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评说“无愁河”

2016-01-29 09:24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朱雀黄永玉老爷子

潘凯雄

把老爷子打造成一个网络写手

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在历史上肯定会留下一笔,因为它是一部生命之书。黄永玉先生是1924年生人,今年92岁。他自己有一个自述,说他1945年开始起意写这部小说,后来停下来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次想续,但是赶上了一场又一场的运动,又搁下来了。然后到八十年代,又动了写的念头,因为那是一个所谓思想解放的时代。但是一直到1989年以后,好像才正式起笔,那时候他65岁了。以后又是十年,到2009年《收获》开始连载,一直连载到现在。这样一个中国作家的写作在出版史上,我不知道是不是绝无仅有,大概是绝无仅有。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有一个想象了,假定作者四十年代真的写出来了,或者如果作者五十年代写出来了,再或者如果作者六十年代写出来了……它一定不是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样一部作品。这个作品从1989年真正开始写,2009年开始呈现在读者面前,前后经历了七十多年,凝聚了作者七十年的人生经历、历练,还有他对这个人情世故的品味,所以说它绝对是一部人生之书。看一个老先生在肚子里面、在脑子里面折腾了七十多年的文字,我估计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这是惟一的一次。这真的是一个老先生用他毕生的生命、经历和体验最后挤出来这么一部书。

再说一下这部作品。“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80多万字,写到主人公12岁。这一部《八年》(上),版权字数35万字,分上中下三部分总计大约90万字,写到主人公20多岁,依此类推,如果小说一直写到主人公90岁,你想想会是个什么样的规模?于是就有人提出: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这部作品如此之慢的节奏还行不行?我曾开玩笑说《奥勃罗莫夫》写起床写了83页,我们跟它有一拼了。

还有一点,老爷子搞木刻起家的,后来延伸到别的领域,包括油画和其他等等。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写诗,得了全国诗歌大奖,散文也写得很漂亮,你读《比我老的老头》,篇篇都漂亮。那么,这样写长篇行不行?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人能够读下去?我曾说我们也可以把老爷子打造成一个网络写手,他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坐着写两个钟头,每天往网上传两页上去,每天更新,也很时髦啊。在这么一个所谓非常快速的时代,这么一个慢小说,而且写的漫不经心,你粗粗一看它好像没有整体的结构,没有非常精巧的构思,就是老爷子兴之所至——人物表就11页,有名有姓的人物70多个。这样一部小说怎么读?它一定会被各种质疑!

我就在想,在这么一个红尘滚滚的时代,这么一个闹哄哄的时代,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东西?其实真的还是需要。因为这是一部有味道的小说。我坦率地跟大家讲,它在《收获》上连载时我就在看,看了几期没有耐心看了。这次为了要来参加活动评说这个作品我不得不看,然后每天晚上安安静静地看,看着看着味道就来了。老爷子在漫不经心当中其实把那个时代,把那个地域,把文学的一些味道都表现出来。比如《八年》,讲一个小孩子从湘西走出来,到长沙,到宁国,然后再到东南沿海的厦门集美,那种所谓文明的差异在第二部里面就表现得很充分,的确只有慢慢的来品,慢慢的来感受才能体会到这样一部作品的深意和妙处。

孟繁华

它是黄永玉先生的成长史

实事求是地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出版之后在批评界说法很不一样。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天发出了推介活动的预告之后,后面有很多网友跟帖讲这书太絮叨,节奏太慢,没有情节。这些读者朋友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我觉得它是一个事实。

要我说,在今天人心都比较浮躁的时代,一个长篇小说如果写上30万字以上它就是一个失败的小说。这是个极端的看法,但我是要以这种极端来讲一个想法:长篇小说在今天不宜写得太长,《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时代已经永远成为过去。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作家都试图要写史诗。在文学史中,“史诗”是对一部作品最高评价,好像直到今天这个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但是时代在发展,读者阅读的耐心和媒介发展大有关系。今天我们拿个手机发微博就是140字,用微信说话最多只能说一分钟,这个限制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当我们习惯用微信对话以后,超过一分钟的话我们就没耐心听了。当我们习惯在微博上看新闻以后,超过二百字的文字也没有耐心看了。

