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本体特质及研习与创作

2016-01-31 06:02秦阳
神剑 2015年3期
关键词:书体碑帖书法艺术

秦阳

书法艺术的本体特质

要认识书法是什么?书法为什么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首先要从书法的本体特质来追寻。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书法的特质还没有一个系统科学而权威的定论,但它的基本属性还是应有如下几点:1.汉字属性。书法是写汉字的艺术,没有汉字就谈不到书法。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构成点画,是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的基本材料,任何脱离汉字所进行的所谓书法创新,因为失去了这个根本,即不再是书法。汉字的书写为何能成为艺术?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本身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原由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书”而来,但古人早已将汉字的象形改得简单,远离了写实,书家书写过程中注入了心性、审美等主观意识,使之成为表现作者心象、意境等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遂之也成就了这世上独有的中国艺术。其中最关键的取了汉字的“形美”,才是它升华为艺术的契机。其他民族的文字最初虽然也由象形生发,但最终却发展为拼音字母,而汉字不但每个字具有独立表意性和构造之形,且字与字可上下左右随意组合布白,点画可穿插八面,汉字的这种特殊构形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无限的可能。因此,康南海先生说中国书法艺术是“形学也”。2.笔墨属性。中国书法最讲笔墨,自先秦有了毛笔用于书写后,在实用书写中便有了汉代蔡邕所说“软笔生奇”的艺术效果。中国历来称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四者虽然相辅相成,运用得当,契合于心,能产生艺术佳作,但笔墨却显得尤为重要,毛笔要直、齐、圆、尖,柔而富有弹性,书写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逆顺、转折等技法,产生粗细、虚实、刚柔、疾涩等等变化。书法的墨似乎只是一种黑色,但古人却将墨分出浓、淡、枯、润、焦多种色彩,用单调的墨造出丰富的色泽,使书法的点画不仅有线质力的灵变,还产生符合自然之道的阴阳、明暗的墨色奇变,从而使作品在对比中有韵律之美。书法笔墨技法的运用提炼,使汉字的书写具有了一种高妙的艺术价值:在自然之变中不仅有舒畅的韵律,更有令人神往的意境。中国画多用书法的笔墨技法,尤其是丈人写意画,基本都是书法笔墨的运用。所以,中国的书画都离不开笔与墨这个基本的东西。书法靠笔墨创造艺术至境,品评书法的所谓“笔意”“笔韵”“笔力”“笔性”“笔致”等等,都讲的是书法笔墨的运用。不讲笔墨,当然就无从谈书法艺术。3.中国文化属性。当中国的文化以古汉字为起点而积累、传承时,便有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唐宋之前中国的书法已发展戍一种十分成熟的艺术,不消说唐宋的印刷术普遍使用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浩瀚的史料典籍,全靠的是毛笔书写或毛笔书写后刻制的,即使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使用后的大量典籍、文书,也是通过书法的手写而传承下来的,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以他那古拙又透出秀逸的小楷格调写出来的。当我们面对古贤虔诚认真、一笔一画,既工整、又不乏个性特色的典籍手迹时,怎不敬仰之至!从甲骨丈、金文、简牍,到刻石和各种纸质上的字迹,可以说,一部中国文献史,即是一部中国书法史。此外,从书法中讲的正侧锋、方圆、刚柔笔法,字体的正斜、疏密、向背结构,到墨色的阴阳变化,再到章法的错落、知白守黑等等,都无不渗透着闪烁着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精神。唐宋以来的丈人书家以书法艺术作为精神消遣,所写内容多是经典丈赋与诗词,故诗书画融为一体,一幅书法作品往往不仅仅体现出作者的性情、志趣,更反映着特定时代下书家的文化情《不。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而共生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呈现。从某种意义说,认识中国文化,从研究中国书法入手也是可以的。书法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是中国特殊之艺术。所以,宗白华先生在“与沈子善论书》中说:“中国文化与艺术,自有其特具精神贯注一切中,而书法自为其中心代表,”说书法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后来的熊秉明先生更进一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此话曾有人质疑,认为有些过激,但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书法虽然也是一种艺术,但绝不同于其他艺术品,作者首先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修养作根基;否则,所谓的书法艺术创造就会是无源之水。4.承古属性。书法的研习和创作,不同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可以依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作模特标本写生或直接提取材料来创作,书法讲究首先要有古意,然后化古出新。所谓的古意,即是古人的笔墨意韵。虽然书法的发展要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必须在继承历代技法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虽然历史上许多大书法家从观人舞剑、察屋漏痕、看夏云多变中而顿悟笔法,创作出杰作,但他们也仅是精神上的意会,不是实物形状的直取,前提还是长久研习古人笔墨,有丰厚的临池实践,从而融会贯通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绵延了几千年,笔墨技法不断创新,蕴含十分丰富,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风格韵调,但一代代书家无不是在临摹古人碑帖、传承古人书法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创造的。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的以古为新。书法艺术之树之所以经久不衰,既老又常新,也在于它自古及今先人智慧的不断积累,有如涌动不竭的源泉在滋养,使之生生不息。5.生命属性。可以说,世上一切艺术品的杰作都是以作者的生命作抵押的,没有生命体验和积累,就谈不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里所说的生命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虽说其他艺术都需要有一种活脱脱的生命力作支撑,但还没有哪一种艺术像书法艺术这样把人的生命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书法可谓是最直接体现生命特性的艺术。书写的一次性、唯一性,是书法与生命的共同特性,这也恰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产生的难度。

