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2016-01-28 15:15谢睿颖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5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包法利道尔

谢睿颖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谢睿颖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从多角度、分层次探究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中,这与19世纪法国外省风俗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修道院的教育也让爱玛接受了消极浪漫主义。主观原因,出嫁包法利先生过着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让爱玛无法忍受。爱玛委身于情人们,希望追求理想爱情、生活中的激情和肉体上的快感。同时,她也盲从商人勒乐的虚伪言辞,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且靠签订期票来进行消费。最终,爱玛自身感情也发生了异化,她利用自己的情人们,来寻求平淡生活中的刺激感,寻求肉欲上的满足、生理上的快感和金钱。再从现代的视角看,爱玛身上还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辉。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和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情感的独立。

爱玛;消极浪漫主义;情人;金钱;女性意识

一、客观原因

(一)社会环境:19世纪法国的外省风俗

爱玛是典型环境中诞生的典型人物。残酷的社会现实是爱玛悲剧的根本原因。爱玛生活的年代,是法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相对稳定的时期,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腐化堕落的本性暴露无遗,同时,颓废的浪漫主义盛行。

《包法利夫人》创作于1851年,1856年问世。小说的背景为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展示了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法国社会风貌(1848年—1852年)。本书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荣的英雄年代过去了,1848年的革命风暴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福楼拜刻画的就是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风貌。本书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小说醒目的副标题:“外省风俗”。这表明福楼拜描写的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以市民阶层的庸夫俗子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以对资产者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暴露为小说的基本命题。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销声匿迹,而如今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为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而爱玛也是平庸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是浪漫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冲突的产物,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风貌,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修道院的教育:消极浪漫主义

修道院教育中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爱玛心理正常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通人家学习上层贵族把女儿送修道院接受教育。

爱玛十三岁,被卢欧老爹亲自送进了修道院。爱玛虽在修女、圣坛、圣水、蜡烛中成长,不听弥撒,不忠诚忏悔。吸引爱玛的是宗教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忧郁。她太熟悉田野,看惯了安静的风物,反过来喜好刺激。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爱青草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情感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每月来修道院做女工的老姑娘,更是让爱玛接触到了浪漫主义的意象。音乐课的歌曲文字拙劣,曲调轻浮。最后,爱玛再也听不进去修道院克制肉体、拯救灵魂的教诲了,而变得热狂而又实际,爱教堂为了教堂的花卉,爱音乐为了音乐的词句,爱文学为了文学的热情刺激,反抗信仰的神秘。

修道院的消极浪漫主义对爱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它造成了爱玛的无知,使她不了解社会现实的残酷。爱玛寻找情人的原因也可从中看出。她只需要可以给她带来情绪的激发的人,包法利无法给她带来婚姻中的愉悦与激情,爱玛就厌恶他,并转向罗道尔弗。当被罗道尔弗第一次抛弃,她又奔向赖昂去寻找她想要的激情。包法利无法给她上流贵族奢侈般的贵族生活,她就从商人勒乐那里无休止的赊账购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爱玛的所作所为仅仅为了自身情绪的激发和愉悦。

青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爱玛的青年事情没有在修道院度过,她就不会接触这些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她的一生可能就是平平淡淡,做一个守妇道的好妻子并操劳一生。但她已经接受的这种教育在她心中根植,无法逆转。修道院的教育让爱玛对大量消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深信不疑,并痴迷于其中的男女爱恋,使她偏离了正常的心理发展轨迹,变得病态。

二、主观原因

(一)出嫁包法利:平淡的婚姻生活

爱玛并没有反对卢欧老爹给她一手操办的婚姻,选择了出嫁包法利。但其实爱玛的出嫁就是卢欧老爹一场交易。爱玛在家没有用处,出嫁又不需要贵重的嫁妆,自己还可以拿聘礼补齐亏空。他唯一没有考虑的就是爱玛的感受,这场婚姻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卢欧老爹对钱的需求和包法利对爱玛的倾心。

其次,出嫁包法利也是爱玛的一次赌注。她在不确定自己是否爱这个男人的情况下却选择了嫁给他,丝毫没有反抗婚姻。爱玛的出嫁与她在修道院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对爱情的极度渴望,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姻,她渴望的新生活的降临。或者也许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产生的刺激,足以使她相信;她终于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在这以前,爱情仿佛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不可即,在诗的灿烂天空翱翔。

婚后的爱玛对平淡无奇的婚姻充满了失望。她曾认为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日就是蜜月。她望新婚夫妇能在名字响亮的地方散步,因为只有这样的地点才可以产出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没能实现。

崩溃的爱玛不禁反思:“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婚姻只是爱玛的一场赌注。如果赢了,她就可以和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幸福浪漫生活在一起。如果输了呢?她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后果。爱玛也曾经尝试改变包法利,但失败了。从此,她也不再对包法利抱任何希望了。

(二)委身情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与激情

为了超越平庸无奈的现实,爱玛不仅将自己想象成一位高贵的多情的女子,同时,她也美化了罗道尔弗、赖昂的形象,把他当成风度翩翩、富有激情的公子,实现自己爱情理想的工具。同时,爱玛情人们的种种行为也加速了爱玛的悲剧结局。[2]

