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惵源流探析

2016-01-31 05:19陶春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血源流伤寒论

连 松,陶春晖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卑惵源流探析

连 松,陶春晖△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卑惵是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一种情志疾病,以自卑愧疚、惊恐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文献中关于卑惵的记载较为零散,其名首见于《伤寒论》,其因机证治散见于后世诸家。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三方面对卑惵的源流进行考证,探本溯源,理清源流,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卑惵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卑惵的治法方药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拓宽临床思路,对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所裨益。

卑惵;源流

卑惵是一种以自卑愧疚、惊恐回避、心神不宁为主要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卑,《说文解字》云:卑,贱也,执事也[1]。惵,《集韵》曰:虚涉切,音偞,惧貌[2]。可知卑即自卑卑下,惵即恐惧之意。病名即揭示了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颇类精神病学中的恐惧性神经症。古籍中关于该病的记载较少,兹就这些记载整理成章,理清源流,以期对于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所裨益。

1 病名溯源

“卑惵”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伤寒论·平脉法》载:“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3]”此处的卑、惵是一种病机,卑即荣气虚,惵即卫气虚,卑惵即荣卫皆虚而称为“损”。此时卑惵只是一种病机概念,并不是一种病名,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描述。

金·成无己本《内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曰:“惵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则心中气动迫怯也。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4]”他认为“惵”是心中卫气虚弱、胸阳不振,而心动急迫、惕惧;“卑”乃血不足,导致神不足,因此志下意薄。“心中气动迫怯”,迫即急迫,怯即惕、惧,即心跳急迫惊惕。而怔忡即“心动不安,无所见闻惊恐,而胸间惕惕自动也”[5]225,可知“心中气动迫怯”即是怔忡。因此后世受成无己的影响常把卑惵归入“怔忡”中论述。从成无己的注释可以看到,卑表现为心中经常羞愧,而惵表现为心悸。

“卑惵”作为一种临床疾病的病名出现,见于明·戴思恭的《证治要诀·卷九·怔忡》:“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之证,以血不足故尔。谷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黄芪半钱。[6]102”戴思恭认为“卑惵”病机为血不足。从症状描述中可以看出,本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胸中痞塞、不欲饮食,心中卑怯、惊恐回避,这些症状类似于精神疾病中的恐惧症。“似失志状”,失志乃另一病症,《证治要诀·卷九·怔忡》载:“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6]102”该症类似于西医强迫症的强迫观念。自此“卑惵”始作为一种临床疾病出现,有临床表现、病机、治法和方药。

后世则沿袭着戴思恭的病名,症状的描述也大同小异,在此基础上发挥了相应的方药。

2 病因病机分析

关于该病的病机,戴思恭认为是“血不足”,后世医家都沿袭其基本病机。然而血不足何以产生卑惵的惊恐回避症状呢?《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7]260,《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7]521,《灵枢·本神》又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8]”可知《黄帝内经》认为血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血充足才会精神充沛、神志清晰,血不足就会神不足,神不足就会悲伤恐惧。

因该病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心中卑怯、惊恐回避两类症状,前者是脾胃症状,后者是神志症状。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和则胸中痞塞、不欲饮食,而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血不足而卑、惵遂生。可知“血不足”的基本病机下,又可分为脾胃不和与心血不足。如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提出:“由心血不足者,人参养荣汤;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9]”

关于该病的病因,诸家都未明言,只能从其病机中来推求。脾胃不和者当是饮食所伤,而劳心思虑,则暗耗心血,均导致心血不足为而发为卑、惵。

3 治法方药

关于该病的治法诸家都以“血不足”为病机,或治以调和脾胃,或治以补益气血,或兼赅两者而分型论治。

3.1 调和脾胃

戴思恭从“痞塞不欲食”着眼,治以理气健脾,俾脾胃调和、生化有源则血充神旺,卑、惵可去。所用方为“谷神嘉禾散”。该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名嘉禾散,又名谷神散,“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逆,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10]。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薏苡仁、砂仁、谷芽、神曲、枇杷、槟榔、大腹子、桑白皮、白豆蔻、青皮、五味子、木香、沉香、丁香、藿香、随风子(诃子)、石斛、杜仲,加姜、枣水煎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6]161。全方一派理气健脾之药,加入当归、黄芪补气生血。

