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国医》的价值研究*

2016-01-31 06:29李文林陈仁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医医案民国

张 云,李文林,陈仁寿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 210023)

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国医》的价值研究*

张 云1,李文林1,陈仁寿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 210023)

民国中医期刊承载了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促进了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故以《现代国医》为例,研究民国中医期刊在中西医论争、中医教育和中药发展三方面的史料价值,同时介绍了民国中医期刊连载的专著、名家医案及中医名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民国期刊;中医期刊;学术价值;史料价值

民国中医期刊记录和反映了民国时期医界思想领域的动态情况,维护和发展了中医学,不仅承载了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促进了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研究中医近代史,尤其对医案和临床经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民国中医期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故以《现代国医》为例,研究民国中医期刊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1 《现代国医》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1.1 《现代国医》简介

1931年(民国二十年)5月,《现代国医》在上海创刊发行,是上海市国医公会为维护和发展中医,本着“为中医而学中医”、“为中医而作中医事业”的宗旨而创办的中医期刊。《现代国医》为大32开本,主编秦伯未,月刊,共两卷。1931年5月至1931年10月出版6期,每月1期为第一卷;1931年11月至1932年10月出版6期,其中1932年2月至7月间由于"一二八"事变暂停出刊,其余每月1期为第二卷。1932年11月秦伯未因病辞去主编职务后停刊。

上海市国医公会是朱南山于1929年11月发起组织的,是当时上海“惟一之国医职业团体”[1]。《现代国医》为该会会刊,是“上海市国医发表言论及讨论学术之论坛”[1],由编辑委员会主持期刊的编辑事务,委员会成员为薛文元、谢利恒、丁仲英、蒋文芳、陆士谔、吴克潜、方公溥、张赞臣、陈存仁、朱鹤皋、陈漱庵、沈心九、杨彦和、秦伯未、盛心如、包一虚、严苍山和许半龙。刊名寓意为“现代之国医,不同于过去之国医,并节节进展,以造成将来之时代国医,时代无停止,国医亦无止境”[2],充分体现了民国中医界人士发展中医的迫切愿望。

1.2 主要内容

《现代国医》办刊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国医文化,交流医界信息,发表中医药理论及临床成果,传播中医学说,反映上海市国医公会的日常事务和中医药行业情况。栏目主要分为医事杂评、言论、专著、学说、医案、方剂、纪载、案牍、补白等。

《现代国医》每期封面页都有主编秦伯未的“编者小言”,内容言简意赅,主要有推荐本期收录的重要医案和专著、介绍专号期刊、提出征稿要求、表明办刊宗旨、说明编委会工作和活动、针砭医界言论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医事杂评”和“言论”主要收录上海国医公会会员对中医、中药、中西医区别的论述,探讨中医药发展的途径,评论社会上与中医药有关的现象及政府针对中医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舆论,协调行业活动,同时介绍中医药在美国、日本、秘鲁等国家的情况。

“专著”主要收录中医世家的家藏秘本,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目的是破除“中医既受守秘之积弊”,秦伯未征稿辞“同道中如有家藏秘本,至祈惠寄……先贤之著述之苦心,不为私人计,当为公众计”,体现了推广中医经验、发展中医的愿望。

“学说”是中医学术研究方面的栏目,主要收录当时医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医案”收录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主要有薛文元的一瓢砚斋医案、吴克潜的潜庐医案、秦伯未的谦斋医案、谢利恒澄斋医案、龚小悟淞南草庐医案、尤在泾晚年医案等。“方剂”收录了方公溥、秦又安、朱慕丹等人临床上治疗瘟疫、皮肤病及一些常见病时使用的验方。

“纪载”收录上海国医公会会议记录,记载公会的社会活动情况。“案牍”主要记载上海医患关系纠纷,公会对法院转交的药方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提交法院。“补白”内容繁杂,包括医界讯息、药物杂谈、医林逸事、诗歌等。

2 《现代国医》的史料价值

民国中医期刊报道了中医药行业动态及中医药界活动情况,保存了大量中医药行业社会资料,对研究民国中医药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其史料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中西医论争、中医求发展的历史

《现代国医》“医事杂评”和“言论”栏目中共有文章48篇,其中34篇有关中西医论争、中医在困境中求发展,占文章总量的70%,这从一侧面体现了当时中医界人士为延续中医、发展中医所作的努力和抗争。

余云岫作为“反中医”第一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玄学”,提出“废止中医案”,针对此中医界人士纷纷撰文进行批驳。聂崇宽怒斥“华种洋化之西汪企张余云岫辈,自命为深得科学三昧者,不知彼所习之科学,系何科学,恐糟粕亦未学到也,竟敢侈言谓今之旧医,缺乏科学根底”[3]。章启民斥责“竟有忧时心切脑筋过敏之人,请求废止国医之提案”,提出国医是“治国救民的社会政策”,研究国医是“发扬国粹要本”[4]。李怀仁针对攻击中医的“本国医药,毫无科学性”,提出国医治病以脾胃为主的科学解说和温春症发生的科学原理[5]。上海国医公会组织中医界志士挥戈上阵,“纪载”栏目会议记录中保存了大量公会联合全国中医界参与反对“废止中医提案”活动、促使中医合法存在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教卫部焚坑中医药之痛史录》记载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民国中央政府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一些废止中医、限止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针等,是当时中医所处逆境的真实反映。中医要生存惟有发展。如何发展,中医界人士进行了反思,秦伯未提出两种方式:“第一,能吸收西方文明以为我用,而不以西方文明掩蔽国医之真精神。第二,使世界各国俱国医化,而吾国仍继续前进,不为落伍。[6]”罗瓒认为“实行国医革命,固当中西汇采,哲科并采,始能发扬光大也。[7]”夏重光认为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8]。同时中医界人士进行了实践思考,周禹锡、萧尚之提出发扬国医的八大方案,叶橘泉提出现代国医发展六要,俞大同认为振兴中医药应由中央国医馆领导进行,并提出振兴中医药的具体方案。这是中医界人士在逆境中求发展的真实写照,对研究中医近代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医教育史