书法的实用与艺术

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是以实用为主导、以审美为副线而发展的,东汉和魏晋之后,尤其是唐宋印刷术逐步成熟之后,书法的艺术性更加增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文人墨客往往把书法作为书斋里的雅玩,多在写诗、作词、赋文、信札中随情而作,借以遣兴养性。传统的书法文化艺术发展到今天,由于电脑的发展普及,使原来的实用性书写退出日常生活,书法已成为纯艺术性的门类,基本上可以不再受实用性局限,观赏方式上也从原来的文人书斋走向了展厅和大众,书法不再是过去传统丈人小圈子内闲情雅致下的余事。书法既是一门艺术,我们就应该以艺术的立场看待书法,然而现在仍然还有许多人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把书法等同于一般性的写字,只要求整齐、美观,这当然不是艺术的眼光,而是实用性的习惯。这其实是千百年来书法一直以实用加审美的双重身份的发展历史,导致了人们对书法艺术认知的模糊和误区。书法之所以是一门艺术,首先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写字,书法虽然写的是汉字,但却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它遵循的不是汉字造字的规律,而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既要以汉字之形为基本依托,又要摆脱汉字之形的制约,创作丰富变化的线质,呈现一种意境、韵味,也即艺术美。其次,实用性写字是以文字表意的内容为内容的,是以文字表达的内容来记事、宣传、达到教化作用的,是直接的功利性的,而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是要通过字的点画线条创造出一种丰富的精神世界,是非功利性的,如果对欣赏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从字迹幻化出的意境和韵味,才是书法真正应有的艺术内容。所以,书法作为艺术一定会虚化了文字的记事表意功能,不但如此,还“可以不顾文字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种书体之间的独立特性,只要艺术创作需要,撷取各个地域精华、贯通各个时期风采,为创作形式完美协调的作品而服务,不必顾及文字的纯粹性”。(李刚田《书法三题》)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如不加释文,一般观者也难识其文字,但欣赏者首先被打动被震撼的是那刚柔相济、劲健狂驰的点画线条所营造出的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意境,而不是它的文字内容。