再说回这部小说。小说第一部《朱雀城》80多万字,第一次出版印了三万多册。后来出版社非常人性的把它改成六卷,这样拿出来任何一卷都不会太长,对普通人的阅读不会构成挑战,读者会有耐心的把每一卷读完。

有评论说,这是黄永玉人生之书、生命之书。我非常同意。同时我也觉得从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来看,它还是黄永玉先生眼中的南中国的风景画和浮世绘。黄永玉先生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卷中确实没有写很集中的故事,就是写小说主人公张序子眼中看到的、听到的,他个人的经历。因此这是一个自叙传,我们也可以把它认为是黄永玉先生的一个成长史。

我们今天的生活确实是节奏太快,这是一本慢书,写得慢,也需要我们慢慢去读。但是写得慢,或者这本书冗长,不等于我们不能接受。许多年以前日本有一个很火的电视动画片《灌篮高手》,一个篮球投到那个筐里需要两集,节奏慢不慢?球在空中走走就说别的去了,这个球一直不落到篮球筐里。所以说慢没有关系,关键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书写。

我们今天是红尘滚滚的生活,也是物欲横流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寻找身体快感。黄永玉重塑百年的经历和今天新媒体时代展现出来的文学艺术形式,确实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我们今天生活确实很快,每天都日新月异,但是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回头看一看那些没有变化的生活。我到很多地方,经常有记者采访我,让我看一看这个城市有什么新的变化?我说我宁愿看到这个城市没有变化的东西,没有变化的这些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和我们建立历史关系的。那么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就是那些没有变化的东西,他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了我们不曾经历、也难以想象的一段历史,这个和当下这种新媒体的艺术样式比较起来,我觉得它的价值自然呈现出来了。

黄永玉先生是个画家,是非常有生活情趣的,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趣味都会在他的小说里面表达出来,特别是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写自叙传的作品,这些特点都会一览无余。

史航

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落伍于时代

今天我们在北京书展这个场合谈这本书很有意思。周围都是闹哄哄的,在闹哄哄的环境谈这一本书一点都不违和,因为这本书有自己的一份红尘热闹,它不是清静打坐的书,是在红尘里打滚的书,但是比我们现代人姿势要好看,心态自在,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今天就在这个人来人往的书展环境中聊一聊我们心中的黄永玉,心中的无愁河,包括这本《八年》。

《八年》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四本,之前的《朱雀城》就写了三本,现在主人公张序子出了城,然后又过了河,走进“八年”,走进他的少年时光,我们跟着他走得时候如醉如痴。这本书的人物表有11页,书厚薄是一种分量,但是人物表11页就意味着他认识的人那么多,他牵挂的人那么多,他想要大家知道的人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热心肠在回忆的人,他的回忆也是有着他自己的温度,这个是特别提醒大家的一件事情。

黄永玉在《朱雀城》的前言中说:我写得太晚了,而且我要写的太多了,我能不能写完我很着急,但是谁也不能帮我。这是一句大实话,一切回忆在他一个人脑子里装着,谁能帮他?我们只能等他,都不敢催他。他是急着写完,但每一本我拿到之后舍不得读完,只想慢慢展开一个长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电影、看视频,大家经常很着急,经常拖着进度条往后走,想看后面怎么样。但是读黄永玉的书,你拖进度条等于错过一切,他写的是日子,是每天的生活,是人跟人之间怎么相处——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只能说这样的书,它的出现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老先生估计现在还在写着呢。我个人的一个感受:这是一本鲜活的书,因为它正在被书写。它还是一本及时的书,就在一个这么快的时代,有一本这么慢的回忆的书,是非常及时的。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赶上时代,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落伍于时代,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尤其看黄永玉的书我会发现,一个人一直活在大时代的阴影下,还能晒自己的阳光,一个人活在当下却在写现代文学的小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黄永玉老人这本书写到了过年。他说,过年的的时候就是让你放松一会儿,认一认自己,也认一认身边的亲人、邻居和乡村。这对我们诸位也是一个提醒,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春节就像时间通道一样,是能回到从前积累记忆最多的一个节日,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认一认自己,认认周围的朋友,也认一认自己周围经过的好书。

猜你喜欢
朱雀黄永玉老爷子
朱雀
小老爷子的指甲刀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折纸圣诞老人
绘画赏析·黄永玉
解梦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
冬夜星空 朱雀振翅
暮鼓
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