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中的晃动拍摄手法与长时间曝光拍摄手法的分析与阐述

2016-01-28 08:03王劭立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王劭立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关于摄影中的晃动拍摄手法与长时间曝光拍摄手法的分析与阐述

王劭立(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摘要:摄影从1839年被发明之后,就不断的影响和冲击着人类自然,科技,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从胶片时代过后,21世纪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变得更加“平民化”。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的时代,摄影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

在19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活跃的新一代摄影师如克莱因,弗兰克等,一改照片原先既定模式,开始尝试长时间曝光,晃动和模糊的拍摄手法,不断的冲击着人们对于照片的审美和看法。

本文通过摄影中的晃动拍摄和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概念出发,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了关于晃动拍摄和长时间曝光拍摄的隶属主观摄影还是客观摄影等问题,详细的介绍了它们之间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提出的观点和概念对于正在用摄影作为表达手段的艺术家和同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晃动拍摄;长时间曝光;主观摄影;客观摄影

一、摄影中的晃动和长时间曝光摄影隶属主观摄影还是客观摄影

不管是晃动和长时间曝光应该都属于主观摄影中的一种。就普遍的理解来看,所谓主观摄影和客观摄影的区别如以下几点:

1.客观摄影

在最熟悉的马克思唯物论中认为客观物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那基于这个观点的话,客观摄影应该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描述和模仿一个物体”(这点同样是基于艺术起源的“模仿说”的一种发散)。

问题在于物体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中,意识所能覆盖的面积到底有多大。这是能区分何为物体何为意识的关键的部分。同样基于马克思理论,意识的定义是“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应”。理论中存在的一个灰色地带。是客观物体范围是与人隔离开的,还是到达人脑之前的过程。

如果所谓客观物体是物体穿过人视网膜和眼球(在不考虑照相机的前提下)到达人脑之前的所有阶段。那么所有在没有客观物体的打扰下(眼镜,相机)意识察觉的影像都属于客观影像,比如:1000度近视的人不带眼镜下看到的花朵和眼睛极好的人眼中所看到的花朵是一样的,同为客观。这显然是有悖于客观物体的定义的。一个有着1000度近视眼中的花朵的花瓣,可能用手去捉,根本捉不到。

经过分析得知,摄影中客观物体的范围应该是不能以到达人脑之前为界限,起始应该是基于客观物体到达人眼的时刻(不包含照相机的情况下)

2.主观摄影

为什么长时间曝光和晃动属于主观摄影?长时间曝光和摄影中的晃动之所以我们能理解,很大一部分程度来自于,在观看中人类眼睛的视觉残留现象(又称“余辉效应“——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像在快速运动中的电风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化的圆形一样。而这些图像的传播过程之所以属于主观范围,是因为在上述结论中提到的,它们是通过人眼传达到我们人脑的特殊影像。

如果说有着长时间曝光和摄影中的晃动的图像具有客观性,它只能是基于自身接受客观物体的运动趋势时客观的表达。不管是长时间曝光或者晃动,它们本身是不具有客观性的,可是我们却能用客观的方法表达出了我们对于影像传达到眼球后的影像。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长时间的曝光或者晃动,如果它需要有意义,则是通过我们运用照相机这个媒介客观的还原和表达出——图像在人脑或者意识中的客观运动趋势或能通过意识理解到的真实的影像或概念。

二、长时间曝光和晃动的区别

长时间曝光或者慢速摄影:这是指使用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照片。用慢速拍摄,可使运动的物体,在曝光瞬间,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基于在慢速摄影中相机的位置保持不变的动作,所以它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和传输,客观物体在相机面前的运动趋势,表达观看者对于特定物体在人脑意识中的表现或者动态的夸张。基于人脑对于动态或者物体内在趋势的理解和模仿。所以它具有比晃动摄影更客观的表达概念。能表达出物体在拍摄者内心中摇曳和舞动。

三、晃动摄影见于长时间曝光摄影的优点

晃动: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晃动,指来回摇动或上下摆动,特指反复地和急促地或波浪式地摇动。所以在一定程度喜爱晃动是包含长时间曝光中物体自身的运动的概念的,而相对于物体的自身运动而言,它也能反应一种来自外力的驱动,或者干预。就像在拍摄过程中,晃动是运用,主动的摇晃照相机来达到的。

在长时间曝光和晃动的概念中存在着交叉地带,是基于物体的运动轨迹或者对于运动趋势的猜测的一种客观的移动的传达。而相对于长时间曝光,晃动更具特点的是,人为的,或者是展现一种来自于外力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原先物体的运动轨迹.

四、晃动摄影可以表达的情绪

如果要学会运用在摄影中的晃动效果,首先需要的是理解为什么晃动,以及晃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师出无门,在照片中没有理由的晃动是一种无味的,没意义的行为。

1.表现紧张感

可以脑补一个场景,明天高考,父母叫醒你时,来回的推你肩膀,然后你睁开双眼,发现还有10分钟打铃,然后你飞奔出去,又或者你要唤醒沉睡的城市。所以晃动是可以表现出紧张感的。在这点上需要注意的:(1)唤醒的事物本身是沉睡的,是静止的;(2)就算是大幅度的催醒动作是也是有规律的。

2.表现临场的严肃感

一样的场景,你到达了考场后,马上,试卷从监考老师发下来了,这个时候你的腿在不自觉的抖动。所以晃动也是能表达出临场的严肃的感觉的。在这点需要注意的:(1)晃动是来回的趋势;(2)就算是大幅度的紧张感,速度也是极快的。

3.表现愤怒感

表现愤怒感同样可以运用晃动来表达,比如你电脑总是死机,你现在特别恼怒,然后拿脚愤怒的踹着主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动态是猛烈的,快速的。

五、晃动也有通过外力的介入来达到的:

比如现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的改变和破坏。所以一切通过人类活动改变极大的物体或者事件都能用晃动来表达。比如,游行、罢工、抗议、革命,大楼的建立和崩塌。信仰的建立和崩塌。

1.表现自然的力量

来自自然的力量,海浪,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火山喷发都能造成晃动感,而在摄影中运用晃动手法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2.需要得到重视或者注意力

在班上一般都是好动的孩子会受老师的注意,老师上课最喜欢捉的也是交头接耳的孩子。所以晃动是可以“发声“的,它可以帮不能动的树木发声,可以帮不能叫喊的土地,太阳发声,能帮助所有不能运动的事物发声,换句话说,只要它们有生存的权利,它们就应该有晃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李楠著.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3.

[2]蒋载荣著.摄影的视觉心理.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8.

[3]海杰著.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5.

[4](日)森山大道著,苏志豪译.迈向另一个国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5](日)荒木经惟著,阿夜译.漫步东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王劭立,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