3.2 补益气血

明·叶文龄在《医学统旨·卷三·怔忡》中针对卑惵血不足的病机治以补益气血,选方人参养荣汤[11]。人参养荣汤为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之剂。王肯堂言:“若气血虚而变见诸证,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其病悉退。[2]411”后世医家承袭叶文龄,用此方治疗卑惵。李中梓在《病机沙篆·卷下·怔忡惊悸恐》中亦用人参养荣汤加藿香、谷芽,其意在于理气开胃,针对“胸中痞塞,不欲饮食”之症[13]。《类证治裁》亦选用人参养荣汤一方[5]226。

《杂病源流犀烛》载:“宜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汤、古庵心肾丸”[14]83。天王补心丹为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剂,用于阴血虚少、神志不安,亦是从心血不足之病机着眼。而古庵心肾丸药物组成为“熟地、生地、山药、茯神各三两,当归、泽泻、盐酒炒黄柏各一两半,山萸、杞子、酥炙龟版、牛膝、黄连、丹皮、酥炙鹿茸各一两,生甘草五钱蜜丸,朱砂一两为衣,空心盐汤或黄酒下。此治劳损心肾虚,而乍热、惊悸、怔忡、遗精、盗汗、目暗、耳鸣、腰痛、脚痿之疾。久服乌须黑发,令人有子”[14]84。该方为补益心肾之剂,而偏重补肾。大抵沈金鳌已认识到此病与肾有关,恐为肾志,欲跳出前人“心血虚”之窠臼。

3.3 其他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神志门·悸》中总结戴、叶二家之论,首先提出分型论治,认为血不足者“宜人参养荣汤;脾胃不足者,用谷神嘉禾散加当归、黄芪各半钱”[12]200,奠定了卑惵的分型论治基础。

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提出“由心血不足者,人参养荣汤;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9]”分型与证治准绳同,脾胃不和选用补益脾胃的六君子汤加安神的益智仁、远志。

《张氏医通》治分虚实,实者藿香正气散,虚者人参养荣汤[15]。藿香正气散为解表祛湿、理气和中之剂,此处用之当是从“胸中痞塞,不能饮食”着眼。脾胃为湿所阻,升降运化失司,气机阻滞,故而胸中痞塞不欲饮食。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故出现卑、惵。

4 类证鉴别

《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强调“不得以癫症治之也”。卑惵虽归入怔忡论述,且两者的基本病机均为“心血不足”,但怔忡无回避恐惧的神志异常表现,以此为别。“癫证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风”[12]。是精神失常的表现,无自知力,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而卑惵是有自知力,从症状表现上即可鉴别。卑惵虽以惊恐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似与恐证相似,但恐证无胸中痞塞不欲饮食的症状,以此为别。

5 总结

综上所述,卑惵作为一种病机概念,首见于《伤寒论·平脉法》,而作为一种病名则首见于明·戴思恭的《证治要诀》,并指出了此病的症状、病机及治疗方药。其后《医学统旨》、《证治准绳》、《病机沙篆》、《证治汇补》、《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和《类证治裁》等著作在《证治要诀》论述的基础上发展了治疗的方药。诸家一致认为,卑惵的基本病机为“血不足”,而治分补益气血与调和脾胃,用方为人参养荣汤、天王补心丹、六君子汤、谷神嘉禾散、古庵心肾丸和藿香正气散等。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5.

[2]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37.

[3]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

[5]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5-226.

[6]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2.

[7]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0.

[8]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5.

[9]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7.

[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

[11]叶文龄.医学统旨(卷三)[M].筠郡邬琏刻本,隆庆六年壬申(1572):53.

[12]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1.

[13]李中梓.病机沙篆[M]∥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1.

[14]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83-84.

[15]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2.

R222.19

A

1006-3250(2016)12-1590-02

2016-06-19

连 松(1985-),男,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从事经方的理论、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陶春晖(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的理论、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Tel:027-68889093,E-mail:ease101@163.com。

猜你喜欢
心血源流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水痘源流考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啸”的源流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