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模式
——基于中国模式内涵的视角

2016-02-01 10:25
法制博览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内涵发展

杨 旭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8



解读中国模式
——基于中国模式内涵的视角

杨旭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28

摘要:作为对中国发展经验的一种解读,中国模式在自本世纪初开始就掀起一股“中国研究热”。本文通过把中国模式和中国国家发展进程结合起来,旨在说明中国模式的现实性内涵,即: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理想和动力,以党的领导、市场经济为方法和手段,在稳定和改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来推动发展,大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阶段性、连续性、科学性达到发展目标。

关键词:中国模式;内涵;发展

对于中国模式,学术界达成的最基本的共识就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2004年5月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将之推向深入和系统的学术讨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为之注入了广泛而现实的内涵;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发展机制的认识以及反思,更有助于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不同社会进步历史的特殊性,从而在微观和宏观、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四个维度来理解“发展”一词的本质。实际上,这些共识也说明了中国模式的演变过程、理论支持和研究意义。本文将沿着这一研究领域,从理念、原则、策略、特征四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于中国模式的理解。

一、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

关于中国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常见的有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种。笔者认为,首先,这些观点虽然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但却无法作为事实对象来理解;其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中国模式作为发展经验的载体,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概念,仅仅用一些静态的学术词汇绝然难以说明其理念内涵。而如果我们将这些解释的本质内涵汇在一起,就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看待中国模式所蕴含的的发展理念,那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种理念才能更有力的触及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揭示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

中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这在根本上就决定了其发展既要在集体主义层面不断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又要在个体主义层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反观过去三十几年的改革历程,家庭联产承包、国企改制、农村村民自治等所有国家政策无一不是在将社会这个大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政策,有的会暂时性增强国家或者社会或者普通劳动者中某一方的力量,甚至会带来意识形态的争论,但是当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它们在最后都使整个国家在政治上民主化提高,经济上财富增加活力增强,文化上社会包容度更高,也就是说,国家这个大的蛋糕做大了。而整个国家的强大,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与此同时,微观上每一个公民也较以前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中最大的改观就是温饱问题的解决,生存权得到保障。

总之,解读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不能单纯的在意义上进行阐释,更重要的是从根本目的上加以理解。理念不是目标,理念必须是动态的,也是永远具有实际意义的,因而也才是最真实的。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实际上是在侧面宣示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的发展理念。也即是说,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一些目标和口号如现代化、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等而发展,而是为了切切实实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发展才能永不止步。因此,结合理念的原义和中国改革的实际历程,笔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二、中国模式的原则内涵

中国模式的原则,本质上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必须依赖的基础、所必须采用的方法。反观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三十多年历史进程,基于不同视角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原因解释,但是有两个根本性的现实是任何研究也不能忽视的因素:共产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有关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强大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制体本身。”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会比较平稳和高效,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着后发现代化的巨大矛盾和挑战:集权与分权的冲突、维护传统意识形态与解放思想的龃龉、政治稳定与民主诉求之间的张力、经济增长和投资与解决温饱和增加福利的矛盾、市场化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拉锯,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一方面推动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激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度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面对着现代化动员起来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新组合,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党和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吸纳、整合和消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保障条件。”

中国模式的一大特色就是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实行市场经济。这来源于我们对于手段和目标的明确区分,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不是一回事,市场经济也并非资本主义独有。实践证明,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更利于国家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则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迅速激发了社会活力,显著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才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由此推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使社会主义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道路并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

上面分别说明了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对于中国模式的意义,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正确、科学的建立和完善;也正是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力,才保证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确保社会的凝聚力。所以,这两者的结合才是中国模式的原则内涵。

三、中国模式的策略内涵

正确处理稳定、发展和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策略内涵。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潜力和挑战都是不可复制的。怎样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地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固有格局?中国模式的答案是:在稳定和改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来推动发展。首先,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其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安排;最后,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既保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动乱,又积极地推进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各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表明,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但一味强调稳定就会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不稳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只有人亡政息;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力度过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增,三者相互影响,统一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链条上,只有把握住稳定和改革的最佳平衡点以推动发展才能打开社会变革和社会稳定之间固有的矛盾死结。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策略概念就是大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各种矛盾和固有利益集团的压力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问题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需要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决策者为中国模式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内涵,那就是解决突出问题。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最大的问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改革压力,还可以为其他问题的解决营造氛围、争取时间和积累经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党和政府集中发展经济,为新政策的推行奠定了民众基础,但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松动造成新的问题,所以在国家加强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遇到障碍,政府适时提出了国企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措施,迅速打开局面,确保经济良性运行;新世界面对新的形势和改革对于党执政水平的要求提高,中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党的执政提高了理论指导;近年来,随着社会流动增强,社会矛盾逐渐增多,一些群体性事件产生,党和政府又及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从这么多的实际例子来看,中国模式非常注重紧紧抓住社会不断产生的问题关键点,及时提出应对之道,避免问题的恶化。

四、中国模式的特征内涵

阶段性。中国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漫长的积累、演变、发展过程,也承认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上个世纪,中国就将自身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也就使国家发展既有一个中长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的明确任务。此外,五年规划也是对阶段内的任务进行划分和设计,分解目标、稳步推进。这种对于阶段性特征,不仅鼓舞社会进步的决心,增强发展的方向性和明确性,还使得国家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和反思性。

连续性。阶段性并不代表间断,中国模式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概念,根本上在于它的内容能够有机组成一个发展的整体形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短期的计划和目标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政府也会定期换届,但这并没有动摇整个国家的基础,扰乱发展的节奏。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导是连贯的;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废除而是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上,强调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声音还是主旋律。这些根本性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上层建筑保持了稳定性,也就确保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连续性。

科学性。随着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出现,中国政府在决策上更加注重科学性,避免拍脑袋办事,既提高发展效率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在官员选拔上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同时加强对领导者领导水平的考察,选拔机制趋于严格化和正规化;在监督机制上,加强民主化、透明化,善于借助网络等新型监督渠道。

五、结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发阶段的发展模式是不相同的。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本文基于中国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对这一模式所表现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仍然在继续,而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需要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毫无疑问,“中国模式”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经验的概括、作为近期中国发展规划的设计,是深受现实历史条件制约的,是面临国际社会中各种因素、国内发展中各种问题挑战的,因而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绍兴.“中国模式”中国阐释[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5.

[2]刘芳.中国模式研究热点解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杨旭(1984-),男,汉族,河北三河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010-02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内涵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