爱玛对热爱音乐、钢琴、诗人、歌剧、书籍,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的赖昂一件倾心。在剧场中与赖昂重逢,唤起了爱玛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想到与罗道尔弗不堪的爱情和往日的痛苦、孤独的场景。于是,在再见赖昂的那一刻,她感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燃起了爱玛对爱情的欲望。

罗道尔弗有遇事退一步考虑的明智眼光,他不会把自己全部的人生都放在和爱玛的这一段感情中。他对爱玛没有礼貌,却还把她训练成一个又服帖、又淫荡的女人。爱玛对他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和一味倾倒。他做的就就是在文章最后加上“永别了”三个字来彻底撇清两人的关系。

罗道尔弗拒绝借钱给走投无路的爱玛。他完全不顾和爱玛的情分和她悲惨的处境,非常安详的神奇道:“亲爱的夫人,我没有钱。”“他只要把房间里几个值钱的小玩意送给爱玛,爱玛就不会走投无路而选择服毒自尽了。但这时罗道尔弗已经认为是对自己毫无利用价值的人,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她了。

在爱玛下葬的那天晚上,罗道尔弗整天在树林里打猎消遣,安安逸逸,睡在他的庄园里;赖昂在那边也睡着了。爱玛委身情人们得到了激情与快感,但并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爱情,遭到了情人们无情的玩弄。

(三)盲信商人勒乐:追求物质享受的非理性消费

爱玛盲目信任商人勒乐,她不顾现实的经济条件,依靠贷款抵押获取上流贵族才能使用的商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爱玛忽略了社会现实,只是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进行非理性的消费,这将自己推入了深渊。

商人勒乐是唯利是图、工于心计、虚伪、谄媚的奸商。他第一次拜访爱玛时,便刻意称她为“风雅女士”,以博得好感。勒乐不直接报出商品价格,而是说:“没有几个钱,没有几个钱;也不必着急就给,随您方便;我们不是犹太人。”他甚至提出,如果爱玛需要钱,他可以随时为她送来。“您要事钱不凑手,我先借您也行”。单纯的爱玛还真以为会有这样好的事情,却不知道利息会利滚利,越来越高。直到最后账单来了,爱玛都没有相信这个事实。

当勒乐发现爱玛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身上再也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押,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限期二十四小时,清偿全部债款八千法郎。过期不赴,当即依法执行,扣押其家具与衣物。爱玛见到这种法令的反应,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也情有可原。她认为勒乐又来吓唬她了:因为她一下就看穿了他的种种策略、他的殷勤目的,看到数字庞大惊人、更觉得是假的了。但是,她一味买,一味欠,一味借,一味出票据,续票据,每次到期又往上滚。爱玛真的就是一个沉浸于一个浪漫主义世界,而完全忽略现实状况的女人。这时,勒乐才露出了凶恶的真面目。他的“关我屁事!”的心态直接促成爱玛年轻生命的凋零。

三、现代视角: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造成爱玛悲剧的本质是,是爱玛的内心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她改变不了社会,就只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爱玛身上的闪光之处在于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和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情感的独立。[3]在一段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性格不合该怎么办?难道爱玛就要在不中意的婚姻生活中,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吗?即使爱玛所处的背景时代已经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秩序已进一步确立,工业开始起飞,尽管如此,妇女还是被牢牢地栓在家庭中。但在爱玛生活的外省,人们依然认为女人的舞台在家里,任务就是悉心照顾丈夫和孩子。没有人会考虑妇女们自身需要的满足。获得银质奖章的卡特琳·勒鲁的老妇人,矮小、皮肤手指粗糙肮脏就是这样的代表。

爱玛绝不甘于自己的一生会和这位老妇人一样度过,追求爱情的欢愉、追求奢华的虚荣的女子爱玛最终负债而死。但与卡特琳·勒鲁麻木、暗哑、没有任何的进步意义和女性的光彩这样存在一生,倒不如说爱玛这样的死更加痛快。

爱玛她强烈希望生儿子。因为一个女人,就不断受到阻挠。她没有生气,没有主见,身体脆弱不说,还处处受法律拘束。她的意志就像面网一样,一条细绳拴在帽子上,随风飘荡,总有欲望引诱,却总有立法限制。于是,当爱玛发现自己生了个女儿后,昏了过去,当时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显而易见

爱玛没有机会走向社会,不能获得经济来源,只有依赖丈夫赚的钱来满足自己所有的浪漫幻想。因此,当包法利的财富被她挥霍干净时,迎接她的只有死神。因此,女性只有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人格,才能有获得真正爱情的可能,更有了女性对抗男权社会的物质基础,进而找到真正的出路,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

结语

爱玛义无反顾地吞食砒霜而死,是郝麦的砒霜,是罗道尔弗和赖昂的残忍无情,是勒乐的步步紧逼,是包法利的无能平庸,更是福楼拜自己,促成了爱玛生命的陨落。同时爱玛的行为,是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还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福楼拜在写作《包法利夫人》时,彻底排除了主观抒情成分,形成独创的客观主义风格。他将文学作品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将真实性作为衡量艺术的主要准绳并强调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炼及典型化手段。爱玛便是他笔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本文对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理解爱玛人物形象的意义。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建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琼.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男性社会

[3]尚玉峰.《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谢睿颖(1996-),女,汉族,广东人,本科,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道尔
大侦探福尔摩斯3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