书法的研习与创作

书法是一种传承性很强的艺术,从古至今人们品评书法作品首先是看有没有传统的功力,然后再看有没有创新。归结起来,评判一幅书法作品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就是古意加新境。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就难有古意;没有化古的创新,就不会有新境。传统功力和古意从哪来?就是对古代碑帖长期的研磨和学习。前面说过,学习书法必须从临习古人碑帖开始。研习书法究竟从何处入手?如何练?这常牵涉到一个怎样选帖和方法的问题。千百年来古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碑帖,书体有篆、隶、行、草、楷,每种书体又有各时代书家个人风格的不同,选哪一种字帖合适效果最快?因为每个人的性情、趣味不同,选学碑帖和书法范本也不同,历来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和答案,有人对行书感兴趣,就从行书开始,有人喜欢隶书就从隶书开始,有人对草书有天然亲近感,就从草书开始,许多人认为写好字要先打好基础,应从楷书的一点一画入手是正宗的路,这是从宋代传下来的一种学书观念。苏东坡他们在书论中都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我们周围的许多人都沿袭了这种观念。其实还是启功先生说得比较客观科学,他说学习书法选择书体和执笔法一样,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怎么方便怎么学得好就以什么书体为范本和方法,不可教条化。我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书法是人学,不能被成套的陈规旧习所束缚,一切以人为本。从中国书体(字体)演变发展轨迹来说,顺序是篆、隶、草、行、楷,楷书一体是最后在东晋形成的,其中的隶书是古今书体的一个分界点,隶书前边是象形、甲骨丈、大篆、小篆,这些都是古体书,隶书之后的草、行、楷,是今体书,实际上,草书的萌芽出现是和隶书同时或更早些时候衍生发展的,由于篆书的草化书写逐步产生了草书书体的雏形,即是由秦朝的小篆草写向两个方向发展了,进一步草化了就形成了章草,规正化了就形成了隶书。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在魏晋已经全具备了,再往后的唐宋及之后就是书法风格方面的变化,再也没有一种新的书体产生,中国书法书体的演变到东晋终结了。隶书是古今书体的一个中间环节,它上承古法,下开今体,所以,从民国时期以来的许多书冢认为学书者,应从隶书入手比较好,我们当代的一些年轻书家就是从隶书起步的。也有从行书或草书练起,然后再旁涉其他书体,逐步融会贯通。老一辈书家从楷书特别是从唐楷入手的较多。如果你感兴趣,从唐楷入手也完全可以,唐楷风格多样,笔法丰富,欧、虞、褚、颜、柳等名家书法各造风神,蕴含深厚,当然是习书者取法的可贵资源。但唐代名家楷书法度森严,初学者很容易写死写僵化,失之呆板。写一段时间再参照一些北魏墓志、造像和唐代的墓志和民间书法等,吸取其中的灵动点画,会使之增添一些生动灵便和韵、朱.,学习书法从来就是先专后博的,专一写一种书体,有一定成效后再广泛博涉,也是为写好你那一种专一书体增加营养的。关于碑帖的临写许多专家都专门论述过,无非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点一画上要老老实实尽量写得酷肖,忠实于原帖。第二阶段叫意临,主要是找准把握它的主要用笔特征来写。第三个阶段就是背临,离开原碑帖不看,锻炼自己临帖的记忆力,离开碑帖之后仍能写出原有的字形和用笔特征。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所谓字无百日功,实是欺人之谈。临摹碑帖一定要和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临帖一开始就要有创作的理念,临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创作实践,返回再临,再创作,循环往复,不断进行。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修正自己随意书写的毛病,也是使自己的书写不断贴近古人经典书法的过程,不断临摹古代碑帖,既是正手脚、了解学习古人书法技法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逐步走向书法创作的过程。书法的研习与创作,也如人生成长规律一样,临古需要分三个阶段,书法的创作也要经历三个阶段。唐孙过庭在《书谱》里曾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学书创作的至理名言。具体说来,创作的三个阶段:一为专一,二为博涉,三为蜕化。这个三阶段与临帖三个阶段实为一体的,对于一个书家而言,临习碑帖,学习古人,是贯穿一生的课题。

书法艺术的研习与创作,是书者不断认识加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是逐步提升书法技法和艺术审美涵养的过程。书法讲究的法意相辅,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疏密对比,知白守黑,大小参差,敲正相依,以及阴阳、刚柔、粗细、肥瘦、拙巧、方圆、曲直、开合、藏露、擒纵、生熟、迟速、动静、繁简、浓淡、枯润、断连等等,既是一种技法,更是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想的集中映现,也是中国特有艺术审美观的主要特征。当习书者愈深入地研习创作,这种感悟便愈加清朗。书法的创作,既是一种高雅的文事,又是一种艰苦的孤旅,也是一种自由畅情的愉悦活动。要使书法艺术散发出如此光彩,书法的创作者首先需绝虑散怀地静气清气,既不能是杂耍式的表演,也不可心怀个人得失尘念,心无挂碍,宠辱皆忘,心怀清澄,才能进入无意识的忘我而有我之境,从而获得真正自由畅快的创造。所谓书法艺术的创作,不应是刻意的造作,而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纯然激情和灵感的决堤式的自然的喷发和流动,如此,作品才是纯美超俗的。

猜你喜欢
书体碑帖书法艺术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碑帖 亿元时代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