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头到场上:明清传奇代表作舞台改编的主要方式

2016-01-28 08:03洪瑾怡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215009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洪瑾怡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215009)



从案头到场上:明清传奇代表作舞台改编的主要方式

洪瑾怡(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215009)

摘要:学界现存明清传奇作品舞台演出本以《缀白裘》所收剧本为主。文章通过对明清传奇代表性作品文学原本和舞台演出本的比较研究,围绕明清传奇舞台演出本对原传奇剧本的二次创作,探究戏曲表演者对作品原本的主要改编方式。

关键词:明清传奇;舞台改编;缀白裘

传奇作为一种糅合了诗赋、词曲、四六、小说诸种文体特征的综合性戏曲文学样式,在明清时期发展臻于鼎盛。明清传奇语言典雅精致,体制较为庞大,其优点在于能深刻表达文人细腻的情思与深邃的内心世界。当然,随着传奇文学的深入发展,它逐渐体现出一种趋势,即相对于元杂剧剧本兼具文学欣赏与舞台搬演的双重优势,明清传奇的许多作品逐渐演变成了主要适合案头阅读的“案头文学”,而这与戏曲文学本来便是指向场上搬演的基本功能发生了错位。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着手对那些不适合舞台演出的明清传奇剧本,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改编,这就导致了同一文学剧本出现“案头”与“场上”两个系统的有意味现象。文章即以明清传奇代表作品为例,围绕明清传奇舞台演出本对原传奇剧本的二次创作,探讨“场上”文学对于“案头”文学的具体改编情况。

学界现存的明清传奇作品舞台演出本以《缀白裘》所收剧本为主。通过传奇作品原本与舞台演出本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传奇的改编者通常是演出传奇作品的艺人,他们是连接观众与作者的桥梁。同时,艺人的改编也令作为雅文学的传奇不可避免的添上了俗的气息,这是作为受众的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两者相互融合的结果。而艺人们在舞台上对作品原本常见的改编方式分为四种:增加式,修改式,补充式,删除式。

一、增加式

增加式即在对传奇作品原本的演出中加入新的内容,分为四种具体情况。

其一为增加内容以丰富人物形象。戏曲中的人物形象首先依靠念白得以体现,当某些剧情关键人物被作者忽略后,改编者需要通过增加内容使人物更具有表现力。例如在《浣纱记•寄子》中,原本的伍子胥之子整出戏都只伴随在伍子胥身侧,少有语言动作,显得十分呆板,没有即将与父亲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感。而在搬演的过程中,改编者增加了大量伍子胥之子的念白和动作,令其变得有血有肉,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哭相思】本是同林鸟,分飞竟失群。(外欲下,贴扯衣介)(外)我儿放手。(贴)啊呀!爹爹吓!舍不得你去。(外)我儿快快放手。(贴)啊呀爹爹吓!(外)也罢!(推贴,贴跌介)(末唤介)侄儿醒來,醒來。哥哥侄儿昏倒了。(外又上)我儿醒來,我儿醒來。贤弟,诸事全仗你罢!(下)(末)侄儿醒來,侄儿醒來。(贴)啊呀!爹爹吓,谁怜一片月,相隔万重云!啊呀!爹爹在哪里?爹爹在哪里?(末)侄儿不要哭了,随我进來。(贴)是。(哭,随末同下)。

其二为增加内容以表现人物情感。部分传奇作品在剧情细节处理上缺乏表现力,人物情感仅用连续的唱段来表现,表达方式较为单一。如《玉簪记•促试》(《催试》)中观主强送潘必正出观赶赴科举这一情节,面对潘必正与陈妙常的分离,作者用连续七段生旦曲辞来表现二人的悲伤,却无一句念白,难以符合观众的需求。经过实践,改编者们在结尾处增加如下内容:

(净、旦)潘相公,我们不送了,师傅就回來吓。(老旦)就回來的。(看贴介)你怎么不进去?(贴)徒弟陪师傅送潘相公一程。(老旦)不劳费心。(贴)是。(老旦)还不进去?(贴下复回头看介)(老旦)!(贴下,老旦、小生、丑同下)

改编增加了陈妙常欲送潘必正却被观主制止的情节,体现出二人相爱却不能公诸于世的痛苦,以及观主对二人私定终身的否定态度,剧情也更加曲折引人。

同样的细节处理还有在《牡丹亭•叫画》结尾处加入了一段柳梦梅请画入房时对杜丽娘写真的自言自语,三请三让间使柳梦梅的形象更为痴情:

(小生)呀,这里有风,请小娘子里面去坐罢。小姐请,小生随后。岂敢。小娘子是客,小生岂敢有僭。还是小姐请。如此没并行了罢。(下)