开办中医学校进行有规模的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的必由之路。民国时期医学教育处于初创阶段,既无办学经验,也无办学资金,政府又有名目众多的限制政策,但中医有识之士坚定办学兴医的信念,一些著名医家以期刊为媒介,将办学与办刊联系一体,推广中医教育,探索发展中医的有效途径。

上海中国医学院创办于1927年12月,是当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全日制中医院校之一。1929年6月由上海国医公会接办,公会利用会刊《现代国医》推广中医教育,交流教育信息。俞大同在振兴中医药的方案中详细介绍了医药学校办学方法,包括不同人员的学制设置、教材、教师、试验管理与奖惩、学院各部院及操场与体育室的建筑、医学图书馆与印书局建设等,同时对医学研究院组织方式、医学生实践基地、整理药品方要、药品陈列馆与药物园建设等作了规划。秦伯未介绍了中国医学院扩建、图书馆筹建和收藏情况,并指出中医院校的教材问题是中医教育“根本巩固之计”。同时《现代国医》出版了中国医学院专号,介绍了学院的处境、第一届毕业生概况、第二届毕业生通信录,报道了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院的教学概况和办学特点,这些资料对研究近代中医教育史、探索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3 中药发展史

中医药是统一的联合体,中医药学是一门整体科学,中医和中药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就如同运筹帷幄的主帅和冲锋陷阵的将军一样。《现代国医》药物专号中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考订了周秦两汉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药学参考书,清以前书目列出了书名、卷期、作者、来源、存轶情况,有些书目还列出了收藏者,清朝书目列出书名、卷或册数、编著者,民国出版的药学参考书有43种,列出书名及别名、册数、编著者,同时考订了当时各地中医学校的药物学讲义,全国有7所学校开设药物学课程共有10种讲义,分别列出学校名、讲义的编者和册数,并对日本出版的40种药学参考书进行了考订。药物专号的《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对光绪戊申年(1908)至民国二十年九月(1931.9)间的38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收录的276篇药学稿件进行了梳理,列出作者、稿件名、收录期刊、卷期及出版年代。这些资料是当时中药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这一阶段中药学发展的见证,对研究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 《现代国医》的学术价值

民国中医期刊连载大量珍惜散落的名家医案、专著,注重方药系统整理,收录诸多中医名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立足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代国医》专著栏目连载了黄退庵的《药笼小品》,丁仲英的《五法总论》(包括实证总说、五法大旨、五法问答),日本丹波元坚撰、其再传弟子松井操译的《诊病奇侅》,郭若定的《新汉药觉》(第一类解热药和第二类发汗药)。根据目前能够查考到的文献及出版信息,《五法总论》没有以单行本出版,是伤寒温病研究中被忽略的学术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孟河医派学术研究的重要补充。

“医案”栏目收录了中医名家尤在泾、秦伯未、谢利恒、盛心如、薛文元、吴克潜、高锦庭、翟冷仙、龚小悟等人的医案,内容包括诊病时间、地点、患者一般情况、症状、脉象、辨证、治则、方药、预后等,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是医家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学说”和“方剂”栏目收录当时医家中医理论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各科病的治疗良方和验方等。如秦伯未的《阴虚病之治疗律》、盛心如的《喉痧探源》、翟冷仙的《肺病标本虚实寒热用药法》、汪友松的《瘟疫时症经验良方》和《红白痢验方》,既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又有大量的医疗经验;既有辨证方法,又有处方用药;既有一般病而诊疗别具一格,又有疑难证而处治独辟蹊径,对于研究中医理论知识、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促进医学理论发展、开阔视野、启迪思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医研究学术价值的体现。

4 结语

由于国民政府歧视中医中药,禁止介绍宣传中医药,加上时局动荡,经济萧条,各杂志社经费和人员严重不足,民国中医期刊能够坚持出版两年以上者仅50余种,它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其研究范围涉及中医学、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对民国中医期刊的价值进行研究,不仅能丰富和深化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弥补中医药研究的不足,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1]秦伯未.本会三周纪念[J].现代国医,1932,2(6):1.

[2]谢利恒.现代国医[J].现代国医,1931,1(1):1.

[3]聂崇宽.中西医之科学观[J].现代国医,1931,1(1):16-18.

[4]章启民.现代国医之关键[J].现代国医,1932,2(6):5-10.

[5]李怀仁.中国药医研究之法门[J].现代国医,1931,1(3):5-6.

[6]秦伯未.现代国医之趋势[J].现代国医,1931,1(1):5-6.

[7]罗瓒.医学与哲科[J].现代国医,1931,1(6):3-6.

[8]夏重光.今后国医界的努力[J].现代国医,1931,1(4):5-9.

Value in Studying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Xian Dai Guo Yi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Yun1,LI Wen-ling1,CHEN Ren-shou2

(1.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abundant literature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are of high academic value due to its effort in promoting Chinese medicine communication,and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because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ety,history and culture condition in those days.In this study,we took Xian Dai Guo Yi as an example,and focu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ree aspects:the confli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medication development.Meanwhile,we also introduce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serial monograph,famous case report and basic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 published in these journals.

Jour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medicine journal;Academic value;Historical material value

R2-04

A

1006-3250(2016)11-1486-02

2016-04-13

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CALIS-2016-01-004)-馆藏民国中医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LSA001)--江苏中医药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张 云(1972-),女,江苏泰兴人,副研究馆员,医学硕士,从事数字图书馆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国医医案民国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