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与痧诊探讨

2016-01-31 02:13卢春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4期
关键词:出痧泻法刮痧

卢春霞 赵 冬 崔 瑾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刮痧与痧诊探讨

卢春霞赵冬崔瑾*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刮痧后痧象的部位、形状、颜色及刮痧时的阳性反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痧象、阳性反应与疾病的病位、病程、病性、疾病转归及个体体质的联系,探讨痧象临床意义。临床上应察痧诊病,谨辨病机,确立治法,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刮痧手法。另外,通过痧诊协助临床诊疗,术随证变,法从机出,使刮痧疗法达事半功倍之效。

刮痧;痧象;阳性反应;痧诊;刮痧手法

刮痧疗法是指用铜钱、瓷匙、水牛角等钝缘光滑的硬物器具,蘸水、植物油、活血剂等介质反复刮拭患者某处皮肤,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痧象,即刮痧后引起皮肤发生的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的颜色和形态发生变化,包括皮肤潮红、紫红或紫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等,伴有程度不同的热痛感[1]。刮痧后出痧的多少、出痧部位、颜色深浅皆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痧象与疾病有何内在相关性,如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将这一联系应用到临床中指导刮痧,值得医者深入研究。

1 痧象和阳性反应

刮痧过程中,被刮拭部位会出现不同的痧象,可伴有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医者刮痧板下的砂烁状物、条索状物、结节等阳性反应。基于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通过痧象和不同的阳性反应,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的体质、病位、病性、病情、疾病转归提供思路[2]。

1.1痧象痧象是刮痧后毛细血管受到损伤,刮拭部位的皮肤出现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斑点、斑块。临床上“察痧诊病”包括观察痧象的大小、形态、范围、颜色、出痧的快慢及痧退时间等。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颜色多为鲜红,出痧量少且较为均匀,头面部、背腰部及四肢外侧容易出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3]。

1.2阳性反应人体受到邪气的侵袭,由于失治误治等因素,外邪可通过经络内达脏腑,而内在的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刮痧过程中的阳性反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4]:一是疼痛,当血脉空虚或气血瘀滞,刮痧时就会出现疼痛敏感点,即中医所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二是术者感觉刮痧板下的滞涩感,即患处出现的砂烁状物、条索状物、结节等病理产物。当局部络脉受阻时,受损组织为了进行正常生理活动而开始代偿性的生长,于是局部组织出现粘连等炎性反应。

2 痧诊辨病特点

2.1通过痧象辨病位痧象可以直观地反映病变部位。经脉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观察痧象的位置可以得出相应脏腑的健康状况。例如沿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进行刮痧,若心俞穴区较周围其他部位出现明显的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发生了变化,应提早预防和治疗[5]。周忠科[6]发现刮痧后痧象的位置与经络的循行区域相吻合,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手太阴肺经的皮部出现的痧象明显;而肾虚腰痛、小便不利的患者刮痧时痧象明显沿着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分布。

2.2通过痧象辨病性不同的痧象可反应不同的疾病性质。痧象面积的大小、形态的疏密、颜色深浅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病位的表里[7]。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良好;痧色暗红呈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变部位入里,病程长,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如果痧象鲜明,多为热证,痧色紫黑,多为寒证;出痧多的患者,一般为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如果有阳性反应却出痧少的患者一般为虚证,属于气血亏虚[8]。武文强等[9]基于颜色与纹理对痤疮痧象证型自动分类,结果得出湿热型表现为大椎穴、肺俞穴处痧象颜色绛红;心火炽热型表现为大椎穴痧象颜色鲜红,斑块较多,痧粒多;脾气虚型表现为大椎穴、肺俞穴、膈俞穴痧象颜色整体较暗,痧块多。

2.3通过痧象辨病情以痧斑的形态大小及颜色深浅来划分,痧象具有轻、中、重之分,不同程度的痧象,反应不同的病情[10]。轻度痧象一般出痧散在,颜色浅淡,多见于健康人群或轻度亚健康者;中度痧象颜色多为紫红色或紫色,痧斑常较周围皮肤稍高,多伴有相应的阳性反应,提示局部有较长时间的微循环障碍,可见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重度痧象表现为暗青色、紫黑色的包块状、青筋样痧斑,痧斑部位明显高于皮肤表面,多伴有疼痛等临床表现,说明局部组织存在微循环障碍,病情较为严重。周忠科[11]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刮痧后刮痧范围内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量,结论得出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病理变化不同,虽然从外表上不能准确测知病变具体部位,但刮痧后即可观察出不同区域存在着病与不病以及病情轻重的差异。

2.4通过痧象辨体质不同体质的患者在刮痧时出现的痧象不相同,并呈现如下规律[12]。①平和体质:刮痧时不出痧或仅有点片状浅红色痧,且刮痧时无条索状物、结节等阳性反应;②气虚体质:出痧速度慢,仅有散在痧点,刮痧时有轻微的酸痛,可伴有条索样、结节等阳性反应物;③气郁体质:出痧量少色浅,刮痧时感胀痛,有条索样物、结节等阳性反应;④痰湿体质:出痧速度快,色淡红,疼痛性质多为胀痛,刮痧板下有滞涩感,严重者有皮肤渗水等阳性反应;⑤血瘀体质:出痧迅速,多呈紫色或青黑色痧斑,刮痧时有明显的刺痛感,常常有结节等阳性反应。