其三为增加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明代中期时事剧《鸣凤记》中多有此类改编,例如《严嵩庆寿》(《严寿》)中,艺人在搬演时增加了一段官员陈虎于严嵩寿辰为其祝寿的情节,官员的阿谀奉承、狼狈为奸既是对剧情的延伸,也是当时官场风气的投影:

(末)太师爷着你进去,须要小心吓。(外)是,待我膝行而进边上仇总兵差官叩老祖爷的头,愿老祖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净)你家爷在边上好?(外)俺家爷靠老祖爷的洪福,好吓,好吓。(净)我不日就要旌奖你家爷了。(外)多谢老祖爷。(净)你这官儿叫什么名字?(外)狗官是边上游击,叫做陈虎。(净)我回书上带你的名字,叫你家爷看顾你就是了。明日领回书。(外)多谢老祖爷恩典,狗官这里杀身难报。

其四为增加内容以体现本地民风。如在《鸣凤记•驿里相逢》(《夏驿》)中,改编者添加了一段官员杨继盛与驿子之间的对话:

本段运用苏白,加入了“骨牌”“烧饼”“油炸鬼”等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此外,由演出者添加的净角起到了插科打诨的作用,语言也符合社会下层人民的审美需求。

二、修改式

修改式即直接对原本中人物的曲辞念白进行改编,分为三种具体情况。

其一为使角色语言更符合角色身份定位。角色的语言与其身份应当相对应,这是剧本文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文人创作的抒情化趋势却令两者产生了偏差。在明清传奇作品中,作者笔下的生旦角色大多语言典丽精致,曲辞用韵严格,然而作者往往忽略了创作曲辞应当“量体裁衣”。在传奇作品原本中,角色曲辞与身份不符的案例颇为常见,如《水浒记•活捉》(《冥感》)中,阎婆惜与张文远的曲辞大段用典,不符合二人妓女和书吏的身份。

面对此类问题,改编者将角色依照不同的身份分开,创作出不同的曲辞,使角色语言更富有个性。如在改编后的《牡丹亭•闺塾》(《学堂》《春香闹学》)中,贴旦春香的形象更多了逗乐的意味,念白也趋向于口语化。活泼的侍女春香与腐儒陈最良的互动,成为了戏曲舞台上的经典。

其二为使角色语言更贴近日常生活。在部分作品原本中,作者创作的念白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不适合搬演给普通市井百姓观看。对此,改编者吸收不同角色的社会方言,将民众的日常语言融入到戏曲文学当中。如《长生殿•弹词》中有一段观众评论李龟年唱曲的对话:

(净)他唱些什麼?咱这里不懂。(贴)唱个杨贵妃娘娘个标致哉。(净)可有我梅大姐这样好么?(丑)落里及得三姑娘个脚后跟介。看一双脚指头就有三寸长厾。(贴)阿姆毴!(净怒介)你这驴囚入的!讲些什么!(丑)啥介,我说三姑娘三寸金莲,是标致个意思。啥介?(末、小生)休要胡闹。

改编者从观众的角度来解读文人作品,创作出三个观众一问一答的念白,以生活用语复述深涩难懂的曲辞,贴近了百姓生活,富有新意。

其三为使情节过渡更加自然。

在《玉簪记•促试》(《催试》)中,作者在处理潘陈二人的离别时,仅用一句“平地起风波,暗里分鸾凰”,将关键剧情简单带过,显得十分突兀。改编者则在此剧情中加入践行的情节,陈妙常的念白中也带有不舍之情,挽留意味浓厚,更符合生活实际。舞台本如下:

(净、旦)潘相公就要去了?在此简慢。(小生)好说。(贴)师父,潘相公几時起程?(老旦)如今就行了。(贴)天色晚了。(老旦)不在你心上。看酒來。(净)有酒。(老旦)侄儿,我有酒一杯与你践行,但愿你步去马回,方遂你姑娘之愿。(小生)多謝。

三、补充式

补充式即在原有的唱词后补充角色的神态、动作等科介内容,此类改编多见于《审音鉴古录》,该书填补了舞台表演诸多要素的空白。

例如,《红梨记•赴约》(《访素》)中,原文描写赵汝舟晨访谢素秋一段只有简单的念白和一段唱词,而在《审音鉴古录》中记载的神态动作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生动体现了赵汝舟欲见佳人的急迫、未得见佳人的失落和等待佳人的难耐之情:(下文中楷体部分为改编增加内容)

