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同质化视角下的巡视制度(1927~1934)

2016-01-29 11:48蒋荣杨会清
桂海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蒋荣 杨会清

摘要:在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因党建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党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革命时期的巡视制度更侧重于上级对下级的集中统一指导,并特别强调保障巡视员的权威。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我们党所推行的巡视制度则是侧重于党内监督、反腐倡廉。革命时期的巡视制度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对巡视员素质、工作能力的提升,要规范巡视员的权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同质化;巡视制度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6-0037-05

自2013年中纪委高调向部分省市、部委、高等院校派出巡视组后,巡视制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巡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一制度即开始得到运用,并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的过程。与当前侧重监督、反腐的功能不同,当时的巡视制度更侧重于集中统一领导,也就是革命的同质化。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看,所谓同质化,是指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实际上,我们也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即: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区域在地域上虽然不是统一的,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建设等方面却能始终保持相同,这就是一个同质化的结果。在信息、电讯事业不发达的年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就要从巡视制度说起。对于这一问题,学者还缺乏研究。在此,本文拟从革命同质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巡视制度进行研究,以得出相关结论。

一、革命语境下同质化目标的提出

在谈及党内巡视制度建立的初衷,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模式的一个产物,这是因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中曾专门设立巡视员一职,在地方巡视工作时可以代表中央委员会,行使党中央赋予的特权,同时直接向党的中央委员会负责。其实,这一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众所周知,巡视制度最早发轫于中国西汉时期,成熟于唐、明之际。当时,巡按使的巡行可以说是遍行全国。比较而言,梁显森的观点可能更为客观。他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因党建的需要而产生,又随党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丰富。”确实如此!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面临党内集中领导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各地对中央政策不执行或执行有偏差的情况。

据共产国际代表舍维廖夫回忆,在中共一大前夕,陈独秀曾草拟了一个党纲交大会讨论,将党内民主作为其中的内容之一。但在中共一大期间,张国焘等人则主张建立一个有纪律的、有战斗力的组织。经过激烈争论后,中共一大最终接受了“集中高于民主”的原则。显然,这一原则是有利于革命的。对此,代表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的包惠僧认为,“好在我们的党在建党之初即是集中重于民主,只要第三国际提出的意见,中共中央不会不服从。中共中央的意见,全国各地的组织和同志虽然可以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最后还是服从中央的决定。”为加强党的集中领导,1922年党的二大《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凡一问题发生,上级执行委员会得临时命令下级执行委员会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中央执行委员会得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这里所提到的“中央特派员”,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中央巡视员的另一种称谓。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再一次提出:“应当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使事实上能对于区及地方实行指导全部工作。”这种“特派巡行”的制度,其实就是巡视制度的雏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将革命重心逐渐转入农村。在这一语境之下,集中统一的领导也随之面临挑战。1927年12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号通告指出:“党的另一个主要缺点,就是各级党部指导之不集体化。从中央以至县委甚至大的区委,都是分成几部几委,各部各委可以独立派人独立指导工作,部和委之主任自然而然成为分业的专门家,党的组织自然而然分裂成数多的独立系统。”而当时党团关系,更是闹得不可开交,相互之间争人员、争经费和争地位。1930年4月,张怀万在赣西南巡视时发现:“党团的关系在特委本身较好,下级则闹得一塌糊涂,但又不是政治上的争端,主要是争钱争群众。”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影响,中央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从而影响到党内的集中。同样以党团关系为例,“最近各地党团关系非常恶劣,……团员看不起党,骂党是机会主义组织而单独领导群众斗争。”。二是受个人主义和地方主义影响,出现了不尊重中央的现象。像鄂豫皖地区,“三十二师师委会完全不接受中央调动(特委成立前由鄂东巡视员给商城信),军队的命令。”三是受干部素质不高的影响。在落后的农村革命环境下,由于过于重视干部的工农身份,导致了干部素质的下降。金贯真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感慨地写道:“一个农民要他懂政治而决定策略和行动方针,真是比登天还更难。”而夏尺冰在调查中发现:“平铜的同志除少数几个人外,一般简直谈不上有什么政治理论的认识,在广泛的所谓一万余人的党员当中,知道共产党是什么东西,土地革命的意义是什么?百分之五、六十哑然不能回答。”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央政策到了地方往往出现“天各地并不执行”“谬解而成机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及“在组织上更加犯了不集体化的毛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集中领导和对工作指导,巡视制度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中央指出:“务使这种各省党的各部的分裂的活动完全取消,并建立党的民主集权制,使一切工作都集体化于省委委员会及其常委中。……应当开始建立各级党部的巡视指导制度,去切实这一改造工作。”在中共中央的强力推动下,巡视制度自上到下得到了广泛实施。为了准确地贯彻这一制度,中共六大之后,中共中央又专门制定了《巡视条例》,并对巡视的目的,巡视员的条件和巡视员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1年5月和1932年3月,中共中央分别两次重新审查并通过了《中央巡视条例》,以作为各级苏维埃政府及各部门进行巡视的参考。这也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

