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在前,妈祖在后——长岛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2016-02-01 02:20顾煜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长岛海神龙王

顾煜彤

(威海市第一中学,山东 威海 264200)

龙王在前,妈祖在后——长岛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顾煜彤

(威海市第一中学,山东 威海 264200)

龙王在前,妈祖在后,不仅仅是指在长岛的海神信仰发展中先有龙王信仰,后有妈祖信仰,同时也简明扼要的阐明所信仰的海神地位功能:龙王的信仰是渔民在前方出海捕捞作业时对大自然敬畏,妈祖信仰是后方亲人企盼渔人平安归来的渴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龙王信仰与妈祖信仰逐渐融汇一起,更多的体现了长岛居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神话故事;海神信仰;历史发展

一、海神信仰的渊源

海神信仰是涉海人群在面对浩淼无垠、变化无常、神秘莫测的海洋时,为充满凶险和挑战的涉海生活找到的精神护佑,它是人们在涉海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并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变化,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1]。海神信仰与其他信仰一样,是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文化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种当做手段的器具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2]。海神信仰是人们对海洋的未知感、神秘感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人们对海洋不了解,但是又必须与其打交道,这样就希望有一种媒介作为与神秘世界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能把自己的诉求带到神秘的海洋中,而这种诉求无非是朴素的要求:希望出海能够平平安安,生产时能够鱼虾满仓,作为一种对海洋神秘力量的崇拜,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足生活的渴望。

二、海神信仰之龙王信仰

龙王信仰产生于史前时代,人们想象着海里有个龙宫,龙宫的主人龙王主宰着大海,当龙子龙孙出行的时候会带来滔天巨浪,因此海上的安全是由龙宫的主人决定的;同时出海捕捞的鱼虾是龙宫的成员,人们把捕捞又称为“偷龙宫”。在此前提下人们一边要祈求龙王给予风平浪静的生产环境,一边又要求龙王施舍一些鱼虾保障自己的生活,因为有求于龙王,人们不得不对信仰中的龙王敬畏和崇拜。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在佛教信仰中,龙是被佛感化的神兽,当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后,龙又被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宗教对龙的宣传,激发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于是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唐玄宗时,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在民间龙王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祗。

三、海神信仰之妈祖信仰

妈祖,最早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这一信仰的主体原型为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名叫林默的女子,她生于宋朝建宗元年(960年),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阳节,林默登上湄山封顶,羽化飞天。据《闽书》卷六记载:林默生时水性极好,能踩席渡海,常救助海上遇险者,人呼之为“龙女”。林默死后海上经常看到林默护佑航海人。考证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妈祖信仰。

历代朝廷也将其载入国家祀典。妈祖成为“国家级”海神是在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使臣路允迪出使高丽,因为多船倾覆,唯其平安,回来奏请朝廷册封。“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宋宣和五年至清道光十九年的716年间,宋元明清的14个皇帝赐予妈祖的封号多达28个,从夫人、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3]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起初作为民间信仰,后来成为道教信仰,最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祭祀的对象,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信仰所不曾有过的。

四、长岛的海神信仰历史与现状

长岛县位于山东省东北海域,黄海、渤海交汇处,南临蓬莱,北望大连,由32个岛屿组成,总称庙岛群岛。长岛古为莱夷之地,自唐神龙三年(707) 隶属蓬莱县。元朝成为海运枢纽。

长岛居民主要靠出海打渔为生,这样的生产方式需要靠天吃饭,天气好的时候才能出海,同时出海的收获无法保证,因此当地叫出海打渔为“创海”,带有碰运气的成分,与其他地方一样,长岛居民最早选择了龙王作为他们的保护神。在早期人们由于知识的匮乏,对灾难没有科学的认识,灾难发生的时候更多的理解为天地发怒,在沿海就理解为龙王爷生气了,人们担心如果惹怒了龙王爷就会遭遇灾难,因此人们对龙王又敬又怕。在防灾技术不完善、人们除了靠海洋渔业生活又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的古代,又不得不靠信仰龙王而活下去[4]。

