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自觉与现代意义

2016-01-28 08:03李胜杰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610041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李胜杰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610041)



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自觉与现代意义

李胜杰(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610041)

摘要:王阳明思想核心主要包括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几个方面。从王阳明的学生起,几百年来人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思想进行研究而自觉传承着。尽管时间久远,王阳明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积极的教育、指导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阳明思想;传承自觉;现代意义

一、王阳明思想概述

王阳明是明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从《王阳明全集》1观之,其思想主要包括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等几个方面。王阳明反对程颐和朱熹通过万事万物去追求“事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原本无穷无尽,格之显得繁琐累赘,所以提倡要从人自身的内心去寻找“理”。他认为“理”全在人的“心”上,“理”能化生出宇宙和天地万物。所以便有了“心即理”的思想,即“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理统摄于人心,天下万物在人心的本体下彰显万形。如果失去人的心灵自觉作依托,外部的经验世界便是一堆脱离了意义之维的死物堆聚,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王阳明批判朱熹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知与行以及学问与修养的分离。

王阳明在《孟子》和《大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致,即“推广”“实现”之意;良知,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天理,即“道德意识”。“致良知”,就是用实际行动实现道德意识,或者通过实际行动完成和践行道德意识。王阳明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知,人皆有良知,良知即为天理,一切事物与其中的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做到本心的良知,就是做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王阳明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天地万物实是从灵明中产生。良知是人心所固有,而这种所谓良知,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为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是超善超恶的绝对至善之物。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所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的“知行合一”说的实质就是融行入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在人的主观世界里合一。或者换言之,他的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由知而产生道德意识,行乃是内心世界之道德修养。王氏的知行合一其实是针对朱熹“先知后行”,把知行一分为二的观点提出来,代表了其道德实践论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其“行”是指人修身养性的道德实践能力,也就是在一种自我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来成就所谓圣人的理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立足于人的主体精神和实践精神而建构,它为人们实现道德自我和价值自我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在知与行的争辩问题上,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并进不分离。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既然知道这种道理,就应该去践行这种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自称说知道,但不去践行,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因为真正的知识离不开实践。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当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确实实按照自己的所知在行动,并非知而不行。

二、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自觉

王阳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在几经波折之后,他的思想得到升华趋进完善,进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能人志士,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进而被传播开来。从他的学生对其思想言论的记录推广,到国内学者对其著作的翻译介绍,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其思想理论的研究应用,就是一种高度的传承自觉过程。

(一)阳明思想的记录、汇编与翻译

王阳明的学生对其言论、书信等的记录主要集中在《传习录》上。《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涵盖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学的重要资料。上卷是王阳明与学生的言论,中卷则是先生的亲笔书信,下卷是对其晚年思想的解说。在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侍御谢廷杰汇编王阳明的各类著作,以及钱德洪编的阳明先生年谱、王正亿编辑的世德纪、王阳明友人所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行状、祭文等,定名为《王文成公全书》,编成38卷,予以刻印。3对《传习录》的翻译,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有两种版本,其一为由应涵编译的《圣算致良知——“传习录”新解》,其二是由顾久翻译、于民雄注解的《传习录全译》。此二书的先后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捷径。对二书的比较学习,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阳明学及其主要思想精髓。

(二)阳明思想的国内研究

1.个人研究。梁启超点校的《传习录集评》,是在光绪和民国时期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升级而成。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与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侧重点各有所长。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的特点在于对历代主要《传习录》评注的介绍,也就是说该书的侧重点在于评注而非对义理进行阐发;而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则在于严密地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进行对比勘查,不但疏通了《传习录》的上中下三卷本,而且还将它们之间有思想关联的条目进行统一的考察和辨析。邓艾民的另一部力作《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则分别由《朱熹哲学研究》和《王守仁哲学研究》的未完成稿合编而成。

李国英的《阳明学研究》是一部论文集,有些论文先把王阳明跟朱熹、陆象山、刘蕺山和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特色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再论述宋明理学的演变轨迹;有些则从阳明学内部各学派思想宗旨的演变以及与晚期明代儒学、佛学及其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等等。进入21世纪后,吴光把有关阳明学研究的文章汇编成《阳明学研究》4,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2007年,由钱明、董平先生主持的《阳明后学文献丛书》也相继出版5。此外,针对王阳明思想和阳明学而写就的专著以及硕博论文和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的论文犹如雨后春笋,不再一一列举。