〔小生〕咳咳咳,不是嗄,昨日他内府承值已完,一定早回。今日我们早去嚜,也见志诚些。〔老生装憨作态介〕如此吃了饭去。〔小生急立揉老生介〕哎呀兄回來吃罢。(老生)哈哈哈,好个老实社家子弟。既如此就请同行。(小生)请。〔作各出門行介,小生作心忙步紧式同唱科〕

【前腔】韦娘面,刺史肠。两相逢迷留怎当。〔老生慢走〕〔小生回顾作扯老生衣白〕快些走。芳心密意。相偎相靠从前讲。〔作到介〕(老生白)此间已是。(小生)请。〔二生欣进,各各寻看索然〕〔老生作看介〕(老生白)嗄,看这光景想还未归。(小生)怎见得?(老生)哪,你看栏畔鹦鹉声喧,画檐边蜘蛛尘网。〔小生减笑略悟,向内亦观方觉状,白〕真像个不曾到家的。不見银筝抛却,玉台闲放。〔老生故意搅白〕既不在家,我们回寓去罢。〔小生急扯介〕哎呀天气尚早,我们且在此坐待一回。〔各请〕〔小生如心痒难搔式进坐介〕

《牡丹亭•离魂》中也有对杜丽娘离世这一情节的详细补充,讲解了演出杜丽娘这一角色的动作要领:

〔小旦急双手掙,悲咽,双手抖搭贴手一落一瘇,贴唬介〕(小旦)怕等不得了。(贴)呀。(对右上指小旦科)这病根儿怎攻?心上医怎逢?〔小旦收双手云〕春香,我死後,你可向灵前。〔遏二遏,落神看贴〕叫唤我一声。〔身一落,贴悲哭科〕哎呀天嗄。他一星星说向咱伤情重。(合前)〔小旦在贴曲内作左手揉心右手摇头式,皱眉,又左手将袖咬式,俗做抓空谬矣。双手捻心头,立在椅档上迸硬身〕哎哟!哎哟!〔靠椅背咬唇,第三声喊作死式,睁开眼闭眼开口上牙放下唇。贴转看小旦,急出对右下喊介〕哎呀老爷夫人快來!〔内打三鼓介,外巾服同老旦急上〕

四、删除式

删除式即在演出中删去部分原本中的曲辞,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删去原文,不予演出;一种是删除角色。

删去原文具体分为三种。

其一为删去与下文无关的原文,如《浣纱记•见王》(《进施》)开篇有一段吴王阖闾叙述梦境令卜吉凶的念白,此处念白篇幅略长,且与下文剧情无关,增加了演员负担,故删之。又如《牡丹亭•冥判》中有大段判官自述如何掌管阴间的曲辞,与主线剧情无过多关联,故删之。

其二为删去不符合角色身份定位的情节。如《鸣凤记•夫妇死节》(《斩杨》)中,改编者删去了杨夫人为杨继盛赴死而诵的一篇祭文。此段祭文为作者抒情之用,遣词慷慨激昂,却忽略了杨夫人闺阁出身无法创作出如此祭文的实际情况。

其三为删去不适合舞台搬演的内容,如《牡丹亭•冥判》末尾处判官指责花神的念白中含有部分情色内容,不适宜当众演出,故删之。

删除角色在演出中则比较少见,一般是删除与原文关系不大、不影响剧情发展的配角。例如在对《浣纱记•通嚭》(《回营》)的改编中,改编者们删去了原文中的配角“千姣”。千姣作为丑角伯嚭的侍妾,在原剧情中并不突出,只起到插科打诨的作用,其角色的设置虽与当时吴地民风有关,但因念白中含有部分情色内容,不宜上台搬演,加上对剧情发展亦无太大贡献,故删之。又有《牡丹亭•拾画》中删去台词较少的石道姑的出场,使其成为一出小生独角戏。

其他传奇作品中也有戏份不多、台词较少的角色,戏班在演出时出于节省人力的考虑,有时将其删去以达到缩减非必要的出场人物的目的。如《牡丹亭•劝农》中,改编者将末尾众人欢送杜宝离去的情节改为杜宝谢绝众人欢送,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反映出杜宝为人清廉。

传奇,在明清文人的笔下,其抒情功能不断被扩大,但“案头”文学终究要回归到“场上”文学的实践当中。折子戏如《浣纱记•寄子》《牡丹亭•春香闹学》等,都是经由舞台上一代代的艺人不断加工方能成为经典。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戏曲艺人对传奇作品原本的舞台改编是戏曲演出的生命线之一,他们对传奇这一文学体式的推广功不可没。

指导老师:路海洋

参考文献:

[1]钱德苍.缀白裘[M].中华书局,2005.

[2]毛晋.六十种曲[M].中华书局,2013.

[3]佚名.审音鉴古录[M].中国书店,2012.

洪瑾怡,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