从渔民口头传承的海洋动物崇拜中,能看出来当时人们对龙王的又敬又怕。比如:长岛老渔民到现在还对鲸有不同寻常的情感,他们称鲸为“老人家”,只要在海上看到游弋的鲸鱼,一定要焚香烧纸祭拜,在他们看来这是“过龙兵”。因此当地建了大量的龙王庙,凡是有人居住的岛屿(有常住人口的岛屿10个),几乎每个村落都供奉龙王。长岛古称沙门岛,原因在其有众多的庙宇。

由于长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唐始,到宋元时长岛成为了中原通往东北及东北亚地区海上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传播。早信仰长岛逐渐成为北方妈祖文化传播的中心与中转站。北方最早的妈祖庙就位于沙门岛上,北宋嘉祐五年(1060)前后,妈祖信仰由东南沿海传播到沙门海岛(庙岛古称),至元十六年(1279)前后,由闽浙船民出资在原地增修屋宇殿堂,改佛院为专门奉祀海神妈祖的道场[5]。明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后来也称为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在此过程中,沙门岛的古称也逐渐被“海神娘娘庙岛”的称呼所取代,简称“庙岛”,这也是长山列岛又被称为庙岛群岛的缘由。

清康熙年间在庙岛设有海关,以管理渔商事事务,官、漕商、渔各类船只均以此地为航海中转和货物集散地[6]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庙岛庙会活动开展。在重大节日期间,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后,以粤闽浙为首的南邦船和天津、营口、安东(今丹东)及登、莱为首的北邦船,会聚于庙岛,既报关上税,又参加显应宫举办的盂兰盆会,这些既促进了长岛海上贸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将妈祖以长岛为北方中心向四方传播。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原定登州开埠,1861年英国人毛里逊在去登州开埠途中,看中烟台的天然良港,改为烟台开埠,至此,长岛的海运中心地位逐渐没落,妈祖文化也由盛到衰。

从十一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在大约800年妈祖文化传播期间,妈祖信仰在长岛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虽然难以再现一神独大的局面,在民间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除了庙岛的妈祖庙之外,各个小岛也都建有妈祖庙(当地人称娘娘庙)凡是有龙王庙的地方都有妈祖庙。

虽然在其他地区龙王作为海洋渔业文化的信仰代表,妈祖是海洋商业文化的信仰代表,但在长岛,龙王与妈祖已经成为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把龙王与妈祖有机的结合起来,正如长岛的民谣所云“出海打渔靠龙王,平安归来靠娘娘”,在出海捕捞作业的时候他们祈求龙王爷保佑鱼虾满仓,在返程途中他们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平安归来。形成了一个在前保生产一个在后保平安的神灵组合。

到了二十世纪末,妈祖文化作为旅游业的资源逐步被长岛政府重视。2002年,长岛举办了首届妈祖文化节,2009年,妈祖信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藉此,妈祖信仰又逐渐步入新的兴盛期。

五、结语

龙王信仰与妈祖信仰是长岛居民在不同时期对自然界的认识感知的产物,先出现的龙王信仰体现的是对大自然敬畏,后流传的妈祖信仰是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随着生产力提高,人类抵御大自然能力的提升,这两种信仰在长岛居民心中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保生产保平安的载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会对二者赋予更多美好的内涵。

[1]朱建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J].齐鲁学刊,2007(3).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国强.东南文化中的妈祖信仰[J].东南文化,1990(3).

[4]应南风.从龙王到妈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曲金良,周秋麟.中国海洋文化[M].海洋出版社 2006:122.

[6]马书田,马书俠.全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76-78.

I277

A

顾煜彤(1999-),女,山东省长岛县人,高中在校学生。

猜你喜欢
长岛海神龙王
传承经典,现代化中式庭院 重庆中安长岛
河神与海神
中式庭院的现代融合 重庆中安长岛
龙王的孩子
长岛:一面烟火,一面仙境
长岛九丈崖的发现(第三站)
格子龙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龙王闹海
海神之海盗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