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爱的乐章
——十二师二二一团促进兵地融合、加强民族团结纪实

2016-02-01 23:27赵永智
兵团工运 2016年8期
关键词:吐鲁番市团场维吾尔族

□韩 婷 丁 波 赵永智

奏响爱的乐章
——十二师二二一团促进兵地融合、加强民族团结纪实

□韩婷丁波赵永智

十二师二二一团位于吐鲁番市,是兵团在该市唯一的一个团场。全团共有5407人,汉族占97.26%。一直以来,团场主动融入地方发展,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乡镇开展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活动,绘制了一幅兵团地方情谊深、民族团结心连心的美丽画卷。

兵地一家不分你我

“笑对大漠酷暑,戈壁风沙狼烟,山北天地宽,万亩葡萄绿浪翻卷,山南瓜果香,大棚温室蔬菜时鲜……”正如二二一团团歌《火焰山神话》所描述的那样,老一辈兵团人在“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火焰山下引水灌溉,在含碱量极高的沼泽地和戈壁荒滩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立了军垦农场,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团场毗邻吐鲁番市高昌区的三个乡镇,连队与地方村落田地相连、水流贯穿,一直以来,兵地职工群众朝夕相处、真诚相待,同饮一渠水、共行一条路,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二二一团党委书记、政委黎焰明说。

作为艾丁湖乡的“邻居”,二二一团经常与他们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增进感情、相互了解,以实现兵团与地方之间的感情融合、文化融合、经济融合,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四连是二二一团位于吐鲁番盐山以南的中心连队,是全兵团海拔最低的连队,也是离团部最远的连队,周边有7个村庄。一直以来,连队职工群众和维吾尔族村民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心灵拥抱心灵,在吐鲁番盆地的“盆底儿”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火种,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连队职工基本都会说几句维吾尔语,他们的节日我们送去祝福,我们的节日他们过来庆贺,大家亲近得很。”穿一身迷彩服、头发花白的四连党支部书记徐培明说。

“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这里的维吾尔族老乡好得很。”采访中,徐培明告诉笔者,由于四连没有直接通往团部和吐鲁番市高昌区的线路车,连队职工子女放学回家只能在庄子村下车,再等父母找车来接。庄子村的村民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主动送他们回家,连队里几乎每一个汉族孩子都有一个维吾尔族亲戚。

“团结大队、团结渠、团结路”。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四连和周边少数民族村庄有很多带“团结”字样的人名、地名和路名,他们见证着这份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谊。

“多年来的共同生活,大家早已成了一家人,谁家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忙。”艾丁湖乡党委书记朱景宏说。兵地一家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根植于大家的言行之中。

创建共商难题共解

二二一团副政委王瑞霞告诉笔者,“二二一团大多数人是汉族,周边乡镇90%以上是维吾尔族。多年来的交流、交往、交融,使我们更加注重兵地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兵团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融合,建立起了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王瑞霞说。去年,该团6个连队分别与艾丁湖乡、亚尔乡等毗邻乡镇签订了“兵地互学共建协议”,翻开了兵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要倍加珍惜当前兵地团结、融合发展的大好局面,密切合作,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2014年9月16日,在二二一团与吐鲁番市“兵地互学共建融合发展”启动仪式上,吐鲁番市高昌区负责同志这样说。

旋转舞动的裙摆、盛满笑意的眼睛、热情奔放的舞姿……二二一团社区文化干事高桂芳,跳起维吾尔族舞蹈已是有模有样。“社区居民都很喜欢跳维吾尔族舞蹈,团场为此专门到艾丁湖乡请来了维吾尔族老师教大家跳舞。”高桂芳高兴地说。

“学跳民族舞”只是二二一团和艾丁湖乡深度融合的一个实例。去年,该团和吐鲁番市高昌区共同制定了“宣传思想联心、经济发展联动、矛盾纠纷联解、社会治安联防、基础设施联建、生态环境联保、旅游产业联手、干部人才联培、科教文卫联做”的“九联”目标,印发了《吐鲁番市与二二一团兵地共建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如今,二二一团各连队与艾丁湖乡部分村庄开展了“双百结对、兵地共建”活动,力争在两年内,二二一团为艾丁湖乡培养100名懂汉语、会跳汉族民间舞蹈的少数民族骨干;艾丁湖乡为二二一团培养100名懂维吾尔语言、会跳维吾尔族舞蹈的汉族骨干;连队职工和地方少数民族群众相互传授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上述活动为兵地融合创造了新模式,搭建了新平台。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篝火能将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吓跑。只要各民族职工群众团结起来,就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二一团有先进的种植技术,艾丁湖乡有发展畜牧业、建设养殖小区的成功经验,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兵地双方的共同愿望。

每到春耕夏收,数百人的少数民族打工队伍,都会有组织地从周边村子赶到二二一团,帮职工群众除草、植苗、压蔓、售瓜,有效解决了团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提高了地方少数民族村民的收入。去年,团场付给艾丁湖乡村民的劳务费达500万元。

学到作物早熟栽培、节水滴灌等新技术,是地方少数民族村民来团场打工最大的收获。“采用团场推广的嫁接技术,西瓜抗病性强、产量高,每亩地可多收入1000元。”地方村民尼亚孜激动地说。

