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测算

2016-01-29 06:48
关键词:测算

李 峰1,2

(1.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2.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测算

李峰1,2

(1.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2.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通过对各工业行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用工业制造业的实际总产出与资本配置最优时的总产出之比来度量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资本配置状况,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工业制造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发现,1985—2009年中国工业制造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呈现明显的波段性,其效率值基本维持在47.6%~63.8%,年平均效率值为55.8%.针对资本配置状况不尽人意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造业;资本边际产出;资本配置效率;测算

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一个经济体而言,资本的配置效率既会直接影响到其总产出水平,也是其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改善资本在各经济部门间的配置方式,引导资本在不同经济部门间进行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本的配置效率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Syrquin M[1]采用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与各产业部门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加权平均数之差来衡量要素的配置效率;Wurgler J[2]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用资本形成对部门盈利能力的敏感度来衡量资本的配置效率;Cho Y[3]用资本预期收益的方差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Caselli F,Hsieh C T等[4-5]则利用资本边际产出来衡量资本的配置效率.自21世纪以来,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韩立岩等[6-14]利用Wurgler模型对中国工业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和实证考察.虽然Wurgler方法[15]应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仅用资本对盈利的敏感度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另外的方法对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研究.龚六堂等[16]利用资本边际产出的离差间接来衡量资源配置有效性;龚关等[17]通过改进Hsieh和Klenow的方法,提出以投入要素边际产出值的离散程度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才国伟等[18]则在Caselli和Feyrer的方法基础上,按照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条件在区域间重新配置资本,并用此时的总产出与实际总产出的比值来衡量区域资本配置效率.

比较以上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不难发现才国伟等所用方法更具经济学理论基础,但他们在计算资本边际产出时,用统计数据来推算资本所得份额受到了统计数据本身的质量限制.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各生产部门的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时资本配置达到有效,按照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条件在生产部门间重新配置资本,并用此时的总产出与实际总产出的比值来衡量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从理论上讲更为自然.具体计算时,他们用利润率、所得税等各种财务统计数据来推算资本所得份额.笔者在文献[18]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计量模型方法估计出各工业行业的资本所得份额,从而避免对统计数据的过高要求.

1测算方法及主要步骤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资本在经济各部门间达到最优配置的充要条件是各部门的资本边际产出均等.但现实中经济各部门的资本边际产出并不尽相同,由此可以用现实中各经济部门的实际总产出与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时的最优总产出之比值来衡量资本的配置状况.主要步骤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各部门资本边际产出的求解

由于所采用的部门间资本配置效率测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构建在部门间资本边际产出均等之上的,因此要测算部门间资本的配置效率,就必须首先得到各部门的资本边际产出.虽然通过统计数据也可计算出资本的所得份额,进而得出资本的边际产出,但是一些统计数据的缺失使得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借助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来得到资本的边际产出.

1.2 部门间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时总产出的求解

在部门间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中,对部门间资本配置最优条件下最优总产出的求解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借助才国伟等所采用的方法,给出部门间资本配置最优条件下总产出求解的理论推导.

假定各部门的总生产函数以C-D形式存在,部门i在t时期的生产函数及产出为

Yi,t=Ai,t(Ki,t)αi(Li,t)βi,

(1)

其中Ai,t,Ki,t和Li,t分别代表部门i在t时期的技术水平、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数量.同时假定部门资本产出弹性αi相对稳定,随时间的变化可忽略不计.那么,部门i在t时期的实际边际产出为

Mi,t=αiAi,t(Ki,t)αi-1(Li,t)βi.

(2)

(3)

比较(2),(3)式可得

(4)

(5)

(6)

加总各部门的最优产出即可得到资本配置最优条件下的总产出.

1.3 部门间资本配置效率的求解

由经济体的实际总产出与部门间资本配置最优条件下的总产出相比,可得到t时期经济体部门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为

(7)

2中国工业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测算及其分析

按照以上测算资本配置效率的步骤,对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部分重要的步骤及结果如下.

2.1 各行业实际资本边际产出的计量估计

(1)计量模型的设定.同文献[16]一样,假定各行业的生产函数形式为C-D生产函数,即Y=AKαLβ,两边取对数并进行差分处理,就得到计量模型:

ΔlnYi,t=Ci+αiΔlnKi,t+βiΔlnLi,t+εi,t.

(8)

其中:Y为行业的总产出;K和L分别为行业所投入的资本与劳动;C为常数项;下标i代表第i个行业,t代表t时期.

在对中国39个工业行业数据进行选择时,剔出数据不全的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同时,对原本属于一个行业但在1993年后经拆分统计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通用及专业设备制造业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因此有效数据一共为34个工业行业.