2.学术机构或团体研究。王阳明虽然在浙江出生,但其思想却是在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后开始成形。因此在贵州除了个人以外,还设立有专门研究阳明学的学术机构,例如贵阳学院在2005年首先成立贵阳学院阳明学研究所,然后在2007年组建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6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则设有阳明文化研究院,另外办有《阳明学刊》等。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于2011年8月合作共建“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创办有《国际阳明学研究》刊物7发行。

(三)阳明思想的海外研究8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就不断进行着阳明学的研究活动并出版有研究专著。如钱穆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9一书,第二部分就是《阳明学述要》。

《阳明全集》在16世纪初传入日本。此后在日本的一些大学中成立了阳明学研究中心,有些教授则专门从事阳明学研究。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初编辑出版了《阳明学大系》,把阳明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导致国内有些学者反过来翻译研究日本的阳明学研究,例如朱谦之的《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一书,钱明的《关于日本阳明学的几个特质》一文等。阳明学在16世纪传入朝鲜,17世纪便有相关书籍被翻译出版。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了“阳明学研究会”,此后创办相关会刊和出版研究书籍。

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均设有阳明学研究机构。20世纪初,在英国和法国亦编译有王阳明生平以及哲学著作对其思想进行传播。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从事阳明学研究的学者和团体,他们发表论文和出版研究专著。

三、王阳明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皆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尤其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强调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意识,或者说人有了道德意识就要付诸行动。正如王阳明所言,“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0对王阳明来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1如果一个人“知而不行”,那这个人就还“只是未知”。由此可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言行一致”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是良知或道德意识高度内化于人心之后自觉地付诸行动或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层面上,每当洪水、火灾或者地震发生之后,不同的团体、机构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道德意识,对灾区人民奉献各自的力量。这种赈灾、救灾行动在不知不觉中又影响和带动了另一个团体或机构,其实这种通过“知行合一”而“致良知”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示范或引导作用。在互相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中,“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得到了自觉的传承。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后来的玉树、雅安地震等;另外如,1954年、1998年、2010年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以及2015年南方特大水灾等,每次灾难过后不用号召、发动,我们都会看到有爱心捐助或救助行动及时发生。而小的则如公交车上的主动让座,马路、街边和人行道上的救死扶伤以及整个社会的尊老爱幼行为的自觉发出等,都是王阳明思想的外显化过程。在家庭层面上则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到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顺,以及整个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等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践行等,比比皆是。在个人层面上,则表现为诸多见义勇为行为的自觉发出。笔者认为,这些行为的发生不但凸显出王阳明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而且也是一种自觉传承的表现。从宏观上来看,王阳明思想在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和体现。

纵观现代社会,当我们为在公交车上自觉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以及在大灾大难降临时自觉涌现的救死扶伤的个人和团体点赞时,也痛恨和指责少数依老卖老对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及时让座的人谩骂、推搡甚至拳脚相加的老人,以及一些利用大多数人的同情心、孝心和爱心进行欺骗和敲诈勒索的个人或行为。甚至还有些老人颠倒黑白,不但没有对搀扶或是救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反而因为害怕由于自己的过错行为招致高额的医药费给家人带来负担而昧着良心恩将仇报诬陷好心人,使得很多人不敢再轻易实施救助行动,从而导致一些摔倒或突发疾病的人员因为错过了最佳救助时间而暗然离世。因此,从这一个层面来看,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指导和激励作用。

四、结语

王阳明作为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要表现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几个方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世人们。因此,不止包括王阳明学生在内的中国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后传承和自觉传播,在国外,无论是东亚或是欧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有专门从事阳明学研究的学者和学术团体。由于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因此不论在过去、现代或将来,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指导等作用。

注释: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26.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

3.http://www.baike.com/wiki/阳明全书,[引用时间]2016-2-5.

4.吴光.阳明学研究[C].上海古籍出版,2000.

5.王华宝.《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意义.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2854,[引用时间]2016-2-9.

6.http://ymwh.gyu.cn/info/1004/1020.htm,[引用时间]2016-2-9.

7.http://www.wangyangming.net,[引用时间]2016-2-9.

8.阳明学.http://baike.baidu.com/view/3292895.htm,[引用时间]2016-2-9.

9.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10.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

1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

参考文献:

[1]于民雄,顾久.传习录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

[3]应涵.圣算致良知——“传习录”新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4]梁启超.传习录集评[M].九州出版社,2015.

[5]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台湾法严出版社,2000.

[6]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李国英.阳明学研究[C].上海古籍文献出版社,2000.

[8]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台湾学生书局,1983.

[9]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M].人民出版社,2000.

[10]钱明.关于日本阳明学的几个特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李胜杰,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