去年,当尼亚孜拿不出3000元购买嫁接西瓜苗时,二二一团四连职工蔡礼义便从瓜苗订单中挤出3000多株瓜苗赊给尼亚孜。和尼亚孜一样,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掌握了西瓜、甜瓜、葡萄等高效益作物的种植技术,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为使双方新技术、新经验早日见到效益,团场各连队和艾丁湖乡各村组定期举办“兵地互学共建技术交流联谊会”,开展种植与养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技术能手在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在棚圈禽舍详细讲解。二二一团发挥兵团农业规模化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在育苗移栽技术、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带动艾丁湖乡少数民族群众提升农业管理水平。艾丁湖乡养殖户的成功经验,也带动了不少团场职工从事养殖业,使他们多了一条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以交流学习、集中培训等形式,相互提供免费的种植、养殖和防病、防疫技术服务,培养双方示范大户,呈现出团乡有示范、连村有典型、户户奔小康的动人局面。

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兵地之间出现了葛留俊与阿力木之间的“兄弟情”,也涌现出了夏依马尔当·阿不力孜的胖子饭馆、麦苏提的毛驴车、我的名字叫团结等互帮互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一个个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就像一盏盏兵地共建、民族团结的明灯。二二一团通过采取深入挖掘、集中宣传、隆重表彰等形式,把先进典型从个体向群体延伸,从群体向社会延伸,使每个先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群众。

责任共担家园同建

“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今,在二二一团和地方乡镇,这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拉近各族人民心灵距离的纽带。多年来,二二一团把弘扬兵团精神、传播兵团文化作为使命。团场与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团场所属连队与艾丁湖乡各村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的主旋律,是每年文艺演出不变的主题。”二二一团工会副主席郭瑜说。每年兵地文艺汇演都热闹非凡,大家载歌载舞、尽情欢唱。一支支优美欢快的舞蹈跳出了兵地双方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唱出了民汉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活动间隙,兵地双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朋友互赠礼物,维吾尔族姑娘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帽赠给兵团职工群众。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艾丁湖乡琼库勒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也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村庄。村里本来有11口坎儿井,现在由于水位下降有些井不出水。村党支部书记艾尼瓦尔说:“六七月间,正是缺水的时候,可团场还是无偿给我们供水,让最缺水的三队80户农民的250亩葡萄、甜瓜等农作物喝了个饱。”

为更好解决灌溉用水问题,二二一团将红星干渠进行防渗扩建。该渠横穿艾丁湖乡,每年为周边村庄无偿支援用水80万立方米,成为一条流动的“生命渠”。

这几年,二二一团和吐鲁番市共同出资,把几个连队与乡村间凹凸不平的土路都修好了。职工群众和村民们运输农产品、外出看病、乡里乡邻交流走动方便多了。

同心协力共筑幸福

吐鲁番市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不到20毫米,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艾丁湖乡农民长期种植棉花、小麦、高粱这些效益不高的农作物,辛苦一年也挣不上多少钱。生活的窘困让这里的农民选择到团场打工,补贴家用。

四连职工葛留俊承包了130亩地,每年用工较多。经常来他家打工的维吾尔族村民艾尼娃尔,常常梦想着能像葛留俊那样,成为一名种瓜能手,过上富裕的生活。葛留俊看出了艾尼娃尔的心思,他鼓励艾尼娃尔并承诺:“我来帮你,赔了算我的。”去年初春,葛留俊来到艾尼娃尔的瓜地里,教他使用地膜保墒,还把从内地寄来的瓜种子赊给他试种。艾尼娃尔不懂如何定苗,葛留俊每天午饭后就赶到艾尼娃尔的地里帮忙。夏末,艾尼娃尔售完地里的西瓜,手头有了几千块钱的盈余。

去年4月23日,一场强风袭来,遮天蔽日。风停之后,望着条田里一片狼藉,葛留俊无助地站在地边,一脸愁容。这时,艾尼娃尔来了,还带着几个维吾尔族朋友,大家一起补种、铺膜,解了葛留俊的燃眉之急。

2008年,村民阿力木买羊羔缺钱,葛留俊主动借给他1万多元,并承诺不要利息。没想到,羊还没有出栏,阿力木的妻子又因病住院,葛留俊不仅没提还钱的事,又塞给阿力木5000元。“赊瓜苗不要利息,借钱也不要利息,只要我有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帮我渡过难关,比亲兄弟还亲。”阿力木说,他因有葛留俊这样的兄弟而自豪。

今年开春,四连职工丁新龙在和维吾尔族朋友买买提吃饭时得知,艾丁湖乡中学有很多贫困学生,他主动请求买买提帮忙联系一两个贫困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买买提劝他:“你每个月收入不高,资助他们你怎么生活?”“你不用管我,只管帮忙联系就是了。”在丁新龙的再三坚持下,买买提帮他联系了两个学生。

此后,丁新龙从每月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100元资助这两个贫困学生,希望他们坚强乐观,完成学业。在帮扶中,丁新龙请买买提帮自己保密。但随着丁新龙和这两个少数民族学生交往越来越密切,他的故事在连队慢慢传开了。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是沉甸甸的感动,更是兵地双方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我们相信,在兵地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火焰山下、艾丁湖畔越开越艳。□

栏目责编:建新

猜你喜欢
吐鲁番市团场维吾尔族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吐鲁番市文联脱贫攻坚巡礼采风活动
吐鲁番市文联第二届“交河雅集”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剪影
吐鲁番市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团场女人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