(2)数据来源.总产出的数据采用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劳动力的数据采用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人数,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时间跨度为1985—2009年).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3)估计结果.文中采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对(8)式所代表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各工业行业资本的产出弹性α,再根据(2)式即可得出工业各行业逐年的资本边际产出.估计结果表明:国家管制的垄断性行业如水生产和供应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等的资本边际产出一直居于较低的水平,而民营企业居多的竞争性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则一直居于较高的水平,这与中国工业行业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

2.2 各行业资本最优边际产出的求解

表1 1985—2009年工业各行业间资本的最优边际产出

2.3 工业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配置理论,为达到资本配置有效,当某行业的实际资本边际产出高于资本的最优边际产出时,应该加大该行业的资本流入;当某行业的实际资本边际产出低于资本的最优边际产出时,该行业的资本应呈现出净流出.在得到各时期的最优资本边际产出后,各行业年最优资本量即可由(4)式求出.也可直接利用(6)式来得到资本调整后各行业的最优产出,加总并利用(7)式即可得出1985—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实际总产出为36个工业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最优总产出为资本边际产出均等条件下各行业的最优产出之和).

表2 1985—2009年中国工业各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结果

从测算结果来看,1985—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基本维持在47.6%~63.8%,年平均值达到55.8%.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状况还不尽人意,在现有资本配置状况下,工业行业的年均总产出仅达到最优总产出的55.8%,由资本配置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年均达44.2%,部分年份的效率损失还超过50%以上,资本的效能损失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工业行业间通过资本调配实现产能增加的空间还很大,通过资本在行业间的优化配置,在降低一些行业产能的同时可极大释放出另外一些行业的产出潜能,这既有利于实现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构化调整,也有利于实现资本产出效率的最大化.

1985—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5—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

由图1可知: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波段性.

(1)1985—1993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以往一直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逐步转为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的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战略.这不仅满足了人民对日常工业品消费需求,同时也使得中国轻重工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不断得以提高,从1985年的48.44%逐步上升到1993年的63.84%.

(2)1993—1998年.随着大多数日常需求的工业品商品从以短缺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以及地方重复建设所带来的地区间产业趋同,使得一些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中国工业行业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也随之下滑,从1993年的63.84%逐步回落到1999年的48.2%.

(3)1998—2003年.1998年以后国家加快了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逐年减少,但国有企业资产规模逐年扩大,资产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导致这些行业的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1998—2003年,中国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基本维持在48%左右的水平.

(4)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国家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改变,另一方面对一些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重点调控,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被淘汰,而一些规模化水平较高的先进生产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些产业政策和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也自2003年开始回升,从2003年的47.61%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9.56%.

3建议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用现实中各工业行业的实际总产出与资本配置最优状态下的最优总产出的比值来衡量资本在中国工业行业间的配置状况,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从测算结果可知,中国1985—2009年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状况并不尽人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建议如下:

(1)继续强化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资本等生产性资源能在工业各行业间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市场条件下,根据资本在行业间的比较利益差异,市场机制能相对有效地促使资本在行业间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提高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促使中国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实现“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和自身政绩,往往会通过行政命令或暗箱行政的方式实现投资的扩张,这不但会造成一些行业的重复建设导致产能的过剩,也会造成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只有实现“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实现中国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3)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注重消费等需求结构的变动.工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本质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内生现象,其外生的原因则是技术进步与需求结构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工业结构的调整只有迎合了消费等需求结构的变动,工业行业才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工业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SYRQUIN M.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actor Reallocation,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 WURGLER JEFFREY.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187-214.

[3] CHO Y.The Effe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Allocation:Some Evidence for Kore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8,29(1):101-110.

[4] CASELLI FRANCESCO,FEYRER JAMES.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122(2):535-568.

[5] HSIEH CHANG-TAI,KLENOW PETER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 403-1 448.

[6] 韩立岩,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2(1):65-70.

[7] 韩立岩,蔡红艳,郄冬.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4):541-552.

[8] 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经济研究,2005(1):77-84.

[9] 方军雄.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J].经济研究,2006(5):50-61.

[10] 方军雄.所有制、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J].管理世界,2007(11):27-35.

[11] 成力为,孙玮,孙雁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制造业产业资本配置效率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9(4):29-36.

[12] 李青原,赵奇伟,李江滨,等.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0(3):38-48.

[13] 朱豪迪,张亚斌,雷日辉.金融发展、资本配置效率与出口绩效[J].上海金融,2012(2):3-8.

[14] 张中元.对外经济开放、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9):87-99.

[15] 樊潇彦,袁志刚.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6(1):44-59.

[16] 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45-53.

[17] 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3(4):4-15.

[18] 才国伟,舒元.我国资本的配置效率:一种新的测算方法[J].经济科学,2009(4):43-52.

(责任编辑陈炳权)

Estimates of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 Feng1,2

(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Beijing 100732,China;

2.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s in previous literatures were improved based on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and the ratio of the actual total output to the total output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capital allocatio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ituation of capital alloc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ectors of China.Using this method we estimated the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The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s a significant volatilit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its value remains at 47.6%~63.8%,and annual average is 55.8%.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pital allocation is unsatisfactory,and so it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Key words:industrial manufacturing;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estimate

作者简介:李峰(1973—),男,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YBA264)

收稿日期:2014-07-20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7-2985.2015.02.018

文章编号:1007-2985(2015)02-0088-05

猜你喜欢
测算
ETC门架系统传输带宽及流量包测算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基于复带通滤波的智能电表量测算法及其DSP实现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测算
有关τ-可测算子的Young不等式与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
三相异步电机负荷率简易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