舒适放心,是否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旅游景区最应该考虑的事情。挖掘发现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修建一些具有当地浓郁民俗风情的旅社,配备一些当地主要的牲畜作为交通工具,不仅体现绿色、健康、环保、也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热火朝天,导致着各种竞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批素质高、技能强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才能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培训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多去一些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成熟的地方学习,多学习旅游接待知识,多学习经营管理能力,使之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美好,也能感受到乡村人民的和谐,为游客再次、多次旅游打下良好基础。

(四)注重本土特色,创新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保持乡村本土特色,要做到旅游产品既有创新又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要做到既能满足现代都市游客的需求又能把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贯穿在产品中,这需要大胆设计、因地制宜、深度挖掘,也需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团队协作。乡村旅游产品因其独具特色更能受到游客的重视和青睐,同时才能带动整个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对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进行合理的保护、有效的整理和深度的挖掘,为游客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开发建设中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及功能,对山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游客提供游山玩水、回归人文、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条件,发挥乡村旅游的身心调节功能,使旅游者在优美山水和浓郁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完整的了解大自然,更自然地秉承传统,以一种更加自觉地心态呵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实现游客的自我教育升华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简介:吴孝霞(1988-),女,籍贯:重庆南川,职称:助理讲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工作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邮编:409000。

猜你喜欢
黔江乡村旅游对策建议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黔江精神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