可见,与当前侧重于党内监督、反腐倡廉的目的不同,革命时期的巡视制度更侧重于上级对下级的集中指导。对此,1928年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巡视制度是保证上级党部正确指导的主要方法。……为了解下级党部的生活和群众工作的实际,使上级指导能正确而且合于实际,能密切的传到下级党部,那么只有经常的派人巡视才有可能。”endprint

二、巡视制度背后的同质化设计

在颁布1931年《中央巡视条例》的同时,中共中央还要求“各省各地须参照本条例建立自己的巡视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湘赣、湘鄂赣等苏区及各职能部门也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出台了巡视条例。但无论是从巡视员的权力规范看,还是从巡视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等规定看,其内容设计都侧重于政策执行的同质化。

在巡视员的权力方面。为确保自上而下的集中领导,当时的巡视条例都非常强调要保障巡视员的权威。1931年《中央巡视条例》规定:“1.巡视员是中央对各地党部考查和指导工作的全权代表。2.巡视员对中央须负绝对的责任,在巡视地方党部时,须表示自己是忠实的领导者。”而《湘鄂赣省赤色职工联合会巡视条例》更是明确规定:“巡视员到下层各级工会依照此大纲有检阅和指示工作的全权,各级工会不得拒绝或忽视和故意为难,尤其要反对轻视与故意为难巡视员的倾向。”在实际的巡视工作中,巡视员往往需列席并指导下级各类重大会议,且拥有绝对的权威。如1930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巡视员徐鸿前往湖南浏阳指导当地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但遭到地方党部的反对。面对这一情况,徐鸿宣布撤销这次会议的决议并拒绝批准会议所产生的执委名单,结果导致地方党部的强烈抗议。对于这一事件,中共湘鄂赣省委明确表示:“发生了轻视新工农干部反对徐鸿同志的恶劣倾向(最近浏五区尚有许多对徐鸿的声浪)。这是四全大会在承继旧省委不相信新工农干部的露骨表现。但是省委认为徐鸿同志的错误,只在当时没有布尔什维雪[克]的精神,停止或解散四全代会,任听机会主义者在四代会中大胆放势[肆]的活跃,这是徐鸿同志应负这一部份的责任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上级巡视员的权威。又如192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前往红四军前委指导工作。在他的坚决要求之下,红二十九团冒然南下攻取郴州,结果造成“八月失败”。对此,谭震林后来反思道:“八月失败,不只是杜修经的责任,朱德、陈毅同志也有责任,朱德同志是军长,陈毅同志是军委书记,要是他们坚持不听湖南省委的指示,不去湘南,杜修经是无法把部队拉走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嘛!”但谭震林的这一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如果确实要执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话,可能会面临中央更严厉的惩处。所以,为保证自上而下的集中指导,巡视员的权力设计明显具有向上集中的特点。也就是说: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当上级巡视员与下级巡视员发生分歧时,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巡视员。中共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又名张怀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30年4月,《前委开除江汉波党籍决议》中给出的说明是:“他无法推翻中央巡视员潘同志和特委书记刘同志的政治主张却提出什么许多的技术的批评,说什么皮[脾]气太大了,欢喜骂人等等非政治的琐碎话,煽动同志反对正确路线的党的领袖。”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为了维护上一级巡视员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央对全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在巡视员的工作任务上。为保证自上而下的集中领导,明确巡视员的工作任务很有必要。就当时的巡视任务看,其中主要包括:(1)向下级党部传达并解释上级的正确路线及党的决议,并保证它们得到完全的执行。如1932年3月,湘鄂赣团省委向中央报告:“你处郭巡视员到达省委时,即召集了旧的省委二次常委扩大会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中完全接受郭巡视员的指示与党旧省委三次执委扩大会和党新的临时省委领导。”(2)检阅和批评下级党部的各项工作,纠正一切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包括军事斗争、妇女解放、农业发展、合作社、劳动法、选举、社会救助、卫生医疗等一系列工作。当然,巡视的内容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综合。如1930年12月,江南省军委巡视员在巡视广德后报告道:“过去对于军事训练,是无计划的,并只是教些枪法,并不统一的。……我和他们开完会后即刻绘出军事组织系统表,我想很快的改变之后,马上找出时间来加以军事训练。”这明显是单项的巡视任务。当然,也有综合的。1933年7月,陈云在批评巡视工作方法时曾提到,某巡视员在会议上竟然部署了像加紧查田运动、扩大工人师、经济动员、发展农具生产合作社、组织犁牛站、健全党支部等八项工作。(3)帮助地方支部工作的完全转变,建立党内生活与各种群众工作。如湘鄂赣苏区,“(通山)最近特委已派人前去巡视,并召集其代表大会,以彻底的改造党的组织,纠正其错误,解决其纠纷,并会同湖北省委、阳新县[委]共同计划其工作。”此外,巡视的工作任务还包括帮助下级党部发动党内斗争、培养训练干部、执行工作的转变等。

