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性差异及其对设计的启发

2016-01-28 11:50杨安琪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儿童画运算事物

杨安琪 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性差异及其对设计的启发

杨安琪 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在儿童画中,充满着各种纯粹的几何形态和简洁的线条,其中蕴含着最原始最单纯的表达方式,这种抛弃世故的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方式甚至让许多现代艺术大师都羡慕不已。然而这种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传统心理学认为这种能力的退化呈现阶梯式的特征,但是这种观点大而化之忽略了个体差异,本文就个体因素的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实验设计,希望可以通过对差异的关注更优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培养。

儿童画;格式塔;视觉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儿童玩具设计

在儿童画中总是有种毫不费力的来的纯粹,儿童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似乎天生就有。乔纳森•范伯格说过∶“ 儿童艺术同伟大的现代艺术一样值得尊敬, 在大多数时候, 你实在很难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儿童画中,没有所谓的透视和对现实的精细摹画,展现出儿童眼中对世界发自内心的、最为直接的体验,用自己对世界的初体验,塑造出自己眼中最真实最本质的世界。

人们在儿童画中总能感到一种原始、自然、纯粹的力量,然而,同样是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成年人却无法像自己年幼时那样自由舒展自己的绘画能力,从而导致了绘画界对于儿童绘画本质的追求与回归。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对此一般认为是由于儿童在智力、身体和观察能力上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对于创作出的绘画缺乏完全的控制能力。但是这一解释是对儿童画的缺乏思考的表象认识。

实际上,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所处的视知觉发展阶段和思维结构不同所致。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批判了“儿童画的是他们认识到的,而不是看到的”这种“唯理智论”,进而提出了“儿童画的就是他们看见的”论断。“儿童的绘画,既是高度概念化的,却又完全来自于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解释。因此我们从儿童画中看不到尝试模仿的痕迹,那些基于天真的观察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再现事物之一般特征的作品,是再现简化的结构特征的作品。儿童具有敏锐清澈的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能力,然而这种简化的过程含有大量的独创性成分,而且这种独创能力在每个儿童身上有所差别。因此不论看过多少幅儿童画,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儿童总能用几条简单的线条创造出一个全新和独特的形式。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的先驱,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并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4 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代表对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与它之前和之后的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第二阶段是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阶段儿童思维需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一般性,在思考眼前问题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此时儿童已掌握长度、质量、容积等守恒的概念;数的概念的掌握使空间和时间的测量活动成为可能;自我中心观开始逐渐削弱。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岁-15岁),此阶段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15岁以后人的智力还将继续发展,但总的来说属于形式运算水平,可以认为,形式运算阶段还可分出若干个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假设:

由于大脑和认知的发展,人在描绘事物时逐渐有了空间概念,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和世俗观念的影响,逐渐受到“束缚”不再能用纯粹的观察方式看待一切事物。但儿童的认知过程除了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之外,儿童的生长环境和个人属性(家庭教育、性格等)对于儿童画就没有影响了吗?个体的差异存在真的可以被忽略吗?认知能力的变化可以单层次的归结于儿童成长的必然性,还是除此之外有来自其他原因导致的差异呢?

方法:

选择四种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10岁学龄儿童:1.双亲健在并且没有离异;2.双亲中一方离世的单亲家庭;3.失去双亲并由长辈抚养长大;4.失去双亲的孤儿。每种情况有10名被试儿童。被试环境中只有被试儿童,家长或者陪同人员不允许介入实验过程。题目设定为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让被试儿童单一的画出某种动物或植物到画出在一定空间、背景中的多种事物。

假设结论:

假设结论1(最有可能)

在具体分析被试儿童的背景和该背景对该被试儿童的影响后,对比相对应的儿童画,每组被试结果都有所差别,这些最终显示的差别是由于何种具体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实验假设成立。

假设结论2(可能性较低)

不同小组间可能会有相似的实验结果,可假定儿童认知发展的确受其生长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但是没有具体到实验中这么多的细分情况,只需要分为几大类,无需考虑再细分的具体情况,实验假设成立但有值得商讨改进之处。

假设结论3(最不可能)

每组被试的结果没有值得关注的明显差异,被试者都几乎表现出一致的结果和思维方式,实验假设不成立。

由此可以得到启发,现在市场上的儿童玩具大多是按照儿童年龄层区分(以乐高为代表),但是这只是一种层次的分类。同年龄层段的儿童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而这点也常常被家长和老师忽略,可能导致某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生活的纯形式的美术教育。同时,儿童的个性差异被忽略不利于儿童心境成长,大可不必过早的进行整齐划一式培养。正如古希腊雅典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所说,对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感悟的一种方式,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可以针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儿童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根据不同群体因材施教,培养、鼓励表达甚至完善其认知能力,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有所助益的。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代表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否定,更不能影响我们从该理论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1][美]哈芬顿.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马尔库赛.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刘冬岩,贺成立.基于视觉思维的视角解读儿童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弗拉维尔•J•H等.认知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儿童画运算事物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如何鉴赏儿童画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儿童画作品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追求画得太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