2.5阳性反应辨病情

2.5.1砂砾或结节刮痧时刮痧板下砂砾状物、结节或肌肉紧张僵硬等不同的板感,皆是刮痧时出现的阳性反应。刮痧时感觉板下平顺,提示经脉气血通畅,身体健康;刮痧时皮肤的涩感、轻微疼痛、刮痧板下发现条索样、砂砾样感觉是经络气血轻度瘀滞的表现;若出现结节,说明经络气血瘀滞时间较长,结节越大、越硬,说明组织粘连或纤维化、钙化的程度越高,病变的时间越长[13]。

2.5.2疼痛疼痛也是阳性反应的一种表现。不同性质的疼痛可预示不同的病性。临床中,气血不足者刮痧时常出现酸痛;气郁者多表现为胀痛;而当寒邪侵袭机体,经络受阻时则表现为刺痛[14]。

2.6痧斑消退情况的诊断规律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若痧象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由多变少,阳性反应的结节,由大变小,由硬变软,疼痛由重变轻等,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有效[15]。一般来说,刮痧出痧后,5~7天痧斑便能退尽,痧痕消退的越快,说明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气血调和,反之则说明脏腑功能差,气血不和,微循环障碍严重[16]。

3 察痧辨证,术随证变

同针灸一样,刮痧疗法在施术的时候也要讲究补泻手法,针对不同的病症应当选择不同的刮痧手法,谨辨病机,确立治法,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刮痧操作时刮拭循行的方向、刮痧的深浅、力度的强弱、频度的快慢等多种因素。刮痧的补泻手法大致有迎合补泻法、深浅补泻法、力度强弱补泻法、徐疾补泻等[17]。

3.1迎合补泻法根据经络气血走向而实施的补泻手法。刮痧板顺着经络气血运行方向单向刮拭为补法,刮痧板逆着经络气血运行的方向单向刮拭是泻法。刮痧板沿着经络循行路线来回刮拭,为平补平泻法。

3.2深浅补泻法刮痧时,刮痧层次先浅后深,由浅入深为补法。反之,刮痧层次先深后浅,由深出浅为泻法。刮拭层次深浅适中,均匀一致,则为平补平泻法。

3.3力度补泻法力度强为泻法,力度小为补法,力度适中为平补平泻。

3.4速度补泻法速度快为泻法,速度慢为补法,速度适中为平补平泻法。

刮痧操作的力度轻重、速度快慢、时间长短等,都可直接影响刮痧的补泻效果。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治疗的基本法则,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择法施术。

综上所述,痧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经脉、脏腑宏观定位诊断,通过观察痧象,判断经络脏腑气前瞻性、血失调的部位,寒热虚实性质和程度。刮痧防治疾病时出现的痧象明显直观,根据痧象的颜色、形态和刮拭过程中不同的阳性反应,可综合了解经脉气血运行的状况以及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通过痧象获得的各种信息还可以对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性诊断。刮痧具有治疗和诊断的双重意义,进一步研究痧象的本质,揭示痧象的病因、病机、病理,以及痧象与中医诊断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黎志光.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张秀勤.张秀勤刮痧精粹[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4.

[3]刘明军.刘明军刮痧治疗常见病[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9-43.

[4]曹玉祥.采用刮痧预测疾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5-3(14).

[5]杨金生,王莹莹,赵美丽,等.“痧”的基本概念与刮痧的历史沿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04-106.

[6]周忠科.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7]赵美丽.古代痧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表现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1):859-861.

[8]林海波,常小荣,刘密,等.刮痧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12,11(31):840-41.

[9]武文强,张新峰,孙艳玲,等.基于颜色与纹理的痤疮痧象证型自动分型初探[J].北京生物医药工程,2014,33(6):565-569.

[10]张秀勤.张秀勤刮痧精粹[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30.

[11]周忠祥.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2]张秀勤.张秀勤体质与五脏养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4.

[13]张丽平.刮痧拔罐去百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3.

[14]彭玉清.健康轻松刮出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4-6.

[15]赵家福.中缅边境阿昌族民间痧症疗法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3,6(9):18-20.

[16]张秀勤.十分钟刮痧测健康[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

[17]王敬.一刮灵:跟王敬学刮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22.

苗医特色治疗技术规范化及开发研究(黔科合J重大字[2015]2002-2-4)

卢春霞(1990-),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含民族医)诊疗方法与适宜疾病相关性研究。

崔瑾,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含民族医)针灸推拿方法学与适宜疾病相关性研究。

R244.4

A

1007-8517(2016)14-0054-02

2016.05.18)

猜你喜欢
出痧泻法刮痧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刮出来的“痧”到底是什么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刮痧多了,身体就虚了吗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刮痧之“痧”
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吗
太阳穴
推拿结合砭石刮痧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