在巡视员的工作方法上。为提高集中领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当时的巡视条例对工作方法也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1)事前准备。要求:“巡视员在未出发以前对于他所要巡视的地方,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同时要与中央讨论,确定这次巡视的中心任务。”(2)深入实际。要求,“要免除走马看花,只凭审阅文件的工作方式,巡视员在各地须依工作的需要,住留较长的时间,尽量参加一切实际工作会议,在日常工作中,审查地方党部的工作方式。”(3)谈话谈心。要求:“找同志谈话绝不能仅限于负重要责任的同志,要随时找几个支部中的同志或其他负次要责任的同志谈话,很虚心的问他们对于工作的意见。”(4)报告制度。这里规定:“巡视员在巡视过程守[中],须尽可能的多写文章和通讯,供给中央党报,以便将各种实际经验,汇集起来,供各地参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和纠正各地党部的工作。”特别是报告制度,不仅有利于上级组织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也有利于各职能部门共享相关经验。如赣西特委要求,“应该依据巡视员和各地党部关于该地秋收特殊状况及群众斗争情形的报告迅速的予以个别的具体指示,并通知各地即将秋收斗争工作大纲和秋收斗争宣传大纲寄来,以便纠正错误。”而夏尺冰在巡视后报告:“七月底我从平铜归来,这一次我去巡视平铜的党务工作,所得各种工作的经验,确有供给各同志讨论的必要,并希各同志引为自身宝贵的教训。”

从对巡视员的权力设计看,强调巡视员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了党的统一领导和政令畅通;从巡视员的工作内容设计看,是为了准确传达上级的精神,正确指导下级的各项工作;而从巡视员的工作方法设计看,则是为了提高集中统一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上述设计的目的,最终在于“保证国际和中央路线百分之百的执行”和“为党的决议每一点的执行”,换言之,就在于保障党的政策执行的同质化。endprint

三、同质化视角下巡视制度的利弊分析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广泛推行巡视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党的集中领导。通过这种一级指导一级、一级检查一级的巡视制度,党内政策执行的同质化水平大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

