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所反映的唐都长安城市空间研究综述

2016-02-01 0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长安城唐诗长安

傅 伟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唐诗所反映的唐都长安城市空间研究综述

傅 伟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往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其中也有诸多的研究是有关唐都长安的。但综合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内容呈现出不均衡性;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本文欲对近年来的研究做一梳理、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问题和思考。

唐诗;长安;城市空间;研究综述

一、历史城市空间研究

历史城市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规律。现如今,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论著数量众多,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区域研究;无论是断代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都可以罗列出众多具有代表性的论著[1]。比较重要的学者如:成一农、李孝聪[2]、李令福[3]、鲁西奇[4]、宁欣[5]、孙英刚[6]、唐亦功[7]、张永禄[8]以及妹尾达彦[9]、前田正明[10]和施坚雅[11]等。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提出了关于此方向新的研究方法,颇具价值。该学者在其后来的著作《空间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12]一书中,就是用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3——7世纪城市形态的总体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从而较好的复原了诸多城市的面貌。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打破以往传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城市的模式,为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有诸如邓启耀[13]、张晓虹[14]等学者对历史城市空间的研究也颇具深入。

二、唐代城市空间研究

隋唐长安城的研究一直都被学界高度关注。如:李令福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宁欣的《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关注》等,是从整体上对长安城进行空间研究;也有如:孙英刚《想象中的真实——隋唐长安的冥界信仰与城市空间》、万晋[15]《“曲”中的世界——唐都长安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侧面》等,是从微观方面研究唐长安城市空间。还有比较重要的学者有:陈忠凯[16]、季爱民[17]、马正林[18]、尚民杰[19]等。

三、从文学角度对唐长安城市空间的研究

能够将唐代文化的繁荣体现的淋漓尽致的恐怕非唐诗莫属。在王朝统治的不同时期,不同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能够反映出这座城市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而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一项又加入诗赋的考试,这无疑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人笔下的长安是鲜活的、生动的,亦是诗人面对原本固有的、静态的长安城在感官上的一种反应,即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经过人脑的加工并以诗歌创作的形式所表达出来。故而从唐诗看长安城城市空间,其实质上也是从诗人的角度来看长安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唐诗恰好是将这二者有机结合的理想载体之一。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已具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如:程建虎[20]《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气质——以唐长安应制诗中的“地方感”和“秩序感”为考察视角》一文,以唐诗中的“应制诗”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诗中包含的大量景观信息,尤其是其中大量的仪式描写,作者认为是统治秩序内化为心理结构的表现,而此心理结构又左右着诗人观察空间和安排景观的秩序,从而形成对称中以“北”为尊的秩序感。林晓潔[21]《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印象”及其塑造——以元白刘柳为中心》一文,考察中唐的社会,从文学角度切入。选取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这些文人官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理清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交游圈中的作品,综合考察其心目中的长安形象,并分析这些形象的塑造过程,希望能够借此对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特别是都城的社会意义做出不同角度额诠释。朱玉麒[22]《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一文,在文中是想以一种“地理空间观”的阅读方法,以长安都市小说类作品为对象,从文学人物在坊里空间的活动,来展示这一小说虚构手法借鉴现实社会的艺术价值。将本来坊里中的静态的地理标记,回归到真实人物活动的进程中去,从而体会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设置真实空间的匠心所在。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学者有:李红霞[23]、谢遂联[24]、杨为刚[25]、张同利[26]和日本学者妹尾达彦[27]等。阎琦[28]的《唐诗与长安》更是直接以《全唐诗》为基础资料,采用大量的关于描写唐长安城的诗句,对长安的官员百姓生活、四时节气、民俗技艺和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本书所涉及的有关唐长安城的面虽广,但其侧重点是对“面”上的研究,主体是描述性的叙述,着眼于从唐诗中反映长安的社会生活状况、自然环境变迁等等,缺乏对唐诗所能够反映的长安城市空间形态的探讨。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上述的评述可以看出,虽然近年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也存在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不均衡性。以往的研究多是注重对都城和典型城市的研究,而忽略地方城市形态的探讨;同时偏重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的研究,文化空间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

其次,研究方法上。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时间和空间交叉的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还是一历史学的为主,无外乎文献梳理和考证的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体现,体现不出历史地理这门学科本该有的特点。

有唐一代近300年的时间,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除了繁华的长安、洛阳城以外,就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我们今人能够读到的唐诗约有5万多首,其中有大量描写唐长安城方方面面的诗歌,既有写实的长安,也有想象中的长安。无论是身处长安还是身在他乡、心在长安的人,都对这座伟大的城市钟爱有加。诗句中提及到的人名、地名、建筑物等等要素无疑都融合进作者丰富的情感在里面,建造者们营建了一座固有的、静态的长安城;但是诗人却用他们所擅长的方式再一次将长安城构建成一座鲜活的、动态的都市。城市不仅是人们生存生活、日常居住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的空间,更是人们精神寄托和向往的抽象空间。

从唐诗看唐长安城,通过剖析诗歌背后所隐藏的诗人内心活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等等来很好的诠释“人——城——人”的人地关系;通过剖析诗人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或者是不同的诗人在同一地点或同一时期的感情交织,勾勒出人们内心的唐长安城城市空间演进过程。

[1]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宁欣.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关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孙英刚.想象中的真实——隋唐长安的冥界信仰与城市空间[J].唐研究,2009.

[7]唐亦功.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8]张永禄.唐都长安(增订本)[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9](日)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M].东京:讲谈社,2001.

[10](日)前田正名,李凭,译.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11](美)施坚雅,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成一农.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13]邓启耀.易象之城:古城空间设计的文化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14]张晓虹.旧秩序衰解前的内陆重镇——晚晴西安城市意象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5]万晋.“曲”中的世界——唐都长安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侧面[J].唐史论丛,2012.

[16]陈忠凯.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J].文博,2001(1).

[17]季爱民.里坊规划与长安寺院建筑布局的关系[M].唐研究,2013(18).

[18]马正林.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J].历史地理,1983(3).

[19]尚民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思想与隋唐政治[J].人文杂志,1991(1).

[20]程建虎.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气质——以唐长安应制诗中的“地方感”和“秩序感”为考察视角[J].求是学刊,2013(6).

[21]林晓潔.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印象”及其塑造——以元白刘柳为中心[J].唐研究,2009.

[22]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里坊空间[J].唐研究,2003.

[23]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4]谢遂联.唐代都市文化与诗人心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5]杨为刚.唐代都市小说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以街鼓制度为中心[M].唐研究,2009.

[26]张同利.长安与唐五代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7](日)妹尾达彦.韩愈与长安——9世纪的转型[M].唐史论丛,2007.

[28]阎琦.唐诗与长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K928.6

A

猜你喜欢
长安城唐诗长安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我们长安
水VS火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西游新记 2
唐诗赏读
大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