巡视制度的广泛实施,大大地提高了革命的同质化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各级党部在路线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如顺直地区,“顺直的党,……在政治上极端盲动主义与机会主义(打青白旗欢迎冯玉祥)的主张,同时存在于指导机关与同志脑中。组织上则极端民主化,用金钱收买同志,闹经济问题,小资产阶级意气的争,派别的纠纷,……一直到六次大会中,中央巡视员到北方才知道此种情形而召集扩大会而予以纠正并改组省委。新中央接受巡视员和省委负责同志的报告,并召集和森同志讨论后,给以正确的指导。”在湘鄂赣苏区,蒋长卿在报告中指出:“此次巡视的结果,有下面的一些成绩:(1)我报告了二中全会决议案,由区委至特委都能有相当的明了。二中全会的精神,在理论上给了相当的帮助。(2)纠正了同志一些不正确的倾向(如反盲动主义不正确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纠正地方党部在各项工作上的错误。在湘鄂赣苏区,“(万载)最近召集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有省委巡视员出席,检阅了过去工作上的错误,重[新]决定了新的工作路线,并改组县委,提拔了新的干部分子。”湘鄂赣边也是一个典型例子。“那时各县党部与上级脱离关系甚久,得不到上级正确的指示,故工作的表现有诸多错误,尤其对于党的组织,弄得一塌糊涂,党与群众的组织混在一起。……后经湘委指示各县不断的洗刷与整顿,……无论从组织方面或领导群众的作用方面观察,都比边特未产生以前进步得多了。”对此,中共江西省委也认为,“巡视工作对各级工作的检查和推动是有了相当成绩的。”再一个,也有利于推动各地党部的统一行动。像1930年,“(在鄂豫皖苏区——引者注)由中央巡视员与边特召集三师师委的代表会议,讨论中央的指示并决定具体的计划分向各师整理。召集各师的代表会议,决定接受中央的指示与各师的行动策略。然后召集三师会议成立前委,成立军部,在这统一组织下执行红军一切的行动策略。”同年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在苏维埃区域建立中央局的办法,以统一各苏区之党的领导。”随着“苏区中央局”的成立,加上巡视制度的配合,革命的同质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当时巡视制度的执行效果并非尽善尽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部人才的缺乏。由于干部人才的缺乏,上级党部的领导不得不亲力亲为,从而影响本职工作的开展。在鄂豫皖苏区,“豫南特委并没有巡视员,都是常委和执委亲自出去巡视,……都出去巡视了,一下常委跑得空空的,没有了常委的经常工作,宣传部组织部的工作也取消了,经常审查全部的局势做工作上适当的布置也不能了,各县来人找不到负责人。”在湘赣苏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经常只有一两个人在家。其他人都下到基层巡视工作去了,有些问题不好研究解决。”二是巡视员的权力过大。在巡视过程中,巡视员往往包办一切,从而影响地方工作的开展。1931年5月,沈泽民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曾指出:“巡视又实际是去下级,代替了他们工作,并不是去指出错误,具体指导其工作方向,等到巡视一走,下级工作依然如故。于是集体的领导完全不能存在,地方干部的工作能力亦不能养成,而整个工作自上而下陷于无秩序状态。”在江西苏区,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苏维埃和群众团体上级的巡视员多是同志而更加不与当地党部发生关系而直接解决问题,这样更助长了地方党部不注意苏维埃与群众团体的领导而走上放弃。”三是地方主义的干扰。1930年1月,中央巡视员郭树勋曾报告,“大会进行中,党内不好分子,尤其从前有错误的分子,大肆阴谋活动,初尚不为意,后在会场中故意挑拨离间,对于很小的问题,亦加意扩大其争论,全场精神表现非常不好。……李梯云、王泽渥、徐全(即徐乾——引者注)、潘仲甫(又叫漆仲甫——引者注)、徐云亭等秘密集议,决定扣留中央巡视员和由中巡及信县中心县委派来的同志,……因此我们……即刻由城内向潢川逃跑。”四是巡视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像1929年8月,江西地方对省委巡视员王凤飞的工作就颇有微辞:“他对于工作的计划和工作的指示所发表的意见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总不适中,尤其他到赣西南巡视一次就闹出很多的问题,如生活浪漫恋爱赌博揩油,解决同志纠纷的不解决,所以省委在下级党部中的威信就失掉了。”巡视员的素质高,自然可以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和精神,并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反之,则会给革命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如中央政治局曾批评道:“过去×同志代表中央去巡视,不能用教育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反而带着个人意气及派别成见。经过去年一月会议而改组的省委,不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反而更促成顺直党部的分裂,而有保南第二个省委的发现。”此外,巡视的时间不足、巡视的经费短缺等问题也影响到巡视的效果。

就总体而言,巡视制度在特定的革命语境下,事实上推动了革命的同质化水平,这是有利于革命发展的。当前,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区,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威是很难实现这一改革任务的。因此,巡视制度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侧重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侧重于党的纪律规矩建设、作风建设,对那些不注意维护党的形象、不维护党的团结、不维护党的声音的党员干部给予惩处和警告。在这个过程中,对巡视员的工作方式、职权授予、目标设计就必须更加规范和科学。当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我们在推动巡视制度全覆盖的过程中,也要特别重视对巡视员素质、工作能力的提升,要更加规范巡视员的权力。在保障巡视员权威的同时,也要求巡视员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排除地方主义的干扰,同时还要坚决抵制不良风气。